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清遠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清遠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清城區(qū)所轄行政區(qū)劃為原清遠縣境域之一部分。

漢元鼎六年(前111)置中宿縣,屬南?。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以桂陽郡南部,立始興郡,中宿縣改屬始興郡。

南北朝,宋泰豫元年(472),始興郡改稱廣興郡,齊建元元年(479)復為始興郡,中宿縣屬之。

梁武帝期間,置清遠郡,轄中宿、威正、廉平等5縣,隸屬衡州。

陳朝,清遠郡屬西衡州。

隋開皇十年(590)廢清遠郡,置清遠縣、政賓縣,屬南?ぁ

唐武德六年(623)廢政賓縣并入清遠縣,屬廣州督察府轄。

五代南漢以及宋、元、明、清等朝,清遠縣均屬廣州府(路)。

1936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1983年7月,改隸廣州市。

1988年1月,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境分置清城區(qū)、清郊區(qū)(今清新區(qū))。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為中宿縣地。

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屬清遠郡。

隋唐宋元明清時,為清遠縣地。

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建立清遠市。

原清遠劃分為清城區(qū)、清郊區(qū)。

1992年6月13日,撤銷清郊區(qū),設立清新縣。

2012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qū),轄三坑、太平、山塘、太和、龍頸、禾云、浸潭、石潭鎮(zhèn)和筆架山林場。

2018年筆架林場并入太和鎮(zhèn)管轄。

清嘉慶十八年(1813),從清遠縣劃出吉河鄉(xiāng)和從英德縣劃出大陂都白石鄉(xiāng)、逕頭鄉(xiāng)、獨石鄉(xiāng)、觀音鄉(xiāng)、高臺鄉(xiāng)、虎山鄉(xiāng)的6個鄉(xiāng),建立佛岡直隸軍民廳,直隸廣東布政使司。

1914年,撤廳改縣,始稱佛岡縣。

1920年,隸屬中區(qū)綏靖公署。

1947年,隸屬第二專署督察區(qū)。

1949年10月,佛岡解放,隸屬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

1953年2月,清遠縣第七區(qū)劃歸佛岡縣轄,全縣共轄4個區(qū)。

1958年7月,清遠縣龍山鄉(xiāng)(今龍山鎮(zhèn))劃歸佛岡縣轄。

1961年5月,恢復佛岡縣建制。

1963年,佛岡縣劃歸韶關專區(qū)管轄。

1983年,劃歸廣州市管轄。

1988年1月,劃歸清遠市管轄。

西漢,漢高祖析長沙郡南部設桂陽郡,置陽山縣,屬荊州。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孫權取桂陽郡地,遂屬孫權。

建安二十五年(220),入含洭縣。

吳甘露元年(265),析桂陽郡置始興郡,仍屬荊州,以含洭縣之桃鄉(xiāng)置陽山縣,屬始興郡。

晉太康元年(280),始興郡隸屬廣州;永嘉元年(307),改隸屬湘州;咸和三年(328),又改為隸屬荊州。

南朝宋時,陽山縣皆隨郡改屬,曾隸屬廣州始興郡、湘州始興郡、湘州宋安郡、湘州廣興郡、湘州始興郡。

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507),置陽山郡、梁樂郡(今縣境南部,治所失考),屬衡州(治所在含洭)。

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德四縣,梁樂郡轄梁樂、洊安兩縣。

陳因之。

隋開皇十年(590),平陳,廢陽山、梁樂兩郡,置連州,陽山、梁樂兩縣屬連州。

大業(yè)三年(607),廢連州,置熙平郡,隸屬荊州,陽山、宣樂兩縣屬荊州熙平郡。

大業(yè)十三年(617),宣樂縣并入陽山縣,熙平郡屬蕭銑。

唐武德四年(621),平蕭銑,改熙平郡為連州,陽山縣屬連州。

貞觀元年(627),連州屬江西道。

天寶元年(742),改連州為連山郡,隸屬嶺南道。

乾元元年(758),連山郡復為連州,隸屬湖南道。

大歷三年(768),連州改隸嶺南道。

陽山縣俱隨州郡改屬。

五代南漢時,陽山縣屬連州。

宋開寶四年(971),平南漢,陽山縣屬廣南東路連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連州路,陽山縣屬連州路。

元至十九年(1282),升桂陽縣為桂陽州,初隸屬湖南道,后隸屬廣東道,陽山縣屬桂陽州。

明洪武二年(1369)四月,廢桂陽州,陽山縣并入連山縣,屬韶州府。

洪武十四年(1371)十月,廢連山縣,復置陽山縣,屬廣州府。

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連山縣從陽山縣析出。

洪武十四年(1381),復置連州,陽山縣隸屬廣州府連州。

清雍正七年(1729),改連州為直隸州,陽山縣屬連州直隸州。

1914年,陽山縣屬廣東省嶺南道。

1926年,屬廣東省北區(qū)。

1936年,改屬廣東省第二行政區(qū)。

1950年1月,屬廣東省北江區(qū)。

1952年9月,屬廣東省粵北行政區(qū)。

1956年3月,屬廣東省韶關專區(qū)。

1958年11月,陽山縣并入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10月,復置陽山縣,均屬廣東韶關專區(qū)。

