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果洛州各縣區(qū)情況介紹

果洛州各縣區(qū)情況介紹

瑪沁縣[MaQin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位于省境東南部,州境北部,縣府駐大武鎮(zhèn)。人口3.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6%。面積1.3萬平方公里。轄1鎮(zhèn)、10鄉(xiāng)。魏晉、南北朝屬黨項羌駐牧地,唐設“羈縻州”,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屬朵甘行都司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清為上郭羅克百戶、中郭羅克千戶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果洛行政督察區(qū)屬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西樂設治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1952年瑪沁地區(qū)解放,1957年設置瑪沁縣。

地處青藏高原黃河上游的山原、河谷地帶。境內(nèi)河流眾多,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jīng)縣境西南和東北邊緣。境內(nèi)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屬青藏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3.9℃,年降水量420560毫米。礦藏資源有銅、鐵、砂金、煤等,還有雪豹、棕熊、白唇鹿、馬鹿、巖羊、猞猁、紅狐、雪雞等野生動物和雪蓮、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野生藥用植物。工業(yè)以皮毛、乳品、肉食品加工為主,牛肉干近十年來多次在省、國家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銀獎和金獎。肉聯(lián)廠生產(chǎn)的清真牛肉遠銷阿拉伯國家。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等。青(海)川(四川)

公路穿境,交通便利。有中等專業(yè)學校2所,民族中學2所,普通中學1所?h府駐地構成有線電視網(wǎng)絡,10個鄉(xiāng)均設電視衛(wèi)星地面接收站。有州、縣屬醫(yī)院4座。境內(nèi)有清代古建筑拉加寺,是黃河上游一大名勝,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軍功鄉(xiāng)水磨溝魚化石為省級重點化石遺址保護區(qū)。阿尼瑪卿雪山地區(qū)屬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是旅游觀光的理想之地。1993年省委、省政府、省軍區(qū)授于“全省雙擁先進單位”稱號。

自然資源

已探明礦產(chǎn)有銅、金、銀、鈷、硫和沙金及其它稀有金屬礦儲量4676萬噸,潛在價值60億元以上。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天獨厚。有近13萬畝的原始森林和30萬畝灌木林,有相當高的取材率。冬蟲夏草、貝素養(yǎng)、秦艽、黃芪等十幾種藥用植物遍布全縣,其中冬蟲夏草年生產(chǎn)力達1000公斤以上,遠銷國內(nèi)外。改革開放以來,該縣經(jīng)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生產(chǎn)總值達4625萬元,各類牲畜存欄數(shù)600016頭只,出售牲畜8.5萬頭只,農(nóng)牧業(yè)合作經(jīng)濟總收入5446萬元。草原基本建設穩(wěn)步發(fā)展,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全縣能源、交通、通訊設施完備,投資環(huán)境良好。為加快發(fā)展步伐,縣委、縣政府開門建縣,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制定了發(fā)展個體私營經(jīng)濟的優(yōu)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多種經(jīng)濟成份共同發(fā)展,寬松有序理想的投資環(huán)境已初步具備,您將面臨極好的機遇。

經(jīng)濟發(fā)展

到2000年底,全州預計完成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33917萬元(90年不變價,下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9415萬元,年均遞增6.7%。工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18960萬元,年均遞增1.8%。農(nóng)牧業(yè)總產(chǎn)值13940萬元,年均增長2.3%;牲畜存欄253萬頭(只),比“八五”末減少18.6萬頭(只),年均下降1.4%;母畜比例、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比“八五”末提高3.8、8.2、5.2和5.9個百分點。糧食總產(chǎn)量2785噸,油料100噸,分別較“八五”末增加420噸和40噸,年均遞增3.3%和10.8%。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4834萬元,建成防災基地崐8606戶,圍欄草場232萬畝,暖棚67萬平方米,定居牧戶5414戶。工業(yè)總產(chǎn)值4750萬元,較“八五”略有增長,固定資產(chǎn)投資(不含省管項目)累計完成44856萬元,較“八五”增加20256萬元,增長221.4%,年

均遞增15.2%。其公路建設共完成投資3.8億元,其中州內(nèi)公路建設完成投資0.8億元,較“八五”增長172%。新建公路380公里,改建公路338公里,整治路線2條61公里,增加干線油路76公里,建設橋梁52座,并使雪下、老門等斷頭公路連網(wǎng),打通了達日至色達、瑪多至麻多等出口公路。省道101線寧果公路貴德至大武段已于1999年10月提前一年實現(xiàn)黑色化。到2000年,全州共有公路36條(段),通車里程達2592公里,有35個鄉(xiāng)(鎮(zhèn))通等級公路,115個牧委會通簡易公路。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000萬元,年均遞增3.7%。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yè)達1301戶,從業(yè)人員2311人,注冊資金2736萬元,各類市場成交額6600萬元,均比“八五”末有較大幅度增崐加。農(nóng)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401元,比“八五”末增加404崐元,年均遞增7%,全州貧困人口由1997年的2754戶12858人減少到1999年的619戶2729人;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50元。社會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全州現(xiàn)有各類學校86所,其中中專2所,中學15所,小學69所,在校學生1277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84%,牧民子女入學率達80%,鞏固率達95%;科技推廣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全州共有各類各級科研機構45個,有科技人員20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155項。“22526”科技示范工程已于去年順利通過驗收;州上有民族歌舞團,州縣有電視臺、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和新華書店,全州51個鄉(xiāng)(鎮(zhèn))中45個鄉(xiāng)(鎮(zhèn))有電視差轉臺,部分牧委會、牧民也可收看到中央臺的節(jié)目;衛(wèi)生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全州共有各類醫(yī)療機構84個,有各類醫(yī)務人員947人,病床507張,基本實現(xiàn)了人人享有衛(wèi)生保健的目標;全州總人口為130664人,比“八五”末增加663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48‰。

