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 > 潤州區(qū) > 金山街道

江蘇省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金山街道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金山公園

金山公園位于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zhèn)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于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yōu)美游覽勝地之一。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jīng)》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說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并名山為金山。此外,金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qū)

關于西津渡,可以用“唐宋元明清,一眼望千年”來概括。千年古街依然存留著毗鄰相連的雕花木樓,是尋訪古建筑以及懷古的好地方。位于鎮(zhèn)江城西的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西津渡古街是鎮(zhèn)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qū),是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這里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漫步山腰上的千年古街,品味鎮(zhèn)江的老城風貌。景點介紹西津渡也稱為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從金山公園往東步行十五分鐘就能到。這里有一片歷史氣息濃郁的老房子,著名的西津渡古街就坐落于此。西津渡自三國時期便是渡口碼頭,后因江岸逐漸北移,渡口早已不在,只留下了西津渡古街擱在

鎮(zhèn)江金山寺

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臺、楞伽臺及金山的標志-慈壽塔等景觀。慈壽塔下的“周鼎、金山圖、銅鼓、玉帶”合為“四寶”,被稱為金山寺鎮(zhèn)山之寶。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筑,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也緣于此。許多人正是從“水漫金山”開始,認識金山、了解鎮(zhèn)江。大雄寶殿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寺廟建筑,氣勢恢宏而莊重,工筆彩繪但卻艷而不俗。窗格一反檐柱結構而是安裝在步柱上。大殿的前后壁上,鑲有六扇檀香木雕圓窗,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講述著與金山寺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羅漢分別高居于卷棚之上俯視著南來北往的香

西津古渡街

導游西津古渡街在古代位于長江邊,設0頭。當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此登岸前往江南。街兩旁至今還有毗鄰相連的座座雕花木樓,是當年的香火鋪。街中央有江南唯一的-過街石塔,建于元代,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字。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jīng)過就是禮佛。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座19世紀后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豐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洞內(nèi)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觀音立像。兩側還有兩處神殿。東側是眼光菩薩的“普陀巖殿”,西側為地藏王菩薩的“地藏殿”。在離觀音洞不遠的地方,有紫陽洞和鐵柱宮遺址兩

救生會舊址

救生會舊址位于鎮(zhèn)江西城區(qū)西津渡古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京口蔣元鼐、朱用載、蔣尚忠等十五人力“勸邑中輸錢,救涉江復舟者”,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觀音閣成立“京口救生會”。康熙四十七年(1708),救生會購得西津渡昭關晏公廟舊址,建屋三間作為會址,即現(xiàn)址。舊址臨街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正門上置“救生會”石額,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石。朝北有院落和連廊。救生會是古代救護各種船只和渡江人員的社會慈善機構。京口救生會,專司打撈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響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紛紛仿效京口救生會,打造救生紅船,實施救生事宜。該會成立后持續(xù)活動長達200年之久,在我國水上救生史上以及古代民間慈善事業(yè)中均堪稱奇跡。京口救生

金山文化博覽園

金山文化博覽園位于在金山景區(qū)銀鴿廣場前。是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核心展區(qū)達2000平方米的仿古園林建筑。于2008年1月在鎮(zhèn)江金山公園內(nèi)新建成。并于1月25日起正式對外開放。博覽園呈江南園林特色,進入門內(nèi),朱紅雕欄將園圍合成大小不一的庭院空間。共設有1個序廳和5個展廳,同時還建有一個古色古香的戲臺和觀看戲劇表演的茶樓。每個展廳除文字和圖片說明外,還廣泛運用最先進的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硅膠人物造型和實物,演繹《白蛇傳》、《梁紅玉擂鼓戰(zhàn)金山》等故事、復原千古名剎金山寺的人文歷史和風貌傳說,可滿足游客探緣、探秘、探新、探奇的需求。

鎮(zhèn)江交通銀行舊址

交通銀行于1908年由清政府郵傳部創(chuàng)建,總行設北京,1928年遷上海。全國各地設分支機構。支行舊址原為建于清代鎮(zhèn)江英租界內(nèi)的一棟建筑,后毀,民國時由該行在僅存的一樓外殼基礎上重建,系為八開間三層西式洋樓,青磚砌筑,外墻水泥抹面,內(nèi)壁分草灰泥,石灰粉面。面寬20米,進深18米,高18米,平頂,四周筑有80公分的矮墻,外飾圖案,簡潔大方。外墻的下半部為花崗石,進大門處有大理石柱,面積約625平方米。1915年正式對外營業(yè)。1949年4月鎮(zhèn)江解放后,交通銀行為人民政府接管,經(jīng)清理后復業(yè)。1983年并入建設銀行鎮(zhèn)江中心支行,現(xiàn)已租給私人企業(yè)作為倉庫使用。

鎮(zhèn)江自來水廠舊址

鎮(zhèn)江自來水廠舊址又名江邊水廠,該建筑目前有出水間、清水池、濾水間、混凝池等4幢建筑和進水間的崗樓1座,占地11.36畝,另在北固山中峰建有2000平方米的鋼混結構蓄水池。初為解決城西商業(yè)區(qū)防火消防所設,故曾名鎮(zhèn)江市第一救火會自來水廠,后因設備簡陋,經(jīng)費支絀,供水不足,于1936年由地方名流倡議加以擴建。整個建筑群,青磚清水疊砌,磚木結構,兼有鋼混結構。為全省創(chuàng)建最早的自來水廠,目前為鎮(zhèn)江民國時期僅存的典型公共事業(yè)建筑。

德士古火油公司舊址

德士古火油公司舊址,原來在蘇北路鈦-廠大門東側,磚木結構,西式二層樓房,座西朝東,面闊三間14.5米,進深8米多,樓高約9米。此處亦是亞細亞火油公司下行。該建筑造于1866年,該舊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后因長江路改造擴建,遷移保護于西津渡鑒園內(nèi)。

東大院5號秦氏民居

青磚清水疊砌到頂。大門向北,二層面北有花格墻。三間兩廂,一進。正廳水磨地面,五蝠盤壽圖案,大門五蝠盤壽包釘門。水波紋護欄掛板。一層為四十公分厚墻,單腰線,二層帶收分。四坡頂。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為京戲班頭秦慧蘭住宅。

