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建陵鎮(zhèn)人民公社成立后由馮家咀、馬連溝兩村合并,各取村名一字“馮”、“馬”命名馮馬大隊;1984年4月更名馮馬村。 |
屬清朝雍正年間(1725年)分別從涼馬村、東店頭村移民而成,因位于凉馬村西的凹地里,2014年12月與孫家村合并,命名西洼村。 |
據(jù)王氏家譜記載:王姓村民,祖居北京北直大興縣,在宋金兀術(shù)侵犯中原時,始祖王天佑、王天佐兄弟兩人遷居今淳化縣、溫威鄉(xiāng)、安樂里干溝村,元末農(nóng)民起義時又遷居今禮泉縣烽火鎮(zhèn)東王相村,明朝遷居現(xiàn)昭陵鎮(zhèn)涼馬村。山西頭村原名凉馬山村,解放后,因位于建陵武將山西,而更名山西頭村。 |
唐中葉,因該村位于東店頭村北半坡處得名坡北村。 |
村中多以葉姓為主,得名葉家村。 |
村橋皆建于明代,取名明橋村。 |
明末,李姓人遷居唐圍墻遺址附近定居,后演變成村落,得名圍墻村。 |
北周康王駕前一丞相屠封,有一愛女名叫屠爐,稱為“屠爐公主”,唐貞觀初,北國康王犯境,太宗御駕親征,兵困“木羊城”,康王命屠爐公主鎮(zhèn)守黃龍嶺,羅通、羅仁率援軍直逼黃龍嶺闖關,直撲屠爐公主陣前,羅通英武俊少,公主一見傾心,與羅通私商愿意撤兵獻關,以求允婚。羅通佯允,順利解決了“木羊城”之圍。太宗李世民非常高興,命二人中秋完婚。洞房花燭夜,羅通翻臉,數(shù)落屠爐公主背父招親,叛逆國家。屠爐公主痛悔至極,拔劍自刎。太宗李世民得知后要斬羅通,程咬金出面求情,羅通免于一死。太宗念屠爐公主德高情真,便以厚禮安葬,封土為冢,后人便以公主“屠爐”名為村名,后又以諧音“豆蘆”代替“屠爐”。冢北為北豆蘆,冢南則為南豆蘆至今。村委會駐地南豆蘆村,故名南豆蘆村民委員會。 |
明洪武年間,今米姓人家從山西大槐樹遷徙至此,村中住戶多為米姓,人稱米家村。 |
2005年由東陳村(東陳、相家、尖西)、西陳村合并,以陳姓取村名。 |
今東店頭村張氏祖籍西安府周至縣啞柏村,明洪武元年(1368)遷徒至此地。因禮泉縣至叱干古道從此地經(jīng)過,路旁設食宿小店,后建村于坡頭之上,故取名店頭村。因與小河西岸店頭村東西相望,為以示區(qū)別名曰東店頭村。 |
因1958年11月成立建陵人民公社時,山王村,西北村,東山頂合并,聯(lián)群二大隊,后更名為聯(lián)二村。 |
后村、磨張、北社3個行政村合并命名,取名聯(lián)三村。 |
因唐太宗李世民去皇城時,在此休息凉馬(讓馬歇息)而得名。 |
村原與趙家、劉家、魏家統(tǒng)稱胡都村四堡。據(jù)史書記載,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北方突厥九萬余人內(nèi)附南遷,隋文帝將其安置于此和今叱干一帶,賜此名“訖突村”。民國時,“訖突村”仍見于官方文卷中。解放后改名為“胡都村”,由“訖突村”諧音而來。高家村因高姓人居住而得名。亦稱胡都村高家。1984年4月政社分設,命名為現(xiàn)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