行政區(qū)劃

瑪沁縣原轄2個鎮(zhèn)、7個鄉(xiāng):大武鎮(zhèn)、拉加鎮(zhèn)、大武鄉(xiāng)、東傾溝鄉(xiāng)、雪山鄉(xiāng)、下大武鄉(xiāng)、昌麻河鄉(xiāng)、優(yōu)云鄉(xiāng)、當洛鄉(xiāng)。2006年8月,瑪沁縣撤銷昌麻河鄉(xiāng),并入優(yōu)云鄉(xiāng)。

歷史沿革

魏晉、南北朝時屬黨項羌駐牧地,唐設“羈縻州”,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屬朵甘行都司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清為上郭羅克百戶、中郭羅克千戶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果洛行政督察區(qū)屬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西樂設治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1952年瑪沁地區(qū)解放,1957年設置瑪沁縣。

2000年,瑪沁縣轄1鎮(zhèn)、10鄉(xiāng)!「鶕(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35778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大武鎮(zhèn)12869大武鄉(xiāng)2925拉加鄉(xiāng)5499軍功鄉(xiāng)3815東傾溝鄉(xiāng)1804雪山鄉(xiāng)1558下大武鄉(xiāng)1539優(yōu)云鄉(xiāng)2132當洛鄉(xiāng)1787當項鄉(xiāng)1226昌麻河鄉(xiāng)624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號文批復:撤銷拉加、軍功2鄉(xiāng),合并設立拉加鎮(zhèn);撤銷當項鄉(xiāng),并入當洛鄉(xiāng)。

2001年底,瑪沁縣轄2個鎮(zhèn)、7個鄉(xiāng),31個牧委會。

大武鎮(zhèn) 駐大武。

拉加鎮(zhèn) 駐拉加,轄11個牧委會(史肉欠、贊根、哈夏、俄合科、臺西、拉德、也合恰、加思乎、麻什堂、賽日托、曲哇軍功)。

大武鄉(xiāng) 駐桑多,轄3個牧委會(江欽、哈龍、日近)。

東傾溝鄉(xiāng) 駐曲如麻堂,轄2個牧委會(當前、東柯河)。

雪山鄉(xiāng) 駐尕茶多,轄2個牧委會(陽柯河、陰柯河)。

下大武鄉(xiāng) 駐雪前多,轄3個牧委會(年扎、清水、尼青)。

昌麻河鄉(xiāng) 駐昌麻河,轄2個牧(茶藏、血麻)。

優(yōu)云鄉(xiāng) 駐中心站,轄3個牧委會(優(yōu)曲、德爾當、陽桑)。

當洛鄉(xiāng) 駐當洛,轄5個牧委會(格雅、加布青、崗龍、坎巴、查切)。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大武鎮(zhèn)】 位于縣境東部,州、縣府駐地。人口1.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還有漢、回等民族。面積80平方千米。轄區(qū)暫未設居委會。1984年建鎮(zhèn)。

【大武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面積1814平方千米。轄-、哈龍、日近3個牧委會。1957年設大武區(qū),1958年設前進公社,后更名為大武公社,1962年改設大武鄉(xiāng),1969年恢復大武公社,1984年改設大武鄉(xiāng)。

【軍功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6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022平方千米。轄麻什堂、賽什托、曲哇軍功3個牧委會。原屬海南州同德縣河南公社,1960年劃歸瑪沁縣,1962年由河南公社析置軍功鄉(xiāng),1969年改設軍功公社,1984年復設軍功鄉(xiāng)。

【拉加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604平方千米。轄贊根、思肉欠、臺西、哈夏、也合恰、歐科、加思乎、拉德8個牧委會。原隸屬海南州同德縣河南公社,1960年劃歸瑪沁縣,1962年由河南公社分設拉加鄉(xiāng),1969年改設拉加公社,1984年復設拉加鄉(xiāng)。

【東傾溝鄉(xiāng)】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31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780平方千米。轄東柯河、當前2個牧委會。原屬大武公社的一個大隊,1962年改設東傾溝鄉(xiāng),1969年改設東傾溝公社,1984年復設東傾溝鄉(xiāng)。

【雪山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84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351平方千米。轄陰柯河、陽柯河2個牧委會。原屬海南州興?h,1958年歸瑪沁縣,設雪山公社,1962年改設雪山鄉(xiāng),1969年改設雪山公社,1984年復設雪山鄉(xiāng)。

【當項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4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659平方千米。轄看巴、查切2個牧委會。1958年設赤當洛區(qū),后改設紅旗公社,1960年由改設當項公社,1984年改設當項鄉(xiāng)。

【當洛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5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076平方千米。轄格雅、加布青、崗龍3個牧委會。1961年由當項公社分設當洛公社,1984年改設當洛鄉(xiāng)。

【昌麻河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1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1152平方千米。轄茶藏、血麻2個牧委會。1962年由雪山公社分設昌麻河鄉(xiāng),1969年并入優(yōu)云公社,1985年復設昌麻河鄉(xiāng)。

【優(yōu)云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6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476平方千米。轄優(yōu)曲、德爾當、陽桑3個牧委會。1961年設優(yōu)云公社,1984年改設優(yōu)云鄉(xiāng)。

【下大武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50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641平方千米。轄年扎、清水、尼青3個牧委會。1962年由大武公社分設下大武鄉(xiāng),1969年改設下大武公社,1984年復設下大武鄉(xiāng)。