昭關石塔

昭關石塔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昭關石塔元建,明萬歷十年(1582)重建鎮(zhèn)江市五十三坡•昭關石塔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景點介紹因塔上刻有“昭關”兩字,故名“昭關石塔”。又因其外形像一只瓶子,故又稱“瓶塔”。相傳為三國時孫權與劉備聯(lián)姻時所建,當年稱之為“石瓶”。其實它建于元末明初。昭關石塔是喇嘛式的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塊石壘砌,成四根石柱,頂部鋪滿條石,筑成一個框架形的臺座,下面可以通行人馬。它橫臥在小街中間,給這個臨江小鎮(zhèn)增添不少古樸的雅趣。石塔即建于這個臺座上。塔高4.69米。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塔座用兩個相同的須彌座迭成,須彌座上為覆蓮圓座和扁鼓形塔身。再上有13

萬家巷35號王氏宅

萬家巷35號王氏宅主體磚木結構,一進,三間兩廂。前有天井,后有院子。房屋屋架矮小。用料較細。頂部已改用大瓦。后院增建生活用房。

民國春街萬氏宅

建筑共1進,二層小樓,三間兩廂式結構,據(jù)傳原主人姓萬。外墻用石灰涂砌,屋頂為硬山頂,木制門窗和二樓木質(zhì)欄桿尚存。

豐和巷28、30、32號民居

豐和巷28、30、32號民居位于豐和巷內(nèi),清末民初建造,四間兩廂式結構,二層小樓。外墻為亂磚墻,28號大門上方有白石門罩,硬山頂,二樓外墻窗戶上有磚雕,建筑內(nèi)部木質(zhì)花紋裝飾尚存。

東麒麟巷毛氏民居

毛家駟祖宅,建于三十年代,保存較完整。共有建筑三處,兩處建筑并排而立,東面接一西洋風格建筑,原為公共設施。大門朝東南,磚木二層,三間兩廂結構,門框周青磚清水疊砌到頂,屋頂為小瓦,硬山頂。

豐和巷陸氏民居

主人姓陸。建筑為三間兩廂式結構,兩進,二層小樓,外墻為亂磚墻,五峰防火墻,大門上磚雕和建筑上木雕仍有部分尚存。屋頂為硬山頂。

公濟藥店老板公寓

公濟藥店老板公寓位于萬家巷23號,原為公濟藥店老板公寓,F(xiàn)有房屋1幢,二層小樓,中分為兩家,進屋有玻璃天井。面闊6.6米,縱深10.5米,左邊半幢前為門廳,左側前半部有樓梯可上二樓,后為兩間房。右邊半幢前面門廳連一走道,后面為一間正房,后半部為一樓梯通往二樓。

火星廟巷46號民居

該建筑一進,一層,三間兩廂式結構,面闊10.6米,縱深9.6米,前有一天井。外墻為亂磚墻,大門上方有磨磚門罩。

東大院11號民居

東大院11號民居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如意磨磚,如意門頭。東為院落,西為主屋。青磚清水疊砌到頂,方羅馬柱,歇山式四坡水頂,出檐約四十公分。內(nèi)設壁爐。據(jù)群眾反映原為稅務局或海關宿舍,F(xiàn)為房管局公房。

賈家巷32號民居

賈家巷32號民居磚木二層,三間兩廂。一天井。據(jù)住戶介紹,原主人姓賈,F(xiàn)內(nèi)有四戶居民。

東長安里2、4、6、8號民居

據(jù)初步了解,原主人徐姓。該建筑為硬山頂,青磚小瓦,坐西朝東,外墻全部由青磚疊砌到頂。房屋前后四進,由于地處緩坡,整體四進由東向西逐級抬升。第一、二進為磚木一層,第三、四進為磚木二層,四進均為三間兩廂結構,南有窄院子。該建筑體量較大,砌筑完整,布局清晰,花窗美輪美奐,木雕匠心獨具,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筑特色。第四進二層,木質(zhì)窗扇尚存,雕花欄桿較精致。 第三進封火墻上有“!弊执u雕,木質(zhì)雕花鏤空連續(xù)門保存較好,堂屋為原貌木質(zhì)板壁墻隔斷,木質(zhì)樓梯上下。 第二進北門為磨磚外八字。門上方嵌有方石,石上刻虎頭,虎頭下有八卦圖案。其南院內(nèi)有井一口,白石六角形井欄,內(nèi)壁甃磚,邊鐫“徐”、“家”、“井”、“甲子春建”。 第一進前墻有磚雕“!弊郑呰偹沫h(huán)

東長安里25號民居

一進,三間兩廂,青磚清水疊砌到頂,大門朝南,鐵皮五福盤壽圖案較完整。

丁志瑩公館

建于民國,原整座建筑分兩部分,東部面南,前后三進為一中軸線,面闊三間11米,均二層樓,通進深29.5米。西部為一花園,有面闊三間二層樓的花廳一座,門額上有石刻,另有攢尖頂式閣樓一座,F(xiàn)在原址重建,為面闊三間兩層小樓1棟,后有小花園。

東大院16號民居

磚木二層,面闊四間。下帶地下一層。二層有腰線,二層頂再設腰線。大門朝西,外墻青磚疊砌到頂,層高較高,屋面為大瓦,四間北側均設有木質(zhì)樓梯上下,屋內(nèi)仍為木質(zhì)地板。

賈家巷42號民居

現(xiàn)朱姓房產(chǎn)。建于1942年,青磚疊砌。主房三間兩廂。前后天井。南有三間披屋。主屋坐西朝東,磚木結構。

江南旅社

江南旅社位于伯先路29號,建于1927年。四開間,中兩間為四層,兩側三層,青磚疊砌,平瓦屋面,邊門上有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書“捷徑”石門額一塊。臨街三樓設有挑式?jīng)雠_,圍以鐵欄,為中西合璧建筑。這里曾是國民政府蘇,浙,皖郵政受理處處長屠家驊的公館解放后,原作為人民旅社,后改為江南旅社,沿用至今。

賈家巷洪海偏堂井

賈家巷洪海偏堂井位于賈家巷54號居民家中,井深6米以上,井欄為白石砌成,上面刻有“偏海洪堂”四個大字,具體順序讀法無從考證,井內(nèi)部用磚疊砌,使用年代較長,井壁長滿青苔。

賈家巷60號民居

賈家巷60號民居為磚木結構,三間兩廂,大門朝東,進門為南廂(實為披間)天井東墻有照壁墻,現(xiàn)水泥涂抹,僅余上部左右角花。青磚疊砌,有高大風火墻,大門兩側戶對完好。堂屋和北屋保有老虎窗,利于采光通風。

賈家巷58號民居

據(jù)初步了解,賈家巷58號民居原主人徐姓鹽商房屋,磚木兩層。青磚疊砌,三間兩廂(明三暗四)結構。現(xiàn)一樓已改造,水泥抹面。二樓外墻部分仍為青磚。二樓木窗扇仍保持原貌。但較破損。

