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店張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店張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據(jù)史書記載,西漢武帝劉徹在建元三年(前138)、元狩四年(前119)曾二次開辟“絲綢之路”派張騫出使西域曾在此經(jīng)過,并為食宿之地,而得名底張?bào)A。根據(jù)《中國通史》記載,唐天寶十五年(756)改名店張?bào)A,該地系唐朝都城長安通往西域各國的第一驛站,此處為來往客商設(shè)有食宿的店鋪;“張”為設(shè)立之意,店張以此命名。
據(jù)史書記載,西漢武帝劉徹在建元三年(前138)、元狩四年(前119)曾二次開辟“絲綢之路”派張騫出使西域曾在此經(jīng)過,并為食宿之地,而得名底張?bào)A。根據(jù)《中國通史》記載,唐天寶十五年(756)改名店張?bào)A,該地系唐朝都城長安通往西域各國的第一驛站,此處為來往客商設(shè)有食宿的店鋪;“張”為設(shè)立之意,店張以此命名。
以竇廣國墓為軸,該村因位于竇廣國墓東北方向,故名東北村。
“三星”原名“三興”,表示三個自然村以建隊(duì)之日起能夠興旺發(fā)達(dá),故取名三興大隊(duì),但后來將“興”誤寫為“星”,故名三星村。
因該村人愛做手工藝品,木刻小兒玩具、鐵器、木器加工等,故名阿尚村。又古傳說,阿婆(武則天)去娘家路遇肖河漲水,從此上岸故為阿尚(上)村。
清嘉慶三年(1798),村南有東西大路,經(jīng)常有磨子客商經(jīng)過住宿,故得名磨芝村;后改名莪芝村,取美好之意。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該村原有個清涼寺,寺南建村,大的稱大南村,小的稱小南村,該村相比較大,故稱大南村。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該村原有個清涼寺,在寺的南邊有兩個村莊,以其大小而命名,此村較小,故名小南村(與大南村相對應(yīng))。
據(jù)三老座談會,明朝末年(1620),歷史留名,至今沿用。
據(jù)三老座談會,明朝末年(1643),因駐店張?bào)A南塬西坡頭上,故而得名西坡村。
根據(jù)群眾座談會和清乾隆《興平縣志》(42年版)記載,因村址建于西張片村東而得名東西張村。
1984年7月西張村拆分為西西張村、東西張村。該村。
根據(jù)歷史記載,明朝末年(1619),小依村東有一寺院,后在寺院西北有兩村依靠寺院,該居民點(diǎn)較小得名。另據(jù)咸陽天圣宮碑記,明嘉靖四年以前建村,稱大魏村,小魏村,以后改名大依村,小依村,大依村今屬咸陽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