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種說法:一是據(jù)清道光年間《趙氏家譜》載:趙四公,原籍山西省澤州風(fēng)臺縣賀家坡,“元季遷民至濟”,“居邑西虎嶺”。四公死后,其子“徒居而東,名其曰承留,意留此不欲復(fù)徙之意也”。二是古時村里有一條路通往山西,因路途遙遠(yuǎn),這條路經(jīng)過的地方人煙稀少,凡西去的人,在此聚集數(shù)十人后方敢結(jié)伴前行。后有人在此開店,專門留宿過往客人,承辦西行事宜,故取名“承留店”。三是傳戰(zhàn)國時,軹城為軹國,設(shè)立了許多驛站,西線驛站有大驛、留養(yǎng),再往西就是。因承接留養(yǎng),故得名承留。 |
傳明初周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名周家莊,后簡為今名。 |
古時因棗樹成林而得名。據(jù)清乾隆《濟源縣志》載:宋時奉先觀道人賀蘭棲真,曾在掘得一根棗樹根,用做奉先觀三清大殿的立柱。 |
傳因周代曲陽為樊國,地處樊城南關(guān),駐守著護衛(wèi)的國王的軍隊,得名衛(wèi)駕莊,后演為今名。 |
傳古時有一對老夫婦,人稱石坡爺爺和石坡奶奶,在此開荒種地,他們住在一個石洞里,開荒挖出的石頭大都如蜂房結(jié)構(gòu),紋路如花,能自動吸水,且色澤鮮紅,人稱花石。后形成村落,為紀(jì)念兩位拓荒老人,將他們住過的洞叫花石洞,給村起名花石村。 |
傳很久以前,有一村民,酷愛下棋。一天,他上山砍柴,途中看到太白金星和壽星正在下棋。他想時間還早,等看他們下完這盤棋再去砍柴也不遲,遂坐下來觀看。當(dāng)他看完這盤棋,準(zhǔn)備起身時,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100多年,他砍柴用的斧子、繩子、扁擔(dān)都腐爛了。無奈,他只好空手回村。村里的男女老少他一個都不認(rèn)識,而且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于是,他就打聽他家原來的住處。一個老者對他說:“聽說在100多年前,本村有一人上山砍柴,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家人去找他,也沒見回來!比f般無奈下,此人就靠著村中的一棵老槐樹閉目而亡了。從那以后,人們便把這“靠老”作為村名。后因諧音演為今名。 |
傳古時有一王姓老頭在村東半坡上窯洞前搭建草庵居住,人稱庵窯。后以諧音流變?yōu)榘惭?/div> |
古名小劉莊。孔子第五十九代孫孔彥章,明末自三河村遷此后,孔姓家族逐漸興旺,增丁添口,更名孔家莊,后簡為今名。 |
傳明初南姚王家墳地在現(xiàn)村東,后由看墳人發(fā)展成村,因村小人少,故名。俗稱西南姚。 |
傳秦代末年,河內(nèi)軹邑綺里季、東園公、夏黃公、甪里先生四位天下名士進京輔佐太子,太子因得不廢,從此“商山四皓”名揚華夏。太子繼位后,“四皓”不戀官場,皆還山隱居。后來,“四皓”中除綺里季外,其余三皓死后皆埋于。因此,取名“三皓”。日久天長,人們將“三皓”的“皓”串音為“皇”,于是便成了三皇村。 |
傳宋代時,楊家將的楊六郎曾在這一帶駐軍抗金。當(dāng)時守寨的首領(lǐng)叫東章。軍隊撤離后,這里發(fā)展成村,即以抗金名將東章為村名。后因諧音演變?yōu)榻衩?/div> |
原名王莊。1982年因重名,更名栗子生產(chǎn)大隊。 |
因處西栗溝當(dāng)中得名當(dāng)中莊。后簡為當(dāng)莊。 |
因村南山的腳下的小寨河出口處有一天然土寨,故名。 |
村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宋朝時,這里有李圪塔、寨圪塔、宋圪塔和眼光圪塔四個小莊。后來,這四個小莊連成一個村。因其村民均是從山西洪洞縣南姚村遷來,故承襲原村名。二是明代山西洪洞縣移民時,有姚姓弟兄兩個路過濟源,見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遂分南北兩處定居下來,住在南邊的稱為“南姚”,住在北邊的稱為“北姚”。三是據(jù)清道光年間年重修的《王氏家譜》載,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時,其先祖遷至河南新安縣,后因“山居往來甚艱,因置莊南姚鎮(zhèn)”。明清為鎮(zhèn)。據(jù)村中大神會碑云:“南姚乃濟源四大名鎮(zhèn)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