賈家巷57號李氏宅

賈家巷57號李氏宅三間兩廂,坐北朝南。磚木一層,七架梁,為李氏私產(chǎn)。

賈家巷56號民居

賈家巷56號民居一進,兩層,三間兩廂。外部水泥抹面至頂。內(nèi)部也為磚混。僅存二樓西廂房檐口下約20公分高木窗格原貌,現(xiàn)為公房。

吉康里20、22號民居

吉康里20、22號民居磚木二層,二間一廂,二進。外墻亂磚疊砌,石灰抹面,房屋破舊,堂屋東部木樓梯上下。

賈家巷48號民居

賈家巷48號民居磚木結構,二層,一進,兩廂,坐西朝東。

吉康里14號民居

吉康里14號民居外墻亂磚疊砌,水泥涂抹至腰線加固。磚木二層,約建國前后建,現(xiàn)為公房。

賈家巷40號民居

賈家巷40號民居磚木結構,七架梁,三進每進三間兩廂,第一個天井由隔斷院門分為兩部分,現(xiàn)部分公房,部分私房,共5戶居民。

大孫家巷12號民居

2008年整體大修,F(xiàn)內(nèi)外墻壁均為水泥抹面。一二進為一層,第三進為二層。除第二進部分私房,其余均為公房。

吉康里6號民居

吉康里6號民居大門朝西,二間一院,屬公房。

大楊家巷陳氏宅

相傳祖上為道臺,建筑座南朝北,磚木穿堂式結構。共有三進,頭一進明三暗四結構,七架梁,第二進九架梁,第三進七架梁。大門處為石砌門雕,上面刻有花卉、幾何圖案,前、后門處均有戶對一對。門窗上均有木質(zhì)圖案。

吉康里17、19、21、23、25號民居

吉康里17、19、21、23、25號民居磚木二層結構,全部為公房,住戶較多(約十幾戶)。23 25號門額上有八卦石刻,門框周青磚疊砌,外墻石灰抹面。

吉康里16、18號民居

吉康里16、18號民居磚木二層,三間兩廂結構,外墻亂磚疊砌,石灰抹面,門框周青磚疊砌,大門上方有一八卦石額,角花尚存,F(xiàn)屬公房。

賈家巷54號民居

據(jù)住戶介紹,原房屋已破敗不堪,面臨倒塌,所以于1998年改造,F(xiàn)舊貌難尋,僅存院內(nèi)一老井,上刻“洪偏海棠”四字。

板壁巷54號民居

據(jù)初步了解,該房曾為朱氏當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造。房有三層,青磚清水疊砌到頂,大門朝南,進門內(nèi)天井頂部有人字天窗。三間兩廂結構,每層內(nèi)欄桿為鐵藝造型,下部鑲有木質(zhì)雕花護板。

布業(yè)公所

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大門在布業(yè)所巷26號(現(xiàn)已毀),磨磚雕花門樓座北朝南,存“布業(yè)公所”石額,門口有戶對一對,有兩進,面闊三間兩廂,樓上下房屋共兩套,每進面闊10.5米,進深6.4米。

嵇直故居

稽直是鎮(zhèn)江第一位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杰出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布業(yè)公所巷8號為他的住宅。建筑四間兩廂式結構,二層小樓,一進。外墻為斗字墻,硬山頂,上覆小瓦,單峰防火墻。2014年公布為鎮(zhèn)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蔣懷仁醫(yī)院舊址

鎮(zhèn)江中國人民辦的第一所診所,后院有別致的洋花園,蔣介石來鎮(zhèn)江有時住在這里。中西合璧式建筑,面闊三間,三層磚木結構樓房。東側二樓臨街設露臺。一樓大門設羅馬柱。

老存仁堂藥店

老存仁堂藥店位于大西路476號,是鎮(zhèn)江百年以上老字號藥店。該店由浙江余姚大族許氏創(chuàng)于同治年間,初名為“誠仁堂施藥店”,F(xiàn)店面刻有“老存仁堂”四個大字,上涂有金粉。該店現(xiàn)仍在營業(yè)。

紹宗國學藏書樓

為藏書家吳寄塵先生于民國二十一年創(chuàng)建,系西式二層樓,混凝土結構。南向,面闊五間22.1米,深9.6米,原藏書9萬余冊,列入全國山本數(shù)目有120余部,F(xiàn)存建筑1座,樓周為庭院,前有大門,門柱上嵌有石刻“紹宗國學藏書樓”“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立”,東面墻角嵌有“上海揚子建業(yè)公司設計及承造,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二月”石刻。

太平天國新城城墻遺址與清軍水師標統(tǒng)署遺址

太平天國新城城墻遺址與清軍水師標統(tǒng)署遺址位于姚一灣小營盤一帶。1853年,太平軍占領鎮(zhèn)江,在舊城的西北沿江筑新城,從十三門起,經(jīng)北固山沿江向西至運河入江口,再沿運河向南,到現(xiàn)在的老西門橋為止,長六里多,該城到光緒末年方基本拆除,現(xiàn)殘存的約40米,均被圍在民房之中,已就地保護,供人參觀。清軍水師標統(tǒng)署位于太平天國新城城墻遺址南側,現(xiàn)存中西結合二層樓兩幢,西面有券拱大門樓,上有書寫“樹德滋培”的石刻,前有石臺階。清光緒年間建,曾為清軍水師標統(tǒng)衙門。在大門樓近30米南側,曾設有券門、牌坊,今已無存。

鎮(zhèn)江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在蘇北路面?zhèn),為二層西式樓房,高?0米,占地400多平方米,大門入內(nèi),有卷門兩道,左有小門,通向地下室,是貯油庫。1864年英國人來鎮(zhèn)江通商,建立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鎮(zhèn)江支公司。英人將火油從上海中轉(zhuǎn)到鎮(zhèn)江,然后銷往大江南北各城市。該建筑后為長江旅社使用,現(xiàn)為鎮(zhèn)江市民間文化藝術館館舍。該舊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包氏錢莊

包氏錢莊 建于清末,包姓辦的錢莊,共兩進。均面闊三間兩廂二層樓,磚木結構,前有高大的風火墻,形成一個院落,通面闊12.3米,通進深28.85米,風火墻高達8.5米。前后各有一個院子,中有天井,兩進后有小三間正房。后兩進中有水井一口。

