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渠村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渠村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孟子途徑衛(wèi)國時,曾尋訪蘧伯玉,閔子騫,公西華舊跡,路據(jù)此村,并在此村講學,為紀念孟子,故將此地改名為孟居。
明末劉氏自本縣劉呂邱遷居此地,取名劉家寨,后簡稱劉寨。
在黃河灘區(qū)一土坡,毛草叢生,民國前,陳氏由陳寨村遷此定居建村,故名草坡。
曾有過一百條好漢,嫉惡揚善,專為窮人鳴不平,方圓幾十里的土豪劣紳都怕他們,稱此村為霸家寨。民國前改稱巴寨。
明洪武年間,武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武家寨,后簡稱武寨。
明洪武年間,田氏由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田家莊。清同治年間,簡稱田莊。
據(jù)關帝廟中石碑記載:因韓姓較多,明天啟年間稱為韓村。
明洪武年間,張氏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取名張家寨。后簡稱張寨。
據(jù)朱氏家譜記載: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朱老四由長垣大浪口遷居此地,取名朱家莊,后建有樓改稱朱家樓。清同治年間筑圍村寨,簡稱朱樓。
明洪武年間,李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家莊,后簡稱李莊。因大隊重名,1982年經(jīng)濮陽縣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號”文件批準,以其村北有李莊,而更名為南李莊。
王氏于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因當時此地有三座大磚窯,故取名為王窯。
明洪武年間,李氏由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取名李家屯。后張氏在南定居,取名張家屯。因人口增多兩個自然村形成一村,1941年經(jīng)協(xié)商,取名張李屯。
原名前集。春秋時期孔子徒弟公西華曾在此居住,為紀念他,改名為公西村。
原名后集。因孔子的徒弟公西華在此住過,公西華死后為紀念他,改名西華集,后改為公西集。
據(jù)清嘉慶《開州志》記載:“閔子墓,在州南百里地損城”。又據(jù)《大名府志》記載:“閔子終生不求仕,何以客,死而葬于此”。該地,因閔子騫,字“損”,故名“損城”,又稱閔城。后人稱大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