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廣西 > 玉林市 > 容縣

廣西玉林市容縣歷史沿革

[移動(dòng)版]

秦始皇在嶺南置三郡后,今容縣地屬象郡。

漢初屬南越國(guó)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屬合浦郡合浦縣地。

永平十四年(71),將今縣境東北部之自良、古旺、大里、同江、思旺一帶劃出置鄣平縣,屬蒼梧郡。

至此,今縣地分屬合浦郡合浦縣和蒼梧郡鄣平縣。

建安八年(203)合浦郡合浦縣、蒼梧郡鄣平縣屬交州。

晉朝(281-420),分合浦縣置蕩昌縣,治今容城,屬交州合浦郡。

南朝,前期(420-465)蕩昌縣屬交州;宋泰始年間(465-471)屬越州(交州改);梁普通四年(523),改蕩昌縣為陰石縣,置陰石郡,屬石州(州治在今藤縣),郡治設(shè)于陰石,是容縣置郡之始。

隋開皇九年(589)廢陰石郡,改陰石縣為奉化縣。

開皇十五年(595),改鄣平縣為安人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安人縣為寧人縣。

開皇十九年(599),奉化縣改名普寧縣,屬揚(yáng)州永平郡(郡治在今藤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合浦郡北流縣、永平郡普寧縣地置銅州,州治設(shè)于北流縣,又從北流縣分置宕昌縣(今容縣地西南部)、新安縣(今容縣地西部)二縣,從普寧縣分置渭龍縣(今容縣西南部)。

不久,宕昌縣省入普寧縣、渭龍縣。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頒令各州縣以所在地之名山大川命名,銅州境內(nèi)有名山大容山,因改銅州為容州,此時(shí)置容州普寧郡。

貞觀十一年(637),新安縣省入渭龍縣和普寧縣。

貞觀二十三年(649),將原屬藤州的寧人縣更名欣道縣,復(fù)歸容州轄。

此時(shí)容州領(lǐng)普寧、北流、陵城、渭龍、欣道和陸川等6縣。

開元中,容州升格為都督府,移容州郭下之北流縣于西南60里,自此,北流縣與普寧縣、渭龍縣載然分域。

開元二十一年(733),置容州管內(nèi)經(jīng)略使,領(lǐng)14州60余縣,普寧縣(今容縣)及渭龍、欣道縣(其地大部在今容縣地)均隸屬容州。

元和年間(806-820),容州治所和普寧郡治所由北流徙至普寧縣,容縣成為州治之始,隨之成為祖國(guó)南疆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

五代十國(guó),屬容州寧遠(yuǎn)軍普寧、渭龍、欣道3縣地。

宋開寶五年(972),廢欣道縣、渭龍縣入普寧縣。

皇祐五年(1053)置容州路(領(lǐng)11州),建炎年間(1127-1130)復(fù)設(shè)容管,普寧縣為路、管治所駐地。

元代,普寧縣地概有今容縣地,屬容州。

當(dāng)時(shí)容州領(lǐng)普寧、北流、陸川3縣。

明洪武二年(1369),省普寧縣入容州。

洪武十年(1377)五月,改容州為容縣,屬?gòu)V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

自此容縣之名沿用至今。

1912年屬?gòu)V西省梧州府。

1913年屬郁江道。

1914年屬蒼梧道。

1926年廢道后屬蒼梧行政督察委員。

1930年屬玉林民團(tuán)區(qū)。

1932年屬梧州民團(tuán)區(qū)。

1934年屬梧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

1940年起屬梧州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屬梧州專區(qū)。

1951年屬容縣專區(qū)。

1958年屬玉林專區(qū)。

1971年屬玉林地區(qū)。

1997年屬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