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滏鎮(zhèn)鎮(zhèn)的磬山崇恩禪寺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古寺,據(jù)《宜興縣志》舊志記載:“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嶺,見四周山峰疊嶂,形似蓮花,其中上坡地,狀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僧驚嘆不已,遂掘基建寺,得一玉器,觀其形似缽,擊其聲似磬,僧視之為寶,因命此山曰磬山,寺曰磬山禪院!
《江南通志》記載,明末,高僧天隱禪師重修磬山禪院,他當時有弟子四人,其中箬庵、玉林最為著名。清順治十七年,玉林奉詔入京,在內(nèi)廷說法,被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滴醭跄,皇上命重臣護送其回到宜興,并改磬山禪院為崇恩禪寺。從此,崇恩禪寺的佛學大為興盛。天隱禪師的另一個弟子箬庵也得到了師傅的真?zhèn),后來到?zhèn)江建金山寺。
雍正三年,皇上為崇恩禪寺賜匾額“宏闡法印”,雍正十一年,寺院因太小而被拆除重建并增修了殿宇,皇帝又賜御制碑兩座。乾隆年間,崇恩禪寺幾經(jīng)修建后殿堂宏偉,規(guī)模巨大,全寺僧房兩百余間,信僧四百余人,香火日盛,游人如梭,成為全國著名的演法道場,列國內(nèi)十大禪寺之首。另據(jù)《宜興荊溪續(xù)志》記載:“乾隆皇帝御書‘天下第一祖庭’,敕賜磬山崇恩寺,于山門外建花崗巖石牌坊一座,古樸莊重!毕特S年間,崇恩寺因戰(zhàn)事被毀,同治年間,部分原來的寺內(nèi)僧人重建十九間旁屋。光緒廿二年,宗鑒(密培)主持該寺,與他的弟子漢禪、紹春逐步重修禪寺,大殿到宣統(tǒng)三年的秋天才落成。
抗日戰(zhàn)爭之前,除天王殿、大雄寶殿外,其余皆為樓房,兩百余間。1941年,侵華日軍與抗日武裝在寺內(nèi)交戰(zhàn),寺院被日軍付之一炬,大部分房屋化為灰燼。解放后,仍有房屋二十余間,文革中,造反派拆寺逐僧,寺院被夷為平地。1989年至今寺院逐漸恢復目前規(guī)模。
崇恩寺四周有十景:一是“天下第一祖庭”石牌坊(已毀);二是塔林,有歷代諸祖老和尚石塔八十余座(文革中遭嚴重破壞,尚有少數(shù)石塔完整);三是西施洞,曲徑通幽,景象奇特;四是象鼻澗;五是馱龍橋;六是倒栽柏(相傳為乾隆皇帝手植);七是清涼橋;八是修祖茅蓬(遺址仍在);九是修祖洗缽池;十是龍眼泉,又名紅花泉。
交通指南
景區(qū)地址:江蘇省無錫宜興市湖滏鎮(zhèn)磬山南端
乘車線路:宜興市內(nèi)乘開往湖滏鎮(zhèn)的班車,到湖滏鎮(zhèn)在換乘出租或小巴至磬山崇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