程堃公館

程堃公館建于民國初年,中西合璧式建筑,通面闊23.95米,通進深39.5米。大門、二門仿西式圓柱,磨磚砌筑,上下磉墩為大理石。券門上有白大理石門額,張謇書:“心許煙露”。院內(nèi)偏北有面闊三間房屋兩進,兩側有廂房。院內(nèi)偏西與門廳相對,有中式門廳一座,水磨磚門樓,內(nèi)為面南面闊三間房屋兩進。

關宿舍舊址

海關宿舍舊址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為英國人控制的鎮(zhèn)江海關職員宿舍,二層西式樓房,以青磚為主,間灰紅磚疊砌,有裝飾性紋飾,屋面為鐵皮頂,室內(nèi)有壁爐,平頂天花,企口木地板,整體為十四開間,南北向,正立面朝北,上下層為磚柱通廊。

爸爸巷1號民居(李隴西堂)

據(jù)住戶介紹,該建筑為其祖父建造,其祖父是做百貨生意的商人。大門朝東,磚木一層,兩進,明三暗四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有部分屋面已換成大瓦,磨磚大門,大門周門框青磚清水疊砌。照壁墻上有“鴻禧”磚雕,第一進東面照壁墻上有“!弊执u雕,部分被砂石覆蓋。第一進為五架梁,第二進為七架梁。

爸爸巷21、23號笪氏宅

該房屋為笪姓所建,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在南京做百貨批發(fā)生意,其家在鎮(zhèn)江故建造。整體只三進,第一進為大七架梁,屋架較高,第三進為花園及廚房、廂房等。大門朝南,東南角門上口東西角磚精致,且保存完好,東為鶴,西為鹿。第一、二進為三間加上兩邊一廂,中間為天井,東部有門,進門上有防雨棚,為鋼混制作,較為少見。天井內(nèi)四周墻均磨制,工藝較精。第二進上有吊頂,雖經(jīng)改造,但四邊的石膏線條依然十分完整,應為當時之物。第三進為花園及廚廂房,向西為小腰門,上有石額,鐫“馀趣”二字,頗有雅韻。在房屋東南及西南墻角各鑲有一塊界石,標堂為“笪氏箴堂”及四至與建造年月。

爸爸巷3號張氏宅

爸爸巷3號張氏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原地點鎮(zhèn)江市上河邊46號,1958年拆除并用原房材料在此重建。主人姓張,現(xiàn)第四代子孫在此居住。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兩廂,七檁,硬山頂,磚木結構,前后共二天井。

大孫家巷49號民居

據(jù)居民稱該房屋有100多年歷史,原主人為一名任姓中醫(yī)。磚木兩層,三間兩廂結構,外墻青磚疊砌,內(nèi)部破舊,保留一小部分花窗。

龍王巷22號民居

該建筑原為國民黨軍官家產(chǎn),現(xiàn)屬鎮(zhèn)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房產(chǎn),二層樓結構,一樓三間正房,前有一天井,二樓三間兩廂式結構,外墻為斗字墻,青磚疊砌。

大孫家巷71、73號民居

磚木二層,前后共兩進,均為三間兩廂,硬山頂,大門朝北,北進有過門樓,形成四合院樣式。木構梁柱較小。

大孫家巷65號民居

三間兩廂。二層,磚木結構。外墻亂磚疊砌,石灰抹面,內(nèi)部破舊,一樓堂屋屋頂部分板材石灰剝離,二樓地面走路感覺樓面顫動。

大孫家巷61號民居

面闊三間,青磚疊砌。三間兩廂結構,七架梁。據(jù)初步了解,此建筑屬于私產(chǎn),主人姓夏,系夏氏祖產(chǎn),其父原在蚌埠開銀樓,名“寶慶銀樓”。

大孫家巷21號民居

據(jù)住戶介紹,此房原為經(jīng)營茶葉店、木行、炭行的蔡氏所有,現(xiàn)部分為公房,部分為私房。磚木一層,三廂結構(明三暗五)大門朝西,門額上有一八卦圖案,門框周青磚疊砌,其余墻面亂磚疊砌到頂。

大孫家巷10號民居

坐北朝南,前后共兩進,均為三間兩廂,磚木二層,硬山頂,前后均有天井。第一進天井內(nèi)麻石鋪地,主體結構完整。

爸爸巷4號民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主不清,現(xiàn)收歸國有,內(nèi)有9戶居民。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前后共兩進,面闊三間帶兩廂,二層樓房,前后進各帶天井。外墻系青磚清水疊砌到頂。

大龍王巷44號民居

建筑為回馬樓式結構,前后兩進,中有天井,兩層小樓。建筑座北朝南,屋頂為歇山頂,門窗均為木質(zhì)雕花門窗,刷有紅漆,外墻青磚疊砌,外刷石灰。

板壁巷1號民居

建筑一進,三間兩廂式結構,中有天井,兩層小樓。外墻為亂磚墻,大門處用磚砌成拱門狀。

大夫橋20號民居

房屋為一進,南面進大門即一小天井,三間兩廂,二層,F(xiàn)部分交公,部分私房。外墻青磚疊砌,小瓦。南大門上方有石刻八卦,東立面石灰抹面,南立面水泥抹面至腰線。磚木二層,堂屋地面為紅色水磨石地面,中間有黑色“壽”字,“壽”字四周有五只姿態(tài)各異的蝙蝠紋,現(xiàn)堂屋屋頂為石膏吊頂,木質(zhì)樓梯上下。

大夫橋18號民居

房屋為兩進,第一進為五架梁,第二進為七架梁,外部青磚疊砌,內(nèi)部結構變化很大。屋面已有部分改為大瓦,大門上方有八卦石額,內(nèi)部搭建多且雜。據(jù)初步了解,原主姓呂(待查)

誠仁堂分局舊址

“誠仁堂”的分局,系鎮(zhèn)江“老存仁堂藥店”的前身。該店在大西路建店后,此處為其分局。1931年前一度為鎮(zhèn)江商會辦公用,后為商界“義塾”。清末建筑,面南,三進,均有廂房。面闊10.8米,通進深18米。建筑北側的原大門在大龍王巷,原名商會街,上有“誠仁堂分局”門額內(nèi)有“義塾”碑1方。解放后原作為居委會,后做過食堂、圖書室。三間兩廂式結構,中有天井。

寶塔路橫街37—43號民居

初步調(diào)查為毛家駟老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小七架梁,硬山頂。東西各為三間兩廂三進穿堂式民居,中間為一通道,組成一個規(guī)整的群落。通道北臨街有門啟閉以供出入,F(xiàn)產(chǎn)權歸國有,有十余戶住戶,房屋保存一般。

