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浦源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浦源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宋朝鄭朝奉大夫遷此,原住“厝坪底”,傳說祖宗曾因母鵝窩此孵群雛,認為“吉祥”而遷此,故名。
原稱“墩頭”,后改為今名。
萌源村地處溪畔,以萌發(fā)之意取名。萌源由薛氏、錢氏先祖肇基(以現(xiàn)存的“錢家井”、“薛家井”為證),后蕭氏遷入漸成之主姓。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蕭氏先人從福州烏石山輾轉(zhuǎn)遷居?xùn)|洋“蕭懊底”(今獅城黨校、南坂一帶),后遷往萌源竹柄(今蕭家?guī)X山下),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復(fù)徙錢、薛等姓聚居的萌源。
因位于東洋“上方”(西北角),故名。
因村處溪畔小平原地帶,故名。
古名“西家籟”,村落四面環(huán)山,一溪澗流出,因地形酷似籟形,故名。
東升原名源頭村,60年代,后門山雷打垅出現(xiàn)裂縫,為預(yù)防山體滑坡,74戶村民在人民政府資助下,至1970年全部搬遷橋頭洋,取名東升村(取旭日東升之意)。
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4年)芹溪銀礦封坑后轉(zhuǎn)此地開礦煉銀,朝廷命中官、御史各一員督煉,駐地設(shè)“官司”,因,故名。
因地處高山上,常年云靄縈繞,陽光輝映成紫色,故名。
吳山底,古名儒源,后更名吳山底(取“寄懷楚水吳山外”之義)。
因位于萌源西北處靠山一側(cè),故稱“萌底”。
因村處山坳,原名正坑,方言諧音“進坑”后雅稱“進登”。
因村落散居古道半嶺間,故名。
龍亭村古名“大籮”,又稱“三司嶺”,清乾隆初(公元1736年)肇基,清光緒年間改名“土亭下”,民國時期更名“龍亭”,文化大革命更名“紅亭”,1981年2月復(fù)稱“龍亭”。
龍住院由上村和下村組成,以村中靈鷲院寺—方言諧音“龍住院”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