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道書院
興道書院在棉湖鎮(zhèn)之東南,前臨云湖。湖兩旁,一為“之”字形橋,一為拱形橋,各有千秋,湖邊木棉挺立,直刺云天。站在書院之前,近望隔湖嶺頂埔,有如硯臺。遠望則層巒疊嶂,正中有鐵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并排,有如筆架。真?zhèn)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
書院正座寬十三公尺,深四十六公尺,前面門樓高聳,屋檐凌空,大門上有石刻“興道書院”四字,有聯(lián)云:“興紀五百年,見知聞知,自古皆稱名世;道傳十六字,同學同鄉(xiāng),于今共頌作人!遍T背則刻“砥行立名”。門樓內(nèi)為天井,步入大廳,為文昌爺寶座。再過一天井,是一排高樓。樓下一廳二房,樓上斗拱交錯,畫棟雕梁,脊檐巍峨,祀魁星爺。樓前掛木匾書“造鳳樓”。又有聯(lián)云:
“是樓上主人,云水湖橋資覽勝;幸棉中學子,鳳龍
臺閣定初基!
書院左側(cè)為瑞制祠,寬二十五公尺,深三十公尺。中央有一拜亭式廳堂,建筑精美,清雅脫俗,周圍有書室二十余間,向著中廳,如眾鳥之朝鳳。
解放前后,書院幾經(jīng)修繕,門樓建為二層大樓,面貌稍易,但其格局仍保存原貌,堪為游賞勝跡。
《揭陽縣志》記:
“霖田都興道書院,同治十一年改建,廳堂之旁為書室二十余間,購置產(chǎn)業(yè)銀二千四百圓。”
據(jù)記載,興道書院建于一八七二年,其實書院的歷史要上溯到清初,可謂“源遠流長”。
《揭陽縣志》指出:“從前衙署在湖口村地方,前明洪武三年移住棉湖!焙诖逶诮駯|園區(qū)洲仔郭村,自明初以來,棉湖已成為霖田都的首府,清時設“左堂”,修建城隍廟,實際是副縣城了。因而明清以后,棉湖教育特別發(fā)達,成為一個文化中心。
《揭陽縣志》記揭西地區(qū)最古老的學校是棉湖社學,俗稱老書院。其中收錄二篇碑記。王秀(無錫人,巡簡)的碑記指出;“棉湖距縣治(榕城)六十里,為霖田一都巨鎮(zhèn)。土田肥美,民物殷饒,衣冠之族,弦誦之家,甲于通邑。”
“爰卜吉于安定門外之左,購地九丈!
“鴆工于雍正八年九月二日,明年五月六日而學成。”這所社學,創(chuàng)辦于一七三零年,今鎮(zhèn)內(nèi)的文祠小學即其遺址。
棉湖社學辦了十二年,即搬到現(xiàn)在興道書院這個地方,改名為鴻都書院。《揭陽縣志》記:“鴻溪書院,在鴻溪,乾隆七年,舉人陳元才建。”鴻溪就是云湖?h志收入陳元才的兒子子承(邑舉人、永年知縣)的《鴻溪書院記》稱:“霖田之棉湖有社學,雍正八年邑宰湘潭陳公樹芝暨巡簡宰無錫王公秀始之,屬予先君茂厥事嗣,是士氣蒸蒸,日有起色。顧其地鄰于市肆臺司,或假道申宿,遂成傳舍。先君屢思別覓僻處,為多士習靜,驟不可得。后覽勝至鴻溪,見三山排青,一水汀碧,頗有終焉之志。而藏修彌息,心跡雙清,于書院為尤宜。爰度揆日,筑精舍于江滸,顏臺曰文光,昭其文也,計三棟,夾室二十。廣袤各十二丈,庖井悉備,規(guī)制雖未宏,頗喜不蹈場界,夙愿藉此稍償。肇工于乾隆壬戍,計費鏹約六百有奇!兵櫠紩菏墙椅鞯赜蛴惺匪浀淖罟爬系臅骸R云渌浢娣e,與今興道書院相等。鴻溪書院辦了一百三十年,才“改建”為興道書院。
一九二五年三月,國共合作的東征黃埔軍指揮部曾進駐興道書院,-和蔣介石的住房即于興道書院內(nèi),十三日東征軍西渡榕江,在金和區(qū)大公山打敗了軍閥陳炯明,這就是威震海內(nèi)外的棉湖戰(zhàn)役。
由此觀之,興道書院從社學開始,已歷二百五十四年,從遷來今址開始,歷二百四十二年。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揭陽縣第一中學遷來此開辦。一九四五年,興道書院改辦為揭陽縣第二中學。一九六五年改為揭西縣第二中學。文革期間的一九六七年改名為東方紅中學。一九七八年,改名為棉湖中學,并于隔湖嶺頂擴建校舍,書院舊址仍為部分師生的宿舍。一九八五年擬將此院改名為興道中學,與棉湖中學分開,獨立創(chuàng)辦另一所學府。
興道書院變遷,是棉湖歷史的見證,是教育沿革的記錄。她也是國民革命的紀念地。
棉湖鎮(zhèn):棉湖鎮(zhèn)位于榕江南河中游東岸,是粵東平原的一個古鎮(zhèn),創(chuàng)建于宋仁宗年間,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全鎮(zhèn)總面積33平方公里,其中鎮(zhèn)建成區(qū)面積5.5平方公里。轄10個居民委員會和14個村民委員會(30個自然村)。全鎮(zhèn)有中專學校1所,中學5所(其中在建1所),小學19所(其中在建1所)。二000年全鎮(zhèn)總?cè)丝?7884人,其中非農(nóng)業(yè)人口55435人,農(nóng)業(yè)人口42449人…… 棉湖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