人名

瑪沁,博爾晉孫。父本讬輝,博爾晉長子。官牛錄額真,兼都察院理事官。崇德三年,以擺牙喇甲喇章京從貝勒岳讬伐明,自墻子嶺入邊,明薊遼總督吳阿衡以馬步兵六千來援,瑪沁與勞薩等率兵擊敗之,獲其馬及炮。六年,從圍錦州,敗敵于松山。順治初,從入關,破流賊,授牛錄章京世職。五年,擢鑲紅旗蒙古副都統(tǒng)。七年,恩詔加半個前程。尋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征湖廣,至衡州,疾,卒。無子,以兄子康喀喇襲。

班瑪縣位于州境東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總面積6452平方千米總人口2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還有漢、回、土等民族。

 班瑪縣轄1個鎮(zhèn)、8個鄉(xiāng):賽來塘鎮(zhèn)、多貢麻鄉(xiāng)、馬可河鄉(xiāng)、吉卡鄉(xiāng)、達卡鄉(xiāng)、知欽鄉(xiāng)、江日堂鄉(xiāng)、亞爾堂鄉(xiāng)、燈塔鄉(xiāng)?h人民政府駐賽來塘鎮(zhèn),距州府駐地315千米。郵編:814300。代碼:632622。區(qū)號:0975。拼音:BanmaXian。唐代以前屬羌地,唐屬“羈縻州”轄地,后屬吐蕃政權,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師府轄,明屬朵甘思宣慰使司地,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清屬宗教文化

下郭羅克百戶地。青海建省后曾隸果洛行政督察區(qū)、白玉設治局。1955年建班瑪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理概況

地處青南高原東部、巴顏喀拉山東北麓,地勢東南低西北高。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縣境東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屬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溫2.4℃,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氣候條件

省資源開發(fā)重點縣,州經(jīng)濟開發(fā)實驗基地。位于州境東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h府駐莫巴鄉(xiāng)(賽來堂),距州府駐地315公里。人口1.9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376平方公里,轄10鄉(xiāng)。地處青南高原東部、巴顏喀拉山東北麓,地勢東南低西北高。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縣境東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屬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溫2.4℃,極端最高氣溫28.1℃,極端最低氣溫-29.7℃,無絕對無霜期。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為砂金,另有天然森林1.3萬公頌。工業(yè)以采金、畜產(chǎn)品加工為重點。農(nóng)牧兼營,以牧為主。畜牧業(yè)以牧養(yǎng)牦牛、藏系羊為主。農(nóng)業(yè)以種植青稞為主。
氣候條件相對較好。與果洛州其他各縣相比,班瑪縣平均海拔4093米,低于州內(nèi)其他各縣。由于海拔較低,加上境內(nèi)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巴顏喀拉山的支脈仁玉山橫貫東西形成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地形等原因,造成了縣內(nèi)獨特的“小氣候”。全縣年平均氣溫2.4℃,氣候條件好于州內(nèi)其他各縣。同時,境內(nèi)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年蒸發(fā)量1281毫米,年降水量僅次于久治縣,為全省第二。夏秋季的班瑪,青山綠水,氣候濕潤,景色分外迷人。因此,班瑪縣也素有“果洛小江南”的美稱。

甘德縣[GanDe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位于州境中部,東鄰甘肅省。縣府駐東吉鄉(xiāng)(吾勒)。距州府駐地88公里。人口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9%,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7046平方公里。轄8鄉(xiāng)。

古為羌地,唐屬“羈摩州”、吐蕃,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屬和碩特蒙古政權,清屬中郭羅克千戶和上郭羅克百戶

轄地,民國時曾設和興設治局,1946年撤銷。1954年建甘德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區(qū)(州)。

自然地理

地處青南高原高山峽谷向高原面的過渡地帶,阿尼瑪卿山支脈自西北向東南貫穿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東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兩大谷地,地勢平坦而開闊,屬高原大陸性半溫潤氣候,年均溫-2℃,年降水量550毫米。礦藏有巖金、煤等。野生動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驢、黃羊、巖羊、雪雞等。野生藥用植物有冬蟲夏草、雪蓮、貝母、大黃、秦艽等。

社會發(fā)展

工業(yè)以水電、農(nóng)牧機械修理和牛羊肉加工為主。經(jīng)濟以畜牧業(yè)為主,牧養(yǎng)綿羊、山羊、牦牛、馬等牲畜。大(武)達(日)公路穿境。縣設普通中學、民族中學,鄉(xiāng)設寄宿小學,為普及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礎。有醫(yī)院、衛(wèi)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各一所。

旅游資源

境內(nèi)有建于清朝中葉的夏日乎寺院,寺內(nèi)壁畫和雕刻藝術造型精美,藏有“甘珠爾”等藏文經(jīng)典、佛教史料書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藝術珍品。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東吉鄉(xiāng)[DongJi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縣府駐地。人口0.4萬(包括縣屬城鎮(zhèn)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9%,還有漢、土、回等民族。面積710平方公里。轄當成、目日、阿隆、東吾、安木掌5個牧委會。1954年建東吉區(qū),1959年改為多卡公社,1962年設東吉鄉(xiāng),1969年設東吉公社,1984年改設東吉鄉(xiāng)。地處西柯曲(河)谷地,柯曲(河)流經(jīng)境中。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殖牦牛、藏系綿羊、馬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大(武)達(日)公路穿境。

