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稱“中莊”,據(jù)萬歷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596)《靈虛觀重修碑》記;在明萬歷二十四年建在離縣60余里的中村莊,由此可見當(dāng)時“中莊”已改謂“中村莊”,從明代崇禎四年前更名為“中村”。 |
因該村位于南河邊,故名。 |
相傳每天早晨,村南常起大霧,將村上空遮擋,取名棚霧,后因村中山溝蒲草茂盛改名為蒲泓。 |
古時,從歷山腳下到絳縣張峪、緒魯峪為一峪,總長約35千米。初為田姓始建在此峪上部,稱田家峪。后又有衛(wèi)姓遷居,又稱衛(wèi)家莊。明中后期鄭姓兄弟四人由翼城縣棗園遷居此地。其行一、二、三居上峪村,行四先居木凹,后移居上峪村。田姓隨之遷居他鄉(xiāng)。鄭姓遂將田家峪改稱鄭家莊。1917年民國時期,改稱上峪村。 |
據(jù)《下峪村志》記載,在明成化年間,王姓始祖王朝棟遷居立莊,亦稱王家峪,此溝中有兩個村,上村稱上峪村,因而將下村改稱下峪村。 |
因本村坐落在中村村以北,取名為北莊村。 |
一說為張姓始建,因此地有七棵大槐樹,初名七槐村,后有馬姓遷居,張、馬二姓在此地經(jīng)營貿(mào)易,人丁興旺,財物富盈,將七槐村改為張馬村;另一說薛仁貴征東,其總管張士貴被李世民斬首,其子避禍逃難,坐騎在此累死,為紀(jì)念此馬,故名。 |
為譚姓始建在上閣村東山溝,原名東山溝里,后改為東溝村。 |
原名姚家寨,因姚姓先居得名。相傳古時候有一戶姚員外家養(yǎng)一條狗,非常兇猛,見人就咬,以至姚家寨的親朋好友不敢登門探望,村里居民無可奈何,有人給姚員外出了個主意,在進(jìn)村口修了一座三眼閣樓,樓上掛了一口大鐘,便在閣樓外路旁立了一塊石碑,上刻:“行人進(jìn)村,上閣敲鐘”時間長了,人們就將姚家寨叫成了上閣。 |
原名興峪村。相傳清代,在大舜廟以北約200米處,建有一座興隆寺,人們常說:“先有興隆寺后有興峪村”,平了興隆寺后興峪村改名松峪村。 |
該村座落于歷山腳下唯一一處平坦地貌的上游,故名。 |
一說下川村由地殼擠壓臺升,裂峰,水流走后,形成盆地,就叫下川;二說地處中條山的主峰歷山舜王坪山麓川地,故名。 |
下川村由地殼擠壓臺升,裂峰,水流走后,形成盆地,就叫下川,東川村位于下川村的東面,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