寶蓋路314號民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為牙科醫(yī)院,創(chuàng)建人侯牖才。坐北朝南,一進,二層,中設過道,兩旁設大小房間,樓梯在東上二樓。青磚疊砌,硬山頂,每間加垛。南部為六開間,二層東設梯木小曬臺,曬臺上有水泥欄桿圍合。西坡為四坡頂,東部為人字頂。西立面是不規(guī)則階狀。

大孫家巷8號民居

戶主名字李清齋。一進三間兩廂,磚木二層。青磚疊砌,進深較短,梁柱較小。

大龍王巷張氏民居

該建筑坐南朝北,一進,兩層樓,三間兩廂式結構,門樓磚雕保存較完整,屋頂為歇山頂,單峰風火墻。整個外墻青磚疊砌,據(jù)傳為資本家張蓮生家宅,做皮毛生意。

萬家巷40號民居

磚木結構,二層,但層高較矮,外墻全部水泥抹面,木質(zhì)樓梯上下,內(nèi)部改動大,F(xiàn)多戶居民在此居住。據(jù)初步了解,此處原為榮美居飯店(名稱待查)

節(jié)約巷陳氏民居

據(jù)傳節(jié)約巷陳氏民居原為謝馥春老板家宅,姓陳。建筑為三間兩廂式結構,一層樓,中有天井。外墻石灰刷砌,屋頂為硬山頂。

西大院3號歐陽氏宅

磚木二層,三間兩廂,西為天井,四合院形制。曾可能作為診所。大門周為青磚疊砌,外墻為亂磚疊砌,屋面部分已改為大瓦,大部分仍為小瓦,西立面二層已全用水泥抹面,北立面及南立面二層有部分用水泥及石灰抹面。

魏同興巷14號民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主人姓王,曾在蒜山開米行。三間兩廂一院結構,大門朝東。門頭上由磚砌鏤空照壁。

魏同興巷10號民居

據(jù)初步了解,原主人姓蘇,F(xiàn)為房管局公房,一進,兩層,三間兩廂,磚木結構。內(nèi)部曾在80年代大修一次。

衛(wèi)生醫(yī)院舊址

據(jù)初步調(diào)查,該建筑已有135年左右的歷史,屬于基督教教堂的房產(chǎn),曾作為慈善醫(yī)院。該建筑處于坡地,坐北朝南,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整體青磚疊砌,西立面和北面第二層為石灰抹面,建筑南面有券拱大窗,鐵藝欄桿,陽臺欄桿有“衛(wèi)生”二字;南面正中開寬敞走廊,長3米,供人進入;建筑內(nèi)房間南北分設,中間為過道,在過道中部設木質(zhì)樓梯供上下。該建筑體量較大,結構完整,是見證鎮(zhèn)江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遺存。

萬家巷7、9、11、13、15號民居

面闊六開間,作為一個整體,磚木二層,后有廂房,面朝西。每間南部設樓梯上下。7、9號仍為木質(zhì)樓梯。建筑經(jīng)過整修,外部水泥抹面,7—13號屋面已改為大瓦,15號屋面仍為小瓦。

小白龍巷12號民居

小白龍巷12號民居位于潤州區(qū)金山街道小街社區(qū)小白龍巷12號磚木二層,兩間一廂。外院墻青磚疊砌,內(nèi)部已經(jīng)改造。

萬家巷49號民居

房屋三間兩廂,東面兩邊有閣樓。磚木結構。現(xiàn)整體出新,全部用水泥抹面加固,屋面已經(jīng)全部改為大瓦。內(nèi)部改動大,部分掛落仍保存,保存一般。

小龍王巷丁氏民居

回馬樓建筑,二層小樓,外墻青磚疊砌,明三暗四結構,中有天井,二樓外有木質(zhì)欄桿圍繞,所有木制門窗花紋清晰可見。有風火墻。

萬家巷2號民居

初步調(diào)查,原為典當鋪,現(xiàn)為醫(yī)藥公司職工宿舍。大門朝東,主面青磚清水疊砌,面闊三間,一共兩進兩廂,為二層,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大廳北部樓梯上下樓,后部由北部樓梯上下樓,回馬樓結構,磚木結構,由天井通道進入北邊建筑。北部建筑面闊三間,東為樓梯,西為回廊,用走廊相通,走廊為高約1米的欄桿,為方形預制或現(xiàn)澆水泥欄,北部有四層,頂部有平臺。

同鑫里6號楊氏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為楊氏住宅,經(jīng)營洋堿、洋火等,估計為雜百貨生意,F(xiàn)房屋第一進已交給國家。第二進賣給他人。

同鑫里10、12號張氏民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為張氏住宅,張子良先生,過去做布莊類雜貨生意,F(xiàn)房屋部分交給國家,部分由張氏第三代子孫居住。結構與同鑫里7號十分類似。四間兩廂,共三進加院子,具有四合院特點。

同鑫里1、3、7號于氏宅

原主姓于,現(xiàn)住戶邱姓于五十年代購買。房屋一共三進,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民居,第一 二進為平屋面,第三進為兩層,兩側山墻均設高大峰火墻,組成一個封閉的建筑群

天后宮井

天后宮井位于城西山巷底17號對面,寶蓋山麓。清康熙年間建天后宮(即天妃宮),后毀,今存井一口。圓形井欄,青石質(zhì)地。沿口呈紅色,邊沿為灰色。井欄高0.30米,口徑0.40米,上鐫刻楷書“天后宮題“四大字,口沿有繩索磨損凹槽多道,至今仍為民間使用。

蘇北公寓舊址

原為蘇北公寓,作旅社用途,現(xiàn)住多戶居民。磚木結構,主體三層,亂轉(zhuǎn)疊砌到頂。東部現(xiàn)澆筑有結構鋼梁,應為后加。前部設木樓梯拾階而上至二樓,有一廊,廊北設房間,東部又設樓梯可上三樓,又有廊通各房間。墻立面已經(jīng)維修,原水磨石地面改為水泥地,屋面也經(jīng)維修。其南有內(nèi)天井,直通,作通風采光之用。

萬家巷4號民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為國民黨劉立仁律師住所,又曾用作典當鋪(待查),現(xiàn)為南京軍區(qū)通訊團產(chǎn)權,院中原有水井一口,現(xiàn)已填沒。原建筑有地下室,文革-后地下通道口封閉。 建筑為二層小樓,面闊三間,院四周花墻。主面均青磚清水疊砌,前為過道,第一層前面原為大廳。屋頂為四坡水。

楊家門南巷賈氏民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始建人姓賈。坐西朝東,磚木結構,磚木結構,一進,兩廂二層樓,西附設一樓。東為天井,北臨街開西門。外墻用青磚清水疊砌到頂。東天井頂部設磚砌花格窗,體現(xiàn)了鎮(zhèn)江民居建筑特點。