上貢麻鄉(xiāng)[ShangGongMa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6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042平方公里。轄旺日乎、哇英、隆亞、雜加隆、珠合隆5個牧委會。1956年設上貢麻區(qū),1959年設上貢麻公社,1962年設上貢麻鄉(xiāng),1969年由復設上貢麻公社,1984年改設工貢麻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帶,黃河自西向東流經(jīng)境南。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殖牦牛、藏系綿羊、馬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ǎㄊ瘝{)吉(邁)公路穿境。

下貢麻鄉(xiāng)[XiaGongMa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8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710平方公里。轄俄爾金、折合血、龍恩、索合青4個牧委會。1956年設下貢麻區(qū),1959年設下貢麻公社,1962年設下貢麻鄉(xiāng)。1969年復設下貢麻公社,1984年復稱下貢麻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柯曲貢麻河流經(jīng)境中。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植牦牛、藏系綿羊、馬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通縣鄉(xiāng)公路。

柯曲鄉(xiāng)[KeQu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2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896平方公里。轄達協(xié)、曲納合、德肉、德里尖4個牧委會。1959年設柯曲公社,1984年改設柯曲鄉(xiāng)。地處東、西柯河之間的山地、溝谷地。礦藏有巖金。以牧業(yè)為主,養(yǎng)殖藏綿羊和牦牛等。產(chǎn)冬蟲夏草等名貴藥材。大(武)達(日)公路穿境,縣鄉(xiāng)公路通達。

崗龍鄉(xiāng)[GangLong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56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042平方公里。轄崗龍、科拉、隆木其、恰不將4個牧委會。1962年設崗龍鄉(xiāng),1969年設崗龍公社,1984年改為崗龍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黃河流經(jīng)境南。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殖牦牛、藏系綿羊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羌活等名貴藥材?h鄉(xiāng)公路通達。

青珍鄉(xiāng)[QingZhen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44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1232平方公里。轄青珍、隆尕日、直尕日、青珍秀麻、直合麻、曲哲6個牧委會。1962年設青珍鄉(xiāng)。1969年設青珍公社,1984年改設為青珍鄉(xiāng)。地處東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帶。礦藏主要為金,青珍公瑪金礦,被列為全省資源開發(fā)重點項目。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殖藏系綿羊和牦牛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大(武)達(日)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江千鄉(xiāng)[JiangQian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72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5%。面積697平方公里。轄隆吉、恰曲納合、葉合勒、西隆4個牧委會。1958年設江千公社,1962年改為江千鄉(xiāng),1969年復設江千公社,1984年改設江千鄉(xiāng)。地處東柯曲(河)谷地、山原地帶。境內(nèi)資源主要為煤,興辦的324煤礦是全縣第一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殖藏系綿羊、牦牛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等野生藥材?h鄉(xiāng)公路暢通,交通便利。

下藏科鄉(xiāng)[XiaZangKeXiang]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東與甘肅省毗鄰,距縣府駐地120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710平方公里。轄丹庫、江千、洞索、科賽4個牧委會。1962年由甘肅省瑪曲縣劃入甘德縣,并設下藏科鄉(xiāng),1969年成立下藏科公社,1984年改設下藏科鄉(xiāng)。地處東柯曲(河)谷灘地,東柯(河)流經(jīng)境中匯入黃河。以畜牧業(yè)為主,養(yǎng)植藏系綿羊、牦牛等,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通縣鄉(xiāng)公路。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唐屬“羈摩州”、吐蕃,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屬和碩特蒙古政權,清屬中郭羅克千戶和上郭羅克百戶轄地,民國時曾設和興設治局,1946年撤銷。1954年建甘德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區(qū)(州)。

2000年,甘德縣轄8鄉(xiāng),縣府駐吾勒(東吉鄉(xiāng)境內(nèi))!「鶕(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25494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上貢麻鄉(xiāng)2259下貢麻鄉(xiāng)2920東吉鄉(xiāng)2296柯曲鄉(xiāng)2185崗龍鄉(xiāng)3074青珍鄉(xiāng)4159江千鄉(xiāng)2569下藏科鄉(xiāng)3846吾勤未批鎮(zhèn)2186。

地處青海省的達日縣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南部,南與四川省為鄰?偯娣e15385平方千米?側丝3萬人(2004年)。人口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4%,還有漢、回、土等民族。

縣人民政府駐吉邁鎮(zhèn),距州府駐地140千米。郵編:814200。代碼:632624。區(qū)號:0975。拼音:DariXian。

歷史沿革

唐代以前為黨項羌駐牧地,唐屬“羈摩州”,后屬吐蕃政權,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轄地,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地,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右翼盟轄,后屬上郭羅克百戶地,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置和順設治局(1946年撤銷)。1953年設達日工委,1955年設達日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達日縣轄10鄉(xiāng),縣府駐吉邁(吉邁鄉(xiāng)境內(nèi))。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24354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吉邁鄉(xiāng)2047上紅科鄉(xiāng)2601下紅科鄉(xiāng)2188桑日麻鄉(xiāng)2184特合土鄉(xiāng)1622建設鄉(xiāng)2632滿掌鄉(xiāng)2523窩賽鄉(xiāng)1700德昂鄉(xiāng)2177莫壩鄉(xiāng)1464吉邁未批鎮(zhèn)3216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號文批復:撤銷吉邁鄉(xiāng),設立吉邁鎮(zhèn);德昂鄉(xiāng)政府駐地遷至查干溝口。

