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古城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里有著許多古樸的建筑,如明清古街、古城墻、古橋等,是一個可以深入了解武義歷史和文化的好地方。武義古城還有許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可以品嘗和購買![詳細] |
西津橋位于永康城西,橫跨永康江上。這里在600多年前是個渡口。著名的“西津晚渡”就出在里。每當夕陽西下,江面波光粼粼,立在船頭,遠處燕子低飛,眼前鶩鴨爭游,景色分外艷