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觀音寺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觀音寺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同胞兄弟二人,為占土地,議定老大姓董,老二姓時。老大建村,名大董。
明初,田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以姓氏命名為田莊。清乾隆時期稱“田家莊”,解放后,與大董為一個鄉(xiāng),鄉(xiāng)政府設在田家莊,后簡化為田莊。
傳古時有李氏遷來定居,并于此地建樓,清乾隆時期稱“李家樓”,后改名為樓李。
據(jù)清乾隆時《新鄭縣志》載,春秋時期,諸侯曾在這里會盟,故名會盟山。后來修有一廟,叫盟山廟,并以廟名村,故名盟山廟村。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知縣陳大忠建急遞總鋪,十里一鋪,這里就叫盟山鋪,俗稱十里鋪。又因其位于縣南,為區(qū)別縣北十里鋪,所以又稱南十里鋪!笆镤仭睋(jù)很早以前,稱為安和寨。因殷紂王時期規(guī)定十里為鋪,此地距縣城十里。故稱十里鋪。
明初,有一叫王行的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王行莊。
據(jù)《劉氏家譜》記載,隋初,一劉姓老者攜子自陜西渭南遷潩水河北岸而居。后長子居此起村名前河劉,次子北去一里而居起名后河劉。
魯姑店村南有一場地,佃農(nóng)唐、劉兩家在此定居故名魯姑店南場,后易名為南場。
縣志載,明代首相高拱題字于山口石額,名太清觀。村建于太清觀西側(cè),故名太清觀村,簡稱太清。
因原來夏氏定居住此地,故此村以姓氏命名為夏家莊,清乾隆時期稱“夏家莊”,后簡化為夏莊。
明初,有馮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此地有東西流向河流1條,后河干涸成溝,故此村改為溝馮莊,清乾隆時期稱“溝馮莊”,后簡化為溝馮。
明初,姚、張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故名。
明初,閻姓人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故名。
早期,這里被稱為子產(chǎn)鋪,惠民鋪。明萬歷年(1573年),知縣陳大忠設急遞總鋪,十里一鋪,這里設有惠民鋪。清乾隆時期稱“惠民鋪”,也稱腰兒口,后演化為岳口。據(jù)傳說,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經(jīng)過,見石柱刻有乾隆的題詞,“岳口”二字,便說,“岳口名副其實山岳之口也”,村民遂易名為岳口。又因此村地處交通要道,飯鋪較多,所以路人多稱岳口鋪。
唐宋時期,有林姓遷此定居,故至清乾隆時期稱“林家莊”,后此簡化為林莊。
以賈姓名賈莊。為別于全縣另三個賈莊,1981年經(jīng)開封行署批準,改名南賈莊。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