2001年底,達日縣轄1個鎮(zhèn)、9個鄉(xiāng),33個牧委會。

吉邁鄉(xiāng) 駐吉邁,轄3個牧委會(普忙、垮里、龍才)。

窩賽鄉(xiāng) 駐窩賽,轄3個牧委會(康巴、直卻、依隆)。

德昴鄉(xiāng) 駐查干溝口,轄3個牧委會(唐什加、莫哈、康降)。

滿掌鄉(xiāng) 駐木熱貢麻,轄3個牧委會(木熱、查干、布東)。

建設鄉(xiāng) 駐建設,轄4個牧委會(撒那、才哇、達郎、剛巴)。

莫壩鄉(xiāng) 駐莫壩,轄2個牧委會(塞爾欽、薩爾根)。

上紅科鄉(xiāng) 駐上紅科,轄4個牧委會(尼勒、約根、熱根、哈青)。

下紅科鄉(xiāng) 駐地浪多,轄4個牧委會(達色、色隆、旺阿、那尼)。

桑日麻鄉(xiāng) 駐桑日麻,轄4個牧委會(紅旗、向陽、東風、前進)。

特合土鄉(xiāng) 駐特合土,轄3個牧委會(夏曲、科曲、庫亞)。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達日縣轄1個鎮(zhèn)、9個鄉(xiāng):吉邁鄉(xiāng)、上紅科鄉(xiāng)、下紅科鄉(xiāng)、桑日麻鄉(xiāng)、特合土鄉(xiāng)、建設鄉(xiāng)、滿掌鄉(xiāng)、窩賽鄉(xiāng)、德昂鄉(xiāng)、莫壩鄉(xiāng)。

【吉邁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北部,縣府駐地。人口0.4萬(包括縣屬城鎮(zhèn)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1042平方千米。轄普芒、龍才、夸熱3個牧委會。1962年設吉邁鄉(xiāng),1969年改設吉邁公社,1984年復設吉邁鄉(xiāng)。

【上紅科鄉(xiāng)】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96千米,南與四川省毗鄰。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1905平方千米。轄哈爾青、尼勒、尼什多、尼那4個牧委會。1956年設紅科區(qū),1958年屬紅科公社,1962年分設上紅科鄉(xiāng),1969年改設上紅科公社,1984年復設上紅科鄉(xiāng)。

【下紅科鄉(xiāng)】 位于縣境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相鄰。距縣府駐地106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5%。面積1037平方千米。轄色隆、然森、達字、卓合拉4個牧委會。1956年屬紅科區(qū),1958年屬紅科公社,1962年分設下紅科鄉(xiāng),1969年改設下紅科公社,1984年復設下紅科鄉(xiāng)。

【桑日麻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6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7%。面積3139平方千米。轄賽杜、無乎哇、措隆、納賽4個牧委會。1956年設桑日麻區(qū),1958年并入紅旗公社,1962年分設桑日麻鄉(xiāng),1969年設桑日麻公社,1984年改設桑日麻鄉(xiāng)。

【特合土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8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7%。面積2015平方千米。轄夏曲、科曲、庫亞3個牧委會。1958年屬紅旗公社,1962年設特合土鄉(xiāng),1969年改設特合土公社,1984年改設特合土鄉(xiāng)。

【建設鄉(xiāng)】 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614平方千米。轄薩納合、才爾哇、乎熱、卡熱4個牧委會。1956年設建設區(qū),1958年并入紅旗公社,1962年設建設鄉(xiāng),1969年改設建設公社,1984年改設建設鄉(xiāng)。

【滿掌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89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4%。面積1006平方千米。轄部東、麻日科、查日根3個牧委會。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2年設滿掌鄉(xiāng),1969年改設滿掌公社,1984年復設滿掌鄉(xiāng)。

【窩賽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2%。面積629平方千米。轄坎巴、直合卻、依隆3個牧委會。1956年設窩賽區(qū),1958年并入東風公社,1962年設窩賽鄉(xiāng),1969年改設窩賽公社,1984年改設窩賽鄉(xiāng)。

【德昂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6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6%。面積1071平方千米。轄塘加、康隆、多拉3個牧委會。1958年設東風公社,1962年設德昂鄉(xiāng),1969年改設德昂公社,1984年復設德昂鄉(xiāng)。

【莫壩鄉(xiāng)】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44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1905平方千米。轄賽爾欽、薩爾根2個牧委會。1958年成立莫壩公社,1984年改設莫壩鄉(xiāng)。

自然地理

達日縣境內(nèi)地貌屬巴顏喀拉山原區(qū),巴顏喀拉山脈從西北向東南延伸,地勢西北高、東南低?h內(nèi)分成長江支流的尼曲河、滿掌河和黃河支流的夏曲、達日河、柯曲、尼曲幾大水域。西北部山體較大,山坡較緩,山頂渾圓,灘地較開闊;東南部山體較長,山坡較陡。山脈傾向明顯,山頂多呈條形凸凹狀。

全縣平均海拔4426m,最高峰位于桑日麻鄉(xiāng)康浪源頭,海拔5260m,最低點位于黃河流經(jīng)本縣終點的德昂鄉(xiāng)與久治縣接壤處,海拔3820m。

氣候狀況

達日縣位于歐亞大陸中心區(qū),深居內(nèi)陸,屬高寒半濕潤性氣候,除冷暖兩季外,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冷季風大雪多,氣候寒冷且持續(xù)時間長,達7~8個月,多有風雪災害;暖季濕潤但持續(xù)時間短,僅4~5個月。全縣平均氣溫在-0.1℃~-3.5℃之間。年降水量560mm左右,多集中在6~9月。

