您現在的位置 : 重慶市 > 奉節(jié)縣

重慶市奉節(jié)縣歷史沿革

[移動版]

夏、商、周時期屬魚國。

春秋初期至公元前611年,屬庸國魚邑。

前611年,后屬巴國魚邑。

春秋中期(約前339年后)屬,楚巫郡魚邑。

前277年,后屬秦巴郡魚復縣,治魚腹浦。

西漢設魚復縣。

東漢建武六年(30年),魚復縣遷白帝城;十二年(36年),復為魚復縣。

興平二年(195年),屬固陵郡。

201年,改為巴東郡,魚復縣附郭,治白帝城。

216年,復屬固陵郡。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復屬巴東郡;二年(222年),魚復縣改為永安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永安縣復名魚復縣。

南北朝劉宋先后屬巴東國、巴東郡;南齊建元二年(480年),屬巴州,治魚復縣;蕭梁普通四年(523年),屬信州,魚復縣西南部劃歸新置的陽口縣;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為民復縣,移巴東郡治陽口縣;周明帝二年(558年),屬信州總管府永安郡,省陽口縣入民復縣。

巴東國、巴東郡、巴州、信州、永安郡治此。

天和三年(568年),民復縣等遷往瀼西城(今老縣城)。

宣政元年(578年),遷還白帝城。

隋開皇二年(582年),廢永安郡,民復縣直屬信州總管府。

大業(yè)三年(607年),廢信州屬巴東郡(治白帝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巴東郡屬信州;619年,廢信州屬夔州。

624年,增置總管府,民復縣改為人復縣。

貞觀十四年(640年),屬夔州都督府;649年,改人復縣為奉節(jié)縣(始名)。

天寶元年(742年),廢夔州屬云安郡。

乾元元年(758年),廢云安郡復屬夔州;759年,升都督府。

五代十國,境內先后屬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夔州。

天成二年(927年),屬臨江軍節(jié)度使。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為北宋夔州。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屬夔州路。

景德二年(1005年)縣城遷往瀼西(今老縣城)。

南宋屬夔州路夔州(均治奉節(jié))。

建炎三年(1129年),屬夔、利路兵馬鈐轄。

淳熙十五年(1188年),屬夔州路帥臣帶歸、峽州兵馬司。

淳佑二年(1242年),從瀼西城遷返白帝城。

至元十四年(1277年),屬夔府路(夔路)錄事司。

1278年,屬元夔州路總管府錄事司。

1284年,總管府、錄事司、奉節(jié)縣等遷瀼西城。

至正二十年(1360年),屬大夏國夔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屬明夔州府。

1376年,降府為夔州;1376年至1380年撤銷奉節(jié)縣,并入夔州,屬重慶府。

1389年,復置奉節(jié)縣,仍屬夔州府。

清康熙元年前(1644~1661年),為張獻忠、李自成余部所有;康熙元年至十九年(1662年~1680年),川東鎮(zhèn)總兵治此;十二年至十九年(1673年~1680年),屬吳三桂所有;十九年(1680年),屬清夔州府。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廢滿清屬民國政府。

1913年,廢夔州府。

1914年,奉節(jié)縣屬東川道,進入軍閥防區(qū)制時代。

1927年,直屬四川省。

1935年,轉入國民黨中央直接統治時期,屬第九行政督察區(qū)。

1941年竹園鄉(xiāng)咸水壩、紅池壩劃給巫溪縣;智水鄉(xiāng)第1-3保及第4保1-6甲劃歸云陽曜靈鄉(xiāng);第4保7-10甲及特編第3保劃歸萬縣白土鄉(xiāng);特編第1-2保劃歸萬縣鳳儀鄉(xiāng)。

1942年,湖北利川所屬吐祥壩鐵匠街及附近兩保,龍門鄉(xiāng)馬道屯劃給奉節(jié)吐祥鄉(xiāng)和龍門鄉(xiāng);云陽普安鄉(xiāng)新安壩劃給奉節(jié)高雅鄉(xiāng);奉節(jié)梅魁鄉(xiāng)所屬蓋下壩永谷河以西地段劃給云陽曜靈鄉(xiāng)。

