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秦許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秦許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此地處在一處高地上,陽光充足,故稱阿陽,以前與上阿陽同屬一村,后來由于兩個自然村相隔一段距離,上阿陽在上面,下阿陽在下面,就分為上阿陽村和下阿陽村。
此地處在一處高地上,陽光充足,故稱阿陽,以前與下阿陽同屬一村,后來由于兩個自然村相隔一段距離,上阿陽在上面,下阿陽在下面,就分為上阿陽村和下阿陽村。
早期由姓許的人居住,命名為許家莊,后來又有姓秦的人家遷移到此居住,在1980年大隊改村,命名為秦許村。
同姓和同族人員聚集生活,長期聚族而居,本地地勢高且水路不通,故而得名泥地族。
塢麻溝口有橋一座,方便很多村群眾進到塢麻溝干農活,故起橋上村。
該村解放前全村大部分住戶是藏族,藏文地名叫普撤哇,翻譯成漢名叫鹿兒壩,解放后改名為鹿峰村。
1929年,十里鐵關門人在此割柴、曬柴,柴干后,剎滿牛車拉走而得名剎柴,1982年諧音改名為沙才村沿用至今。
馬燁倉,以馬燁而得名。明朝開國大將,洪武十一年,開設岷州衛(wèi),洪武十五年,馬燁將軍經此地抵迭州征討藩亂,在此地屯墾、筑糧倉,起名馬燁倉,后改名為馬燁。
1976年響應國家政策,開展了“農業(yè)學大寨、工業(yè)學大慶”,該村群眾在龐家寺河灘人工開地1.2平方千米左右,在全秦許戰(zhàn)績尤為突出,使命名為學寨村,廢棄以前的章哈寨。
該村故稱招藏里(藏語),后以該村居住村民以包姓居多,改名為包家族。
最早由學寨趙家和十里祝家、李家十多戶人遷居于此,這三姓人以希望家族壯大,故而起名大族。
包家溝最早以前以包姓一族聚居為主,村莊坐落于兩山之間,以此而得名包家溝。
扎那原是藏語,譯成漢語為石崖下的村莊。由于本村坐落于扎那石崖附近,故被人們稱為扎那村。
根據《鐵城文化考察錄》介紹,明代在“高筑墻、廣積糧”的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開展了以村為單位和數村聯合的小城堡建設,這樣的小城堡大多建筑在山頭或險關扼口,中堡地名由此而來。后以時局穩(wěn)定。戰(zhàn)事平息,據守兵力逐減,作為軍事要塞的城堡就演變?yōu)槊窬哟迓洹?/div>
相傳該村以前境內生長著大片柏樹和樺樹,以而得名柏樺村,后在1983年諧音改名為百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