由于復雜的地形條件,年平均氣溫的地域分布錯綜復雜,受海拔高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其分布的基本特點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溫差達3.6℃。氣候溫暖的滿掌鄉(xiāng)地處本縣東部,地勢相對較低,年平均氣溫為-0.1℃,地處南部的下紅科年均溫為-0.5℃。沿著巴顏喀拉山山脈走向,地勢逐漸升高,桑日麻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出現(xiàn)了階梯性分布,特合土年均溫為-3.5℃,桑日麻為-3.7℃,莫壩為-3.4℃;達日縣城附近,雖緯度偏北,但由于海拔較低,年均溫為-1.2℃;沿著吉曲河,從窩賽到德昂地勢逐漸升高,年平均溫度降低,窩賽為-2.2℃,德昂為-2.8℃;沿著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的達日河向北,地勢逐漸降低,年均溫分布逐漸升高,莫壩年均溫為-3.4℃,建設為-2.0℃;巴顏喀拉山南麓,沿著尼曲河流向海拔逐漸降低,上紅科年均溫為-2.5℃,下紅科為-0.5℃。

達日各地年降水量在486.9~666.5mm之間。因本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明顯,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氣流進入境內(nèi),同時由于青藏高原本身的作用,造成這一帶低渦和切變活動比較頻繁,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也有利于氣流的抬升作用,所以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但受地形影響,也出現(xiàn)復雜的情況。首先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十分明顯,一般是高原上海拔高度越高,空氣中水汽含量隨高度減少,相應地降水量就越少;其次降水迎風坡多,背風坡少,山頂多,溝谷少。山地的降水和高原并不一樣,一般山頂要比山下明顯增多,一般這種趨勢又與氣流的溫度、穩(wěn)定度以及山脈的高度和走向等因素有關。據(jù)國內(nèi)大量實測資料表明,在一定高度下,年降水量一般是從山麓向上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一定的高度以后,由于水汽含量隨高度的減少很快,降水隨高度增加反而減少,一般來說,在濕潤條件下,降水量較大地區(qū)最大降水高度比較低,干燥氣候條件下,降水量較少,最大降水高度較高。本縣雖無實測資料,無法確定這一高度,但這種普遍規(guī)律保持不變。

植被土壤

植被

達日縣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4800m以上為高山流石坡,4700~4800m為高寒稀疏植被,3900~4700m廣布以多種嵩草為主的高寒草甸,簡介如下:

(1)高寒草甸:為本縣主要放牧草場。主要分布在3900~4700m左右的山地半陰坡、半陽坡、高山山頂及河谷灘地等高寒地區(qū)。植物優(yōu)勢種為小嵩草、矮嵩草、線葉嵩草、異針茅、委陵菜、蒿(ArtemisiaL.)、虎耳草等;主要伴生種有唐松草、大戟、毛茛、乳白香青等。平均每畝產(chǎn)鮮草181kg。

(2)沼澤化草甸:也為主要放牧草場。此類草場分布在海拔4100~4500m的河谷灘地、溝腦、陰坡、半陰坡等處。植物優(yōu)勢種有藏嵩草、矮嵩草、苔草、發(fā)草(Deschampsiacasepitosa)、長葉無尾果(Colurialongifolia)、花葶驢蹄草(Calthascaposa)等;主要伴生種有棘豆(Oxytropissp.)、虎耳草(Astragalussp.)、燈芯草(Juncussp.)、酸模(Rumexsp.)、星狀鳳毛菊(Saussureastella)、唐松草、大戟等。平均畝產(chǎn)鮮草252kg。

(3)灌叢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3900~4250m左右的高山山地陰坡、半陰坡及河谷灘地等處。植物優(yōu)勢種為高山柳(Salixoritrepha)、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等;草本植物優(yōu)勢種有線葉嵩草、甘肅嵩草(Kobresiakansuensis)等;主要伴生種有早熟禾、發(fā)草、藏異燕麥、鳳毛菊、黃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酸模、大戟、唐松草等。平均畝產(chǎn)鮮草257kg。

(4)高寒稀疏植被: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上,植被稀疏,主要物種為葶藶(Drabasp.)、水母雪蓮(Saussureamedusa)和唐古特紅景天(Rhocliolatangutica)。

土壤

達日縣的土壤多發(fā)育在板巖、砂巖、變質巖的坡積、洪積、沖積、冰積物母質上。達日縣土壤類型主要有山地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陰坡灌叢植被下的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沼澤土和高山寒漠土:

(1)高山草甸土:全縣均有分布,是主要的土壤類型和放牧草場所在地,其面積為1.18×106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79.6%,海拔在4550m以下,它分布有原始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碳酸鹽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叢草甸土4個亞類。

(2)高山草原土: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地區(qū)的桑日麻等鄉(xiāng)的開闊坡麓、階地,面積1.21×104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0.8%,一般不形成草皮,土體中多石礫,植被稀疏,土壤干燥,表面有機質含量僅為1~5%,草場牧用價值低。

(3)草甸土:零星分布在桑日麻,上、下紅科,莫壩,窩賽和德昂鄉(xiāng)的溝谷平地及河漫灘,海拔4300m以下,面積1.55×104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

(4)沼澤土:在本縣分布較為廣泛,總面積1.53×105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0.3%。該土類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見于海拔4000m以上的山谷、山麓、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溝腦、平頂山等地。

(5)高山寒漠土: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上地帶,面積為1.45×104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僅生長有苔蘚、地衣、雪蓮等植物,幾乎不具備肥力,在畜牧生產(chǎn)上無利用價值。

 久治縣,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轄縣,青海省畜牧業(yè)生產(chǎn)基地之一。位于州境東南部,東南與四川省接壤,東北與甘肅省相鄰?h府駐智青松多(康賽鄉(xiāng)轄地)人口1.7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8592平方公里。轄6鄉(xiāng)。