1949年12月3日16時,奉節(jié)解放,轄7區(qū)35鄉(xiāng)1鎮(zhèn)。

1950年始屬萬縣專區(qū)。

1951年增設新城、江南2個鄉(xiāng),轄11區(qū)37鄉(xiāng)。

1952年8月,第八區(qū)柏楊,南陽,龍門3個鄉(xiāng)42個村劃歸湖北利川縣。

全縣為10個區(qū)34鄉(xiāng)。

1953年2月,新設4區(qū)32鄉(xiāng)。

全縣為14區(qū)66鄉(xiāng)。

同年7月,新設鄉(xiāng)94個,全縣為14區(qū)160鄉(xiāng)。

1955年3月,調整區(qū)鄉(xiāng),為13區(qū)160鄉(xiāng)。

同年11月29日,將160個鄉(xiāng)合并為98個,區(qū)不變。

12月21日,撤銷第3、6、11、13區(qū),改以地名稱區(qū)。

原98鄉(xiāng)合并為63鄉(xiāng)。

為9區(qū)63鄉(xiāng)。

1956年5月增設城關鎮(zhèn)、康樂鄉(xiāng),全縣為8區(qū)64個鄉(xiāng)1個區(qū)級鎮(zhèn)。

1958年11月公社化時,全縣為8區(qū)1個鎮(zhèn),57個人民公社。

原6個鄉(xiāng)合并為康樂公社;3個鄉(xiāng)合并為萬勝公社。

(1959年5月復分開)。

1959年增置幸福、永安公社。

全縣為8區(qū)1鎮(zhèn)66個公社。

1961年6月增置10個公社;湖北建始縣將火燒一壩、二壩歸還奉節(jié)永安鄉(xiāng),將奉節(jié)老龍洞劃給建始縣。

1962年2月,增置12個公社。

全縣為9區(qū)1鎮(zhèn)88個公社。

1968年后屬萬縣地區(qū)。

1981年實行地名標準化管理,全縣為10區(qū)88個公社1個區(qū)級鎮(zhèn):永安鎮(zhèn)設10個居委會;草堂區(qū)轄8個公社;平皋區(qū)轄9個公社;竹園區(qū)轄11個公社;公平區(qū)轄9個公社;朱衣區(qū)轄6個公社;安坪區(qū)轄8個公社;吐祥區(qū)轄11個公社;興隆區(qū)轄11個公社;新民區(qū)轄新11個公社;城關區(qū)轄4個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鄉(xiāng)、村建制。

1990年全縣10區(qū)4鎮(zhèn)84個鄉(xiāng)。

1992年后屬萬縣市。

1992年9月,調整為8區(qū)及2個區(qū)工作委員會,34鄉(xiāng)16個鎮(zhèn):建立城關、草堂兩個區(qū)工作委員會;撤銷50個鄉(xiāng),設置12個鎮(zhèn);擴并22個鄉(xiāng)及3個鎮(zhèn)。

1995年10月新建13個鄉(xiāng)。

1996年9月撤銷野茶鄉(xiāng),劃歸紅土鄉(xiāng)。

1997年3月后屬重慶直轄市。

1999年10月新設置19個鄉(xiāng)。

2001年7月11日撤銷8個區(qū)公所及2個區(qū)工委。

2002年6月,設魚復文化旅游移民開發(fā)區(qū),2004年3月更名為白帝城風景區(qū),托管永安鎮(zhèn)2個居委會,白帝鎮(zhèn)2個居委會及其5個村委會。

2003年全縣行政村建制調整,830村15居委會調整為367村17居委會。

2004年7月81個鄉(xiāng)鎮(zhèn)調整為30個鄉(xiāng)鎮(zhèn),撤銷51個鄉(xiāng)。

2004年7月81個鄉(xiāng)鎮(zhèn)調整為30個鄉(xiāng)鎮(zhèn),撤銷51個鄉(xiāng)。

2014年4月將永安鎮(zhèn)劃分為永安街道、魚復街道和夔門街道。

2020年9月析永安街道置夔州街道。

至此,奉節(jié)縣下轄29個鄉(xiāng)鎮(zhèn)、4個街道,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