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臺鄉(xiāng)位于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東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南依黃河,是濱城區(qū)、沾化縣和東營市利津縣三縣區(qū)交界處。總面積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7公頃。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
秦皇臺鄉(xiāng)古稱青龍鎮(zhèn)。唐代建有普濟寺,主持為單姓和尚,俗稱單家寺。清代為濱州十二鎮(zhèn)店之一。1950年代后為濱縣七區(qū),后改稱單寺區(qū);1985年改稱單寺鄉(xiāng);2006年7月改稱秦皇臺鄉(xiāng)。
秦皇臺鄉(xiāng)有數(shù)處古文化遺址和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秦皇臺古為濱州三臺之首,傳為秦始皇時期所筑。秦臺位于秦皇臺鄉(xiāng)西石村西南0.5公里處。高19米,底部周長1844米,面積2826平方米,頂部周長628米,面積314平方米!端(jīng)注》載:“長聚溝南海側有蒲臺,高八丈,周二百步!薄度R記》載:厭次東南有蒲臺,秦始皇東游海上,于臺下縈蒲系馬。至明歲蒲縈萎,若有系狀,似水楊,可為箭。《史記?秦本紀》載: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去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久而未還,筑臺望之。明萬歷年間,知州艾梅作詩贊美秦臺:“秦皇漢武亦雄才,海上求仙竟不來,千古風流等春夢,碧桃?guī)r下自花開!逼滹L光優(yōu)美,可見一斑。
自1984年以來,有關部門先后對秦始皇臺進行了考察,采集了大量灰陶器物殘片。據(jù)推斷,秦臺系建于一東周遺址之上,采用人工夯土筑成。臺東側剖面,夯土層次分明,并夾有紅燒及周漢陶片和“長樂未央”瓦當,故應為秦漢間所筑!稙I州志》有詩:“馳道飛傳烽燧地,時人誤作望仙臺!鼻嘏_是望仙臺,還是烽火臺,至今尚無定論。
秦臺下有八角琉璃井,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挖掘,井為八角,深九米左右,分三節(jié),自上而下節(jié)節(jié)縮小,井內三泉并涌,清澈見底,刮東北風時水咸,西南風時水甜潤,冬夏不枯,人稱“海眼”。
關于秦臺與八角井,當?shù)孛耖g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大河九派橫流。大禹把洪水泛濫的禍首小青龍鎖在此地,并誓言只有人間出現(xiàn)真龍才能搭救。一千多年后,一位長腳大仙,在海邊行走,忽感腳下有異物,發(fā)現(xiàn)鞋內有土塊,拿出來隨手一扔,出現(xiàn)了一個土堆,成為秦臺的前身。
青龍已被鎖2000多年后,秦始皇東巡登上土臺遙望海疆,忽聽臺下人喧馬叫,原是坐騎青龍馬嚼子被一顆八角鐵釘掛住。秦始皇走過來彎腰把住鐵釘用力一拔,只聽一聲巨響,兩股青煙直上云霄,青龍馬也不見蹤影。抬頭一望,兩條青龍在空中盤旋。其中一條對秦始皇說:“當年弟弟年幼無知,泛水傷害百姓,被禹王鎖在此地,并告知人間出現(xiàn)真龍方可解脫。我化為坐騎,隨你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今引你到此,救得弟弟,總算功德圓滿”。另一青龍說:“陛下救我,我可以為你做三件事!鼻厥蓟收f:“朕就請你做三件善事。一是保這方土地風調雨順;二是保這方百姓人畜興旺;三是保這方土地多出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材。”小青龍說:“只要百姓善良,民間和諧,我就能做到”,說罷駕云而去。時聽地下一聲巨響,只見鎖龍的地方出現(xiàn)一口八角井。井壁溜光,深不見底,井口云氣升騰,井內似有龍吟。人們頓時明白,這不是普通的水井,是口龍泉。
小趙家遺址位于小趙家村東南1.5公里處,遺址南北長800米,東西寬700米,總面積約為56萬平方米,因近秦皇臺鄉(xiāng)小趙家村而得名。1972年利津縣為引黃灌溉開挖褚官河,河穿遺址在3.5米深處發(fā)現(xiàn)文化層,4米處挖出紅陶甕棺4個,內有尸骨。1981年11月經(jīng)地區(qū)文物普查隊鑒定為周代遺址,未發(fā)掘。1983年3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縣圖書館收藏了遺址出土的2個甕棺。1987年10月,“小趙家遺址”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