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年(1681)大清奉天-吉林-黑龍江驛道從法特通過(guò),在法特設(shè)立了驛站,名為法特哈驛站,地名就叫法特哈站。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廷修建的以封禁為目的的柳條新邊從法特通過(guò),在法特修建了邊門名為法特哈門,地名又改成法特哈門;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巡視法特哈門,親自改法特哈門為巴顏鄂佛羅門;柳條邊松花江江東法特段內(nèi)還建了兩個(gè)邊臺(tái),頭臺(tái)和二臺(tái),二臺(tái)正好和法特門在一地,所以法特又叫二臺(tái);這兩個(gè)名一直叫到上世紀(jì)60年代,后簡(jiǎn)化成法特兩字。
1912年-1931年為舒蘭縣二區(qū)法特保;日本侵占時(shí)期更名為法特村;1945年解放后更名為舒蘭縣法特區(qū);1946年1月法特劃歸榆南縣,更名為榆南縣法特區(qū);1948年6月重新劃歸舒蘭縣,更名為舒蘭縣法特區(qū);1958年10月更名為舒蘭縣法特公社;1984年11月因撤公社變鄉(xiāng),更名為舒蘭縣法特鄉(xiāng);1992年10月8日撤縣變市,更名為舒蘭市法特鄉(xiāng);1992年12月25日因撤鄉(xiāng)變鎮(zhèn),更名為舒蘭市法特鎮(zhèn),名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