歷史

古為羌地,唐隸羈縻州,后屬吐蕃王朝,宋屬吐蕃廝,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清屬中郭羅克千戶和查洛賽千戶牧地,隸四川省松潘鎮(zhèn)管轄,青海建省后劃隸青海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果洛行政督察區(qū)(駐白玉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白玉設治局(駐白玉寺)。

1955年由甘德縣析置久治縣,隸果洛藏族州。

現(xiàn)狀

地處青南高原東部,巴顏喀拉山脈的年保山橫貫全境,山南部多為南北走向的峽谷,山北部是寬谷和山間盆地。年保山以北屬黃河水系,以南屬長江水系。屬高原濕潤性高寒氣候,年均溫0.1℃,年降水量764.6毫米。礦藏有煤、金、銻、水晶、礦泉水等。有鹿、猞猁、狐等野生動物和冬蟲夏草、貝母等名貴藥材資源。工業(yè)以煤炭、肉食品加工為主。以牧業(yè)為主,畜種有牦牛、藏系綿羊、河曲馬”等。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沿途與久治縣白玉寺縣鄉(xiāng)公路相接,亦可通車。縣設中學、民族中學,各鄉(xiāng)設寄宿小學。有縣醫(yī)院、藏醫(yī)院、衛(wèi)生防疫站和各鄉(xiāng)衛(wèi)生所。

鄉(xiāng)鎮(zhèn)介紹

【康賽鄉(xiā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縣府駐地。東北與甘肅省接壤,東南與四川省毗鄰。人口0.4萬(包括縣屬城鎮(zhèn)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4%,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1936平方公里。轄沙科、寧友、德合隆、果江4個牧委會。1956年建日慶區(qū),1958年建立康賽公社,1962年設康賽鄉(xiāng),1969年改設康賽公社,1984年改設康賽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沙曲(河)自南向北穿境,注入黃河。礦藏有金、煤炭、玉石等。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河曲馬等。境內(nèi)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產(chǎn)貝母、冬蟲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黃、黃芪、手掌參等藥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哇賽鄉(xiā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21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110平方公里。轄富欽、折安、國欽3個牧委會。1956年建哇賽區(qū),1958年設哇賽公社,1962年設哇賽鄉(xiāng),1969年改設哇賽公社,1984年復設哇賽鄉(xiāng)。地處山地、山原河谷地,黃河沿鄉(xiāng)境西北環(huán)繞東北流過。礦藏有金、煤、錫、銻、錳、陶土等。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馬等。境內(nèi)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產(chǎn)貝母、冬蟲夏草、大黃、甘松、等名貴藥材。通縣鄉(xiāng)公路。

【哇爾依鄉(xiā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29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058平方公里。轄滿格、賽池、達尕、雜依4個牧委會。1958年建哇爾依區(qū),同年改設哇爾依公社,1962年改設哇爾依鄉(xiāng),1969年改設哇爾依公社,1984年復設哇爾依鄉(xiāng)。地處滿日格瑪曲(河)谷灘地、山地,滿日格瑪曲(河)縱穿境中。礦藏有金、錫、銻、錳等。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馬。境內(nèi)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盛產(chǎn)冬蟲夏草、大黃、貝母、等名貴藥材。青(海)川(四川)縣鄉(xiāng)公路穿境。

【索乎日麻鄉(xiā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中西部,距縣府駐地75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985平方公里。轄索乎日麻、尖木、章達、扎拉4個牧委會。1956年建索乎日麻區(qū),1958年設索乎日麻公社,1962年設索乎日麻鄉(xiāng),1969年復設索乎日麻公社,1984年復設索乎日麻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帶。礦藏有煤、鉛、鋅等。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河曲馬。境內(nèi)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產(chǎn)貝母、冬蟲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黃等名貴藥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

【白玉鄉(xiā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05公里。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343平方公里。轄白玉、隆格、俄科、科索、牧羊5個牧委會。1955年建白玉區(qū),1958年設白玉公社,1962年設白玉鄉(xiāng),1969年復設白玉公社,1984年復設白玉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馬柯曲(河)俄曲(河)流經(jīng)境內(nèi)。礦藏有有金、銻、錫等。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河曲馬。境內(nèi)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產(chǎn)貝母、冬蟲夏草、大黃、秦艽、甘松等名貴藥材?h鄉(xiāng)公路穿境接青(海)川(四川)公路。

【門堂鄉(xiā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轄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東、北部與甘肅省毗鄰,距縣府駐地80公里。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面積1084平方公里。轄門堂、果囊2個牧委會。1956年建日娘區(qū),1958年并入康賽公社,1962年設門堂鄉(xiāng),1969年改設門堂公社,1982年改設門堂鄉(xiāng)。地處黃河谷地,黃河流經(jīng)境內(nèi)。礦藏有金、煤、石灰?guī)r、陶土等。以畜牧業(yè)為主,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河曲馬。境內(nèi)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產(chǎn)冬蟲夏草、貝母、大黃、黃芪、羌活、甘松、黨歸、黨參等名貴藥材。野生動物有馬鹿、麝、雪豹、猞猁、狐貍、雪雞?h鄉(xiāng)公路與青(海)川(四川)公路相接。

瑪多縣位于州境西北部?偯娣e25000平方千米?側丝1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約占總人口的85%,還有漢、回、撒拉等民族?h人民政府駐瑪查里鎮(zhèn),距西寧市497千米,距州府駐地289千米。郵編:813500。代碼:632626。區(qū)號:0975。拼音:MaduoXian。