布業(yè)公所巷許氏宅

許氏宅原主人姓許,原來在三巷廣場附近開“采芝齋”,一層平房,前后兩進,第一進明三暗四結構,第二進明三暗五結構,中有天井。外墻為青磚疊砌,大門上有白石門罩,單峰防火墻。硬山頂。屋頂上覆小瓦。

鎮(zhèn)江觀音洞

宋代擴天然洞穴建觀宇,今存依山三層樓為咸豐九年(1859)重建,門上方有“觀音洞”石額,同治元年(1862)立。屋內(nèi)墻上嵌同治元年(1862)立《重修觀音洞記》碑,現(xiàn)開放參觀。

周少彭公館

周少彭公館位于寶塔路橫街97號,太古洋行買辦周少彭宅,建于宣統(tǒng)二年(1910),面北,面闊三間,四進穿堂式建筑,硬山頂,五花山墻連接,面闊三間11.2米,通進深44米。正廳為兩層樓,內(nèi)有雕花欄桿,各邊門上有石刻門額。房屋原為4進,后增添1進,整體建筑為徽派風格。

鎮(zhèn)江公寓

鎮(zhèn)江公寓原為戲班子登臺演出之所,后改成旅館,起名為“鎮(zhèn)江公寓”。回馬樓式結構,二層樓,四間兩廂式結構,防火墻屋脊上有龍鳳雕刻。門板上刻有花卉圖案,廳堂地面為水磨地,上有彩繪圖案,圖案至今較為清晰。木質(zhì)欄桿上有裝飾圖案,大門有白石門罩,側門門板下面用白石奠基,上有花紋。

鎮(zhèn)江8號碼頭

八號碼頭原址位于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長江路20號,現(xiàn)存候船室兩處和碼頭一處。臨長江路大候船室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造,其北面為小候船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兩候船室均為混凝土結構。候車室北面臨江為碼頭,地基尚存,現(xiàn)已加高,周圍建設有沿江風光帶。八號碼頭是二十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鎮(zhèn)江與蘇北之間港運的主碼頭,是鎮(zhèn)江港運興盛的見證。

原中國人民銀行鎮(zhèn)江分行舊址

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4月在揚州組建,4月23日進駐鎮(zhèn)江,接管舊銀行。銀行辦公樓是在民國時期舊銀行的基礎上新建而成,座北朝南,磚混結構,立面呈長方形,平頂,二層樓加地下室,地下室為金庫,F(xiàn)為潤州區(qū)金山街道辦事處。

西大院7號民居

磚木二層,面闊三間,青磚清水疊砌。做工精細,磨磚大門面北。進深6間。外墻中有腰線。上有二層帶收分。 1952年交歸國有。現(xiàn)在前一進為私房,后部為房管所公房。

楊家門南巷汪氏民居

據(jù)初步調(diào)查原主人姓汪。房屋現(xiàn)已交歸國家所有,現(xiàn)內(nèi)有住戶多戶。坐南朝北,建筑前后兩進,內(nèi)有庭院。每進均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單獨成一單元。建筑外墻采用青磚清水疊砌到頂,中設腰線,二層略收分,北部臨街設磨磚大門。具有民國建筑典型特征。

壽康里1號民居

門向東,東南角臨街處呈圓弧形,臨街二樓窗戶有鐵藝護欄,二樓頂原為平臺,現(xiàn)建有房屋。 磚木結構,二層,三間兩廂。

楊家門6號民居

房屋一進,二層,磚木結構,每層三間兩廂,房間隔板都為板壁,二樓地板為原地板,較破損,其它內(nèi)部結構有變化,一樓天井搭建房屋,原主人不清。

楊家門4號民居

整體磚木結構,二樓前后挑檐平臺鋼混,二樓附閣樓,朝北有鋼混露臺,北面木樓梯上下。內(nèi)部結改動較大,房屋較破舊,據(jù)初步了解,原主人姓陳(待查),原為江邊路上某一銀行行長(待查)現(xiàn)房屋交公。房屋一幢,二層。整個建筑座落在庭院中央,四周為院落,現(xiàn)院落空地四周都有搭建。

宴春酒樓

宴春酒樓創(chuàng)辦于1936年,它的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1890年的“中華園”,主要經(jīng)營久負盛名的鎮(zhèn)揚風味菜肴點心,其中鎮(zhèn)江三怪之一的水晶肴肉就出于此酒樓。該幢建筑臨街而筑,二層,為磚木混凝土結構,椽檐向四周翹起,內(nèi)部裝飾古色古香。

嚴惠宇故居

嚴惠宇故居位于九如巷66號,為民族工商業(yè)者、實業(yè)家嚴惠宇故居。嚴惠宇,名敦和,以字行。江蘇鎮(zhèn)江人。新樂府昆班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出身商人家庭。幼讀私塾,后攻讀政法,曾任楊州法院書記官。后定居上海,歷任上海金城銀行副經(jīng)理,大東煙草公司董事長、總經(jīng)理,華東煤礦公司董事長,四益農(nóng)產(chǎn)育種場常務董事、總經(jīng)理,上海溥業(yè)紗廠、杭州福華絲廠、南通大生紡織公司、揚州麥粉廠、鎮(zhèn)江水電公司常務董事等職,成為上海灘上頗具影響的實業(yè)家之一。建國初,嚴氏曾任鎮(zhèn)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徐州賈汪煤礦私股董事等職。1968年9月在上海病逝,終年74歲。此處住房現(xiàn)由其女居住。 建于晚清至民國間,整座建筑面南,有兩進,面闊三間13.4米,通進深19.1米。門樓額鐫“露蘭風菊”

新中旅社舊址

二層,磚木結構,從東至西6開間。分兩部分。大門朝東,門首上“新中旅社”四字雖然剜除,仍可辨。進門后,有內(nèi)天井,頂為兩坡水,以透光。對門西邊有樓梯上下,登樓左轉(zhuǎn)二層有欄桿,四面圍合,欄桿1米高。右轉(zhuǎn)向西可通至西面外天井,現(xiàn)三面有欄桿,經(jīng)廊可通北邊房屋。欄桿上有雕花木塊。第一層層高約3.8米,整體高約9米。

小龍王巷湯氏民居

據(jù)傳祖上捕魚為生,后靠打撈上的銀兩發(fā)家,建筑為四進三院,面闊三間,前三進為明三暗四結構,最后一進為明三暗五結構,柱子、板壁均為一根整木建成,中有水井一口,地上所鋪均為青色方磚,屋頂有三峰防火墻,整個外墻為青磚疊砌。

