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清水河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清水河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清初,先民自河北省河間府遷至壽張城西南三十五里建村,仝、王姓來之較早,命名為仝王莊,后改稱仝莊。
清順治年間,宋氏族人由河北霸州文安縣賈河村遷此,以姓氏命村名“宋莊”。
原村址在馬樓棘針園西南二里許,老村因黃河北移,多次落入黃河北遷。清初建村時,張姓先祖名應春,字際陽,以先人名命村名“際陽莊”,后稱“張際陽”。1956年黃河再次北移,一小部分人遷至棘針園村南側,稱“東張際陽”。村民大部分遷至清水河鄉(xiāng)宋莊北側建村,村名仍稱“張際陽”。
明洪武年間,薛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繁衍生息,取名薛莊。明洪武年間,劉氏始遷祖由江蘇沛縣劉邦店遷居此地,名劉莊。后族長劉潭帶領族人發(fā)家致富,為示紀念改村名為劉潭莊。兩村合稱薛劉。
明洪武年間,辛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到山東汶上縣。后又分支遷到今后方辛橋(現(xiàn)名北辛莊)。明末清初,又分支到此處建村,當時村西有棵老槐樹,死后發(fā)出新枝,取名槐樹辛莊,久之簡稱辛莊。
明洪武五年(1372)趙氏始遷祖趙安由山西洪洞縣城東南8里杏仁莊遷居山東陽谷縣城南25里地趙家臺。明天啟元年(1621年),趙氏后人分遷于侯廟石槽。后又從石槽遷今址,時因該地多生柳樹,有一柳園子,便以地生植物及地貌命名“柳園”。
明末清初,孟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往山東陽谷縣城角孟村,分支到此地,取名為孟樓。清光緒十二年(1886)因黃河決溢,把村莊一分為二,位于東部,故更名為東孟樓。
明末清初,孟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往山東陽谷縣城角孟,后分支到此地,取名為孟樓。清光緒十二年(1886)因黃河決溢,把村莊東西分開,因本村居西,故更名為西孟樓。
明末清初,岳姓人創(chuàng)立并命名為岳莊。后吳姓自山東壽張吳老家遷來,岳姓外遷,但村名未改,仍稱岳莊。
清乾隆三年(1738)黃姓始遷祖從范縣顏村鋪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黃莊。
明洪武三年(1370),蔣姓始祖伯嶺九十六代孫蔣郕,率三子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山東莘縣城北三里定居。蔣郕與其三子蔣沾莘居于古莘,其長子遷至陽谷縣蔣莊(今沙河崖)定居,次子蔣沾谷遷至陽谷縣城東南五十里今址,以姓氏取名蔣莊。
明洪武二十年(1387),王氏始遷祖王海從鳳陽府靈璧縣遷陽谷城南二十里紅廟。弘治年間,五世祖王林,遷今清水河后王集。清代,王氏后人又從后王集遷此,村因位于大王莊南側,取名“前王莊”。1986年,分遷于大堤西側的居民點,稱“堤西南王莊”。大堤東側的“前王莊”老村,稱“堤東南王莊”。
據(jù)載,此地原有古濟水一條呈西南東北方向支流,名為“清水河”,古清水河后來因黃河泛濫被淤塞吞沒。明之前,梁、陳等姓傍河建村,村承河名,名為清水河。1989年,根據(jù)相對位置,清水河劃分為三個行政村,東街村民委員會、西街村民委員會、北街村民委員會。2018年臺前縣人民政府更名為清東村民委員會、清西村民委員會、清北村民委員會。
據(jù)載,此地原有古濟水一條呈西南東北方向支流,名為“清水河”,古清水河后來因黃河泛濫被淤塞吞沒。明之前,梁、陳等姓傍河建村,村承河名,名為清水河。1989年,根據(jù)相對位置,清水河劃分為三個行政村,東街村民委員會、西街村民委員會、北街村民委員會。2018年臺前縣人民政府更名為清東村民委員會、清西村民委員會、清北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五年(1372),趙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山東省陽谷縣城東南河西趙,后分支遷居此地,因趙氏人多,取名趙莊,早年有趙姓人開油坊,后改為油坊趙。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