1979年,屬廣東省韶關地區(qū)。

1983年6月,屬廣東省韶關市。

1988年2月,屬廣東省清遠市。

梁天監(jiān)五年(506),設廣德縣。

隋開皇十年(590),改名廣澤縣,隸屬連州。

仁壽元年(601),避太子楊廣名諱,改稱連山縣。

唐天寶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年)升為郡,隸屬嶺南道。

北宋隸屬江南西道連州、廣南東路連州。

南宋紹興六年(1136)廢縣為鎮(zhèn),紹興十八年(1148)復縣并移治程山下(今福堂永豐司城街),改稱程山縣。

元至元十五年(1278)復治古縣坪,復稱連山縣,屬江西行省湖南道連州。

明永樂元年(1403)再遷程山,隸屬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連州。

清朝以后隸屬廣東省,嘉慶二十一年(1816)升為綏瑤直隸廳。

1912年復為縣;1946年遷治永和,其間先后隸屬嶺南道、北區(qū)善后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與連南合并成立連南瑤族自治區(qū),隸屬粵北行署。

1954年1月恢復連山縣建制。

1958年12月,與連縣、連南、陽山合并成立連陽各族自治縣。

1960年10月恢復陽山縣后,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連州各族自治縣。

1961年10月,撤銷連州各族自治縣,恢復連山縣,設立連南瑤族壯族自治縣。

1962年3月,撤銷連南瑤族壯族自治縣,恢復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1962年9月26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屬韶關地區(qū)管轄;1983年6月,韶關地區(qū)與縣級韶關市合并成立韶關市,隸屬韶關市;1988年1月7日,成立清遠市,劃歸清遠市管轄。

1946年,撤銷連陽安化管理局,置連南縣,縣府駐三江城,轄連陽瑤民聚居區(qū)。

1953年1月,與連山縣合并,把連縣的三江和陽山的寨崗劃入,成立連南瑤族自治區(qū)(縣級)。

1954年3月,原連山縣轄地劃出,恢復連山縣建制。

1955年9月,連南瑤族自治區(qū)改稱連南瑤族自治縣。

1959年3月,與連縣、連山、陽山合并為連陽各族自治縣。

1960年10月,陽山縣劃出,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連州各族自治縣。

1961年10月,撤銷連州各族自治縣,恢復連南瑤族自治縣,屬韶關地區(qū)管轄。

1988年1月,新建清遠市,劃歸清遠市管轄。

春秋時期屬百越地。

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地。

秦代屬南?ぁ

漢元鼎六年(前111),置湞陽、含洭兩縣,屬南越國。

東漢沿西漢舊制。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屬荊州始興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屬廣州始興郡。

劉宋泰始三年(467),改湞陽縣為貞陽縣。

泰豫元年(472),屬湘州廣興郡。

南齊建元元年(479),貞陽縣復名湞陽縣,與含洭縣同屬湘州始興郡。

隋開皇九年(589),湞陽縣屬韶州。

唐天寶元年(742),屬南?ぃ辏758),屬廣州。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兩縣屬興王府。

宋乾興元年(1022),改湞陽縣為真陽縣。

宣和二年(1120),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

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兩縣。

元至大元年(1308),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三縣。

延祐元年(1314),廢真陽、浛洸兩縣并入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明洪武二年(1369),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

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

1949年10月9日,英德縣城解放,隸屬韶關市。

1988年1月,英德縣隸屬于清遠市。

1994年1月12日,英德撤縣設市(縣級),由清遠市代管。

秦代屬長沙郡。

西漢初置桂陽縣,屬長沙國。

漢景帝元年(前156),以湘、粵北地置桂陽郡,桂陽縣隸屬桂陽郡。

隋開皇十年(590),始設連州,治所在桂陽(今連州)。

大業(yè)元年(605),連州改稱熙平郡。

唐武德四年(621),裁熙平郡復置連州。

天寶元年(742),改連州為連山郡。

乾元元年(758),復名連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為連州路。

清雍正七年(1729),改為連州直隸州。

1912年,連州改連縣。

1958年11月,連縣、陽山、連南、連山四縣合并,稱連陽各族自治縣。

1960年10月,分出陽山縣,稱連州各族自治縣。

1961年10月,又分出連南、連山兩縣,復名連縣。

1994年4月22日,撤銷連縣,設立連州市(縣級),由清遠市代管。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