原鎮(zhèn)江商會辦公處舊址

原鎮(zhèn)江商會辦公處舊址位于大龍王巷38號,原為鎮(zhèn)江商會辦公處,房屋為兩進,平房。前有門堂、門房各一,中有天井,面闊12.9米,縱深19.1米。正房東南側有水井一口,南側又建房屋一處。正門為木門,上有鉚釘裝飾圖案。

九如巷50-52號民居

房屋原有8進,現(xiàn)存5進。為協(xié)和祥米廠(名字待查)潘志中(名字待核實)購買,F(xiàn)房屋部分交公,部分私有。第一進大門向東,為磨磚外八字大門,青磚疊砌。第二進至第五進均為三間兩廂,小七架梁。從第三進開始東有火墻凸突,一直延伸到第五進。第二進至第五進下部為亂磚,上為空斗子墻。第一進后檐與第二進前檐挑梁耍頭有簡單雕刻,第二進前檐下掛板圖案保存較好。制作較精細。

民國春街17、19號民居

房屋前后兩進。據(jù)初步了解,原主人姓陳,現(xiàn)陳姓后人居住在19號內(nèi)。17號為公房。 為大七架梁,大門向北,北立面水泥抹面。

梅花巷許氏宅

民國建筑,為許姓居民祖宅,F(xiàn)部分產(chǎn)權交歸國家所有。具體待查。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為一進,三間兩廂兩層。東邊有附樓。青磚清水疊砌到頂,有高大封火墻,南有三個磚鏤空花窗。

梅花巷9號民居

梅花巷9號民居坐北朝南,磚木附帶剛混結構,一進,三間兩廂兩層,內(nèi)設天井,頂部有平臺。外墻系用亂磚疊砌到頂。二層及三層有磚砌腰線,頂部平臺女兒墻設磚砌花格。

蘆洲會館巷55號民居

蘆洲會館巷55號民居二層小樓,一進,上層為三間兩廂式結構,下中為堂屋,旁為兩廂,中有天井。外墻上為亂磚墻,下半部分用水泥覆蓋。硬山頂,建筑木質(zhì)裝飾尚存。

蘆洲會館巷10號民居

明清建筑,原為兄弟二人所有,姓氏不可考,分前后進居住。解放后原作居委會,后改為縫紉廠,現(xiàn)為渡江英雄離休干部丁美金住所。三間兩廂式結構,中有天井,F(xiàn)僅存一進。硬山頂,小七架梁。

蘆洲會館

據(jù)傳為蘆洲會館,43號為進口,41號為出口,前有堂屋,后為主房,43號為原來的總大門,進去后有一過道,左拐41號內(nèi)為辦公處,后面為停尸房。原庭院中有1口水井,現(xiàn)今仍在使用。41號為五開間平房。前一進為小五架梁結構,后一進為七架梁結構。

私立達仁學校石碑

身正面為周佛海題“私立達仁學校”,題簽:鎮(zhèn)江煤鐵業(yè)公會。背面蘇潤寬題記。字跡清晰,碑身較完整。現(xiàn)置于中華路小學內(nèi)西側。碑質(zhì)為白石。

李公館

李公館位于寶蓋路119號,原為恒順老板李皋宇的房產(chǎn)。李皋宇,又名高裕,浙江省鎮(zhèn)?h人,1925年盤下朱恒順糟坊,改名為鎮(zhèn)江恒順源記醬醋糟坊。即現(xiàn)在的國營恒順醬醋廠的前身。建筑現(xiàn)有上下兩層,磚木混凝土結構。整體建筑為西洋風格。

民國春街30號民居

房屋兩進,為三間兩廂結構。中部為天井。兩廂房已改造,水泥抹面。

九如巷19號民居

九如巷19號民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三進,呈平行分布。每進均為三間兩廂,小七架梁,硬山頂。每進東設邊門出入。門窗及整體結構尚存,體現(xiàn)了鎮(zhèn)江民居特點。

京江旅社舊址

京江旅社舊址面闊三間,磚木二層,建于民國期間(約1937年),有內(nèi)天井,朝西可以上二樓。東、南、北設房間若干,由于房子布局不規(guī)則,房間大小不一。

瑞芝里

瑞芝里面闊八間,磚木二層。一層為門面用房,沿中間通道拾階而上。曾為徐成記營造廠。

京畿路1號邱氏宅

據(jù)初步了解,京畿路1號邱氏宅原為鎮(zhèn)江偵緝隊邱鳳儀住宅。東至福壽巷,西至東大院,北臨京畿路。 現(xiàn)已整體改造,僅西立面可見原貌。

節(jié)約巷倪氏民居

以前其父親為宴春酒樓股東之一,以前是45號房子主人。房子有三間兩廂,后有一院,院中有水井一口。外墻為亂磚墻,二層小樓,屋頂為歇山頂,上覆大瓦。

布業(yè)公所巷徐氏宅

原主人姓徐名家駒,原在中華路開鐵器行“五洋店”。一層平房,一進,前有大庭院,三間兩廂式結構。外墻為亂磚墻,庭院中一過道為青磚鋪筑,屋內(nèi)用青色方磚鋪筑。家中有井欄2個,柱礎10個。

蘆州會館巷張氏民居

原主人姓張,原為美孚石油公司中國代理商。二層小樓,中有天井,三間兩廂式結構,明三暗四結構。外墻為亂磚墻,硬山頂。單峰防火墻。

皮坊巷24、26號李氏宅

鎮(zhèn)江南洋鞋帽商店老板李雨金住宅,現(xiàn)房屋第一進仍歸李氏后人所有,第二進歸國家所有,住有四戶居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房屋分兩進,每進兩層。第一進前有照壁墻,墻上有磚雕,木結構,保存較好,帶走馬樓。外墻用青磚清水疊砌,選材及工藝精細。體現(xiàn)了鎮(zhèn)江民初民居建筑特點。

節(jié)約巷馮氏民居

節(jié)約巷馮氏祖上姓馮,原在三巷開米店為生,后敗落。建筑原為二層小樓,后改為平房,三間一廂式結構,小七架梁,中為堂屋。外墻為亂磚墻,房屋破敗不堪。屋頂為歇山頂。

生產(chǎn)巷孫氏民居

據(jù)傳祖上姓孫,后從國民黨偵緝隊隊長包含聲手中購得。僅為一進,一層小樓,三間兩廂式結構,中有天井。天井中有一照壁。外墻為亂磚墻,大門上有白石條石門罩,上刻八卦圖案。五峰防火墻。

