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高帝十年(前197年),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地區(qū)置陶林縣(東部都尉駐所,治所約在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境),隸屬云中郡。
東漢時期,屬匈奴地。
魏晉時期,為鮮卑拓跋氏居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旗境基本屬撫冥鎮(zhèn)(治所今四子王旗境)鎮(zhèn)戍區(qū)內。
隋朝時期,為突厥沙缽略可汗所治都斤山之北境。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永徽元年(650年),今旗境先后分屬于云中都督府、桑乾都督府。
五代時期,地入于遼。
遼天慶元年(1111年),今旗境屬西京道豐州富民縣(治所今呼和浩特市太平莊鄉(xiāng)白塔村)東部地。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今旗境大部屬大同府宣寧縣(治所今涼城縣境)轄地。
元朝時期,今旗境東部偏南隸屬集寧路,以中部隸屬于偏北的凈州路,其西南一隅隸屬豐州。
明朝初期,為南北交爭之區(qū)。
洪武八至九年(1375年—1376年),今旗境屬官山衛(wèi)。
隆慶五年(1571年),今旗境屬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領阿拉坦汗順義王管轄地。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編屬察哈爾右翼鑲藍、鑲紅旗轄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隸屬察哈爾都統(tǒng)。
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鑲藍、鑲紅旗境南部設置寧遠廳(今涼城縣),隸屬山西朔平府。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析寧遠廳灰騰梁以北地區(qū),設置陶林廳(轄境相當今旗境大部地區(qū)),隸山西歸綏道。
民國元年(1912年),陶林廳改縣。
民國三年(1914年),陶林縣及鑲藍、鑲紅等綏東四旗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qū)。
民國十七年(1928年),陶林縣劃歸綏遠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月,將察哈爾右翼鑲藍、鑲紅等旗由察哈爾省劃歸綏遠;同年10月,陶林和察哈爾右翼鑲藍、鑲紅等旗縣淪陷,均歸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所設巴彥塔拉盟統(tǒng)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八路軍大青山支隊進入大灘(今旗境大灘鄉(xiāng));同年9月21日,在大灘成立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第一個動委會(即武川三區(qū)動委會)。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初春,陶林縣動委會成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建立陶林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撤銷陶林縣動委會,縣政府隸屬綏中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復歸綏遠省管轄;同年10月,陶林縣和察哈爾右翼鑲紅、鑲藍旗解放,綏蒙政府派云治安、王宏烈等到鑲紅、鑲藍二旗開展工作,改造日偽旗公署,經過選舉產生鑲藍旗自治政府,鑲紅旗也建立臨時旗政府。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按照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章程分別成立鑲藍旗支會(主任)、鑲紅旗支會(主任),組織開展自治運動;在國民黨軍隊占領陶林、鑲藍、鑲紅旗后,鑲藍旗、鑲紅旗政府在原游擊隊的基礎上組建旗保安隊堅持斗爭。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6日,陶林縣、察哈爾右翼鑲藍旗、鑲紅旗再次解放。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陶林縣和鑲藍、鑲紅2旗相繼成立旗、縣人民政府,鑲藍旗、鑲紅旗隸屬綏東四旗蒙旗辦事處。
1950年1月,綏遠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察哈爾右翼鑲藍、鑲紅2旗合并,組建為鑲藍鑲紅聯合旗(駐八蘇木),隸屬綏東中心旗(正紅旗改設)。
1954年3月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陶林縣和綏東中心旗、鑲藍鑲紅聯合旗建制,設立察哈爾右翼中旗。
以原鑲藍鑲紅聯合旗的第一區(qū)、第三區(qū)的山子、大南溝兩個鄉(xiāng)及十一蘇木的東西營子村和陶林縣西半部的5個區(qū)為基礎,將卓資縣北部的金盆、轉經召、三道溝3個鄉(xiāng)及東勝鄉(xiāng)的一半地區(qū)劃入,為察哈爾右翼中旗的行政區(qū)域。
旗人民政府由卓資山遷駐陶林城(今科布爾鎮(zhèn)),隸屬內蒙古自治區(qū)平地泉行政區(qū)。
1956年4月5日,將旗屬前進、勇士兩個鄉(xiāng)劃歸卓資縣。
1958年4月2日,察哈爾右翼中旗劃歸烏蘭察布盟(今烏蘭察布市)管轄。
同年5月20日,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武東縣建制,將廣益隆、麻迷圖、義合隆、蒙古寺、大灘、明旺泉等鄉(xiāng)劃歸察哈爾右翼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