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侵華日軍調集其第十軍團主力和第二十二師團3個混成旅團以及偽軍53000余人,由日軍侵華總司令(火田)俊六坐鎮(zhèn)臨沂督戰(zhàn),日軍山東管區(qū)司令土橋中將指揮,對我沂蒙抗日根據地發(fā)動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1941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駐費東縣大青山西側的胡家莊、大古臺一帶(今屬費縣薛莊鎮(zhèn))。當日,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發(fā)起綠云山戰(zhàn)斗,為免受損失,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zhàn)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等后方機關也相繼轉移到大青山地區(qū)。敵人得知這一情報后,連夜調集重兵,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合圍大青山。此時陷于敵人包圍圈的我方人員中,大都是非戰(zhàn)斗人員,所配武器數量少,質量差。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是有武裝的學員隊。在抗大一分
包括:突圍舊址、紀念碑亭、紀念廣場、程克烈士犧牲地。大青山勝利突圍舊址,位于大青山主峰西麓山凹處的李行溝和梧桐溝,這里是突圍的主戰(zhàn)場。1941年11月30日,我方被圍機關和后勤人員,在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等校領導的指揮下,用劣質的武器,同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一萬多日偽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殊死拼殺,最終撕開敵人的包圍圈;抗大一分校以犧牲300多人的較小代價,換取了近萬人的勝利突圍,保存了山東抗日武裝的領導機關和大批有生力量。程克犧牲地,在突圍主戰(zhàn)場李行溝一民房前的空地上,現建有紀念碑一座。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亭,這是突圍戰(zhàn)中撕開敵人包圍圈的突破口,我方大部被圍人員就是從這里沖出敵人的包圍圈、安全轉移到蒙山深處的。紀念碑、亭建于1997年
費縣烈士陵園位于費縣薛莊鎮(zhèn)。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青山一帶是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qū)。1941年11月30日拂曉,日軍獨立混成第10旅團及各據點日、偽軍5萬余人,對大青山地區(qū)進行“清剿”?勾1分校及中共山東分局、省戰(zhàn)工會、八路軍第115師等機關近6000名非戰(zhàn)斗人員,誤入敵包圍圈,形勢萬分危急?勾1分校校長周純全指揮1分校5大隊,掩護大部隊勝利突圍。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省戰(zhàn)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八路軍第115師敵工部部長王立人、波蘭記者漢斯•希伯等300余人在突圍戰(zhàn)中壯烈犧牲。大青山勝利突圍成功地保衛(wèi)了山東黨政軍機關,在全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為紀念大青山突圍戰(zhàn)中犧牲的英烈,陵園于1954年始建,占地面積10萬多平方
白石屋位于蒙山天蒙景區(qū)海樓東南麓,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兩個自然村?谷諔(zhàn)爭時期,這一帶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后勤機關經常活動、駐扎的地方?勾笠环中、《大眾日報》印刷所都曾長期駐扎在這里,至今遺址猶存!兑拭缮叫≌{》誕生于抗戰(zhàn)時期的1940年。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莊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他們創(chuàng)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由團員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后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1999年,費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
大青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其前身為國有大青山林場,于1959年建場,總場座落在薛莊鎮(zhèn)大良村。200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達96%以上,有木本植物62科138屬294種;草本植物50余種;中草藥719種;苔蘚植物110余種。其中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7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黃檀天然次生林。保護區(qū)有陸生野生動物142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3種,山東省重點保護動物119種。保護區(qū)內側營寺分區(qū)有國家林業(yè)部和山東省林業(yè)廳1974年聯建的木本良種基地近5000畝,現保存到刺槐選優(yōu)無性系232個,黑赤松種源19個;板栗優(yōu)良品種50多個,山楂良種6個,與薛莊鎮(zhèn)5萬畝板栗基地連成一片,堪稱全國最大的生態(tài)
王林曹氏菀妃墓位于費縣薛莊鎮(zhèn)王林村,年代為明代,類別為古墓葬。王林曹氏菀妃墓是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