生產(chǎn)巷劉氏民居

據(jù)傳祖上姓劉,前后兩進,均為七架梁,一層樓,三間兩廂式結構,中有天井。外墻上部為垛子墻,下部為亂磚墻,單峰防火墻,硬山頂。

三多巷1號民居

整體兩進,兩進都是三開間,小七架梁,梁柱用材一般。第一進北為天井,第二進南為天井,兩進中間有墻相隔,設磨磚門相通,F(xiàn)存門僅東邊一個,第二進北邊無門。

三多巷15號民居

房屋整體一幢,三開間,磚木結構,南有天井,后為二層跑馬樓,后部有樓梯供上下。大門向北開。天井前墻壁高聳,約4米,但無透光磚砌花格,不知何因。天井東邊有小井一口,無井欄。二層小樓雕欄樣式簡單,下有掛板尚存部分,圖案較細致。地面雖已破損,但仍可看出原為紅色帶黑圖案的水磨石,具體已不可辯。山墻為典型的觀音兜。

三多巷11號民居

房屋共兩進,三開間,磚木結構。第一進為小七架梁,第二進為大七架梁。第二進北屋架下檐有神龕,雕刻較精致。與隔壁三多巷10號的神龕的形制十分相似,梁柱用材一般。第一進前有小天井,西南角有水井一眼,井水清澈,口有井欄,呈六角形,高約38厘米,直徑約44厘米,白石質(zhì)地,素面無字。房屋窗格圖案簡潔大方。

民國春街1號民居

磚木結構,大門向北。從北向南三開間,最南原有樓梯,明三暗四。院內(nèi)地下刻有“三茅行宮”的石碑,被水泥擋住。據(jù)了解,曾一度作為庵堂,F(xiàn)樓梯改在西中進上下樓。現(xiàn)樓梯改在西中進上下樓。

前進印刷廠舊址

前進印刷廠舊是一幢紅磚混凝土結構建筑,坐南朝北,共二層,每層十二個房間。該建筑東臨迎江路,西接鎮(zhèn)江民間文化藝術館,北臨長江路,是西津渡景區(qū)內(nèi)重要歷史遺存,也是鎮(zhèn)江近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歷史見證。該建筑2007年經(jīng)整體修繕,外部保持了原風貌,內(nèi)部整治出新,并改作鎮(zhèn)江畫院的辦公場所,F(xiàn)一樓為畫院展覽廳,二樓為畫院辦公室。前進印刷廠建于解放初期,由市軍管會接管多家印刷單位后組建,初名為《前進日報》印刷廠,1952年更名為前進印刷廠,并于50年代初期開始面向社會承接印刷業(yè)務。前進印刷廠曾先后承印過《前進日報》、《前進》黨刊、《大眾日報》等黨報刊,并從1957年起承印《鎮(zhèn)江日報》。經(jīng)過幾十年不斷發(fā)展,至80年代,前進印刷廠已成為省內(nèi)書刊印刷的主

民國春街2、4號楊氏宅

房屋二幢,一樓隔斷,二樓相通,從民國春街4號樓梯上下。進門有小天井,前面原透墻磚圍墻已重新砌過,下降約有1.5米。 西邊為4號,現(xiàn)已交給國家,為三間兩廂;東邊為2號,兩間一廂,為私房。據(jù)調(diào)查,楊希安所建,調(diào)查人:楊希安之女,現(xiàn)年八十多歲。

內(nèi)地會教堂

內(nèi)地會教堂建于清末,內(nèi)地會為基督教的一個派別組織,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創(chuàng)立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隨之建立教堂,主要以青磚疊砌,磚木結構,瓦楞鐵皮頂,面南,共有房間20余間,三層樓二、三層有券廊(每層五個大拱券),底層無券廊,長19.2米,寬15.5米,大門面南,有臺階拾級而上,室內(nèi)為地板,石灰抹面。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穆源學校畢業(yè)紀念碑

穆源學校系伊斯蘭教辦。碑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六年級兩個班的楊朗望、張大德、王古蒙等102人立,大理石質(zhì)地,四邊形,尖頂,碑身高1.7米,底邊寬0.33米,面南上 書-“民國二十五年十月”,篆體大字“穆源學校三一級紀念碑”落款為“道能述題”,東西兩面刻六年級兩個班學生姓名(各51名),北面記敘了對學校感激之情,整座碑置于四方形白大理石座上,座高0.6米,邊寬0.57米。

民國春街張氏宅

起房之初為照相館,后賣給鎮(zhèn)江市“口腔科第一人”張子彬,在鎮(zhèn)江開設牙病防治所,并在南京下關、市府路、迎江路開設分店。該建筑前后兩進,三間兩廂式結構,兩層小樓,中有天井。外墻均用石灰涂砌,屋頂為硬山頂,上覆小瓦,二樓木質(zhì)欄桿尚存。

民國春街邱氏宅

原為邱鳳儀家宅,前后兩進,兩層小樓,26號為兩間一廂式結構,28號為三間兩廂式結構。屋頂為硬山頂,上覆小瓦,外墻均被石灰涂砌。

民國春街陳氏宅

該建筑為陳文慶于1947年建造,世代-為生。建筑為兩進,原前一進為長通道,進門為狹長天井,前一進為三間正房,后一進兩間正房,兩進中間有一庭院,庭院左側有一間廂房,原為殺豬使用。大門口門當所用白石上刻有4個圓形圖案,1個八卦圖案。屋頂為硬山頂,上覆小瓦。

民國春街42號民居

三間兩廂式結構,前后兩進,前一進中間為過道,兩旁為廂房,后一進中為正房,兩旁廂房,中有天井。外墻為亂磚墻,門罩周圍為青磚,大門上方有一白石門罩,硬山頂,單峰防火墻。

壽康里4號民居

據(jù)初步了解,原房主李雨金(皮坊巷24、26號李氏住宅)。此處原為南洋鞋帽商店作坊,現(xiàn)房屋交公。 房屋一進,三間兩廂一門房,原從西進門一照壁間,現(xiàn)改造成小廚房,南面正門現(xiàn)已封閉,從北面門進出。

三多巷10號民居

磚木一層,大門朝南,整體上為三進,一、二進均為三間兩廂。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為正廳,中為天井,天井比較大,第三進為廂房。第一、二進均為大七架梁,兩邊山墻均為五峰墻。第二進地面為類似現(xiàn)代地磚帶組合圖案,估計為當時預制構件后拼裝而成,較少見。北面上部有制作精美的神龕,帶望柱,望板,在鎮(zhèn)江本地域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