瑪多縣轄2個鎮(zhèn)、2個鄉(xiāng):瑪查里鎮(zhèn)、花石峽鎮(zhèn)、黃河鄉(xiāng)、扎陵湖鄉(xiāng)。

自然條件

瑪多縣地處黃河源頭,巴顏喀拉山北麓,阿尼瑪卿山以西的黃河谷地。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境內(nèi),素有“千湖之縣”之稱。屬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溫-4℃,年降水量585.5毫米。礦藏主要有煤、金、銅、水晶石等。野生動物有野馬、野驢、熊、羚羊、石羊、雪豹、旱獺、紅狐等。有各種鳥類38種。野生藥用植物有冬蟲夏草、貝母、雪蓮等。湖泊河流產(chǎn)花斑裸鯉、鯉魚等。

社會發(fā)展

工業(yè)以采礦業(yè)和牛羊

扎陵湖肉加工為重點。以牧業(yè)為主,牧養(yǎng)牦牛、藏系綿羊、馬等。青(海)康(西康)公路穿境,交通較便利?h設民族中學、普通中學,各鄉(xiāng)設民族寄宿小學,已形成初具規(guī)模的民族教育體系。有醫(yī)院、防疫站、衛(wèi)生所等,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9個。

扎陵湖、鄂陵湖,被稱為黃河源頭的姊妹湖,是天然趣成的山水畫卷。兩湖附近的瑪查里是古代通往西藏的商道、驛站和渡口。在兩湖之間景色秀麗的尕澤山頂鑄立有“華夏之魂”青銅雕像,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黃河子孫象征,為全省旅游景點之一。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唐屬羈縻州轄地,后屬吐蕃,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清屬上郭羅克百戶轄地,隸四川松潘鎮(zhèn)漳臘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設治局,民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設治局。1950年解放后分屬達日縣和甘德縣轄。1957年由達日縣、甘德縣析置瑪多縣。1959年劃歸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轄,1962年復歸果洛藏族自治州。

2000年,瑪多縣轄6個鄉(xiāng),縣府駐瑪查里(黑河鄉(xiāng)境內(nèi))。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10890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黃河鄉(xiāng)1900黑河鄉(xiāng)1642扎陵湖鄉(xiāng)1564花石峽鄉(xiāng)1868黑海鄉(xiāng)1068清水鄉(xiāng)765瑪查理未批鎮(zhèn)2083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號文批復:撤銷清水、花石峽、黑海3鄉(xiāng),合并設立花石峽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設在原花石峽鄉(xiāng))。

2001年底,瑪多縣轄1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個國營牧場,34個牧委會。

花石峽鎮(zhèn) 駐花石峽,轄16個牧委會(措柔、卓蘭、東澤、造日埂、日謝、日榜、吉日邁、加木恩、豆措、那爾扎、維日埂、扎地、哲合邁、斗地、斗納、加果)。

黃河鄉(xiāng) 駐熱江坎多,轄6個牧委會(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唐格瑪、哲合理)。

黑河鄉(xiāng) 駐作維隆哇,轄6個牧委會(江多、隆埂、尕拉、坎木青、赫拉、江措)。

扎陵湖鄉(xiāng) 駐哈美茶卡,轄6個牧委會(尕澤、多涌、擦澤、鄂陵、勒那、阿涌)。

國營牧場 駐瑪查里。

2005年,瑪多縣轄1個鎮(zhèn)、3個鄉(xiāng):花石峽鎮(zhèn)、黃河鄉(xiāng)、黑河鄉(xiāng)、扎陵湖鄉(xiāng)。

2006年8月,瑪多縣撤銷黑河鄉(xiāng),設立瑪查里鎮(zhèn)(鎮(zhèn)政府遷駐瑪查里)。

鄉(xiāng)鎮(zhèn)簡介

【黑河鄉(xiāng)】 

位于縣境中南部,縣府駐地(鄉(xiāng)府駐地距縣府15千米)。人口0.3萬(包括縣屬城鎮(zhèn)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9.7%,還有漢、回、撒拉等民族。面積4924平方千米。轄江多、隆埂、坎木青、尕拉、赫拉、江措6個牧委會。原屬達日縣和科區(qū),1958年隸黃河沿公社,1963年分設黑河公社,1984年改設黑河鄉(xiāng)。 

【黃河鄉(xiāng)】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60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的口的99.6%。面積5610平方千米。轄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唐格瑪、哲合瑪6個牧委會。原屬達日縣和科區(qū),1958年屬黃河沿公社,1963年分設黃河公社,1984年改設黃河鄉(xiāng)!

【扎陵湖鄉(xiāng)】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3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6%。面積6137平方千米。轄尕澤、多涌、擦澤、鄂陵、勤那、阿涌6個牧委會。原屬達日縣和科區(qū),1958年隸轄黃河沿公社,1963年分設扎陵湖公社,1984年改設扎陵湖鄉(xiāng)。境內(nèi)有馳名的扎陵湖、鄂陵湖!

【花石峽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3%。面積3188平方千米。轄措柔、卓蘭、東澤、造日埂、日謝、日榜6個牧委會。1957年隸甘德縣花石峽區(qū),同年劃歸瑪多縣,1958年改設花石峽公社,1984年改設花石峽鄉(xiāng)。地處山原、河谷地,東鄰措那湖南岸。 

【黑海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3%。面積3429平方千米。轄吉日邁、加木恩、豆措、那爾扎、維日埂5個牧委會。1958年隸花石峽公社,1963年分設黑海公社,1984年改設黑海鄉(xiāng)。 

【清水鄉(xiāng)】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67千米。人口0.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8%。面積2187平方千米。轄扎地、折合邁、斗地、斗納、加果5個牧委會。1958年屬花石峽公社,1963年分設清水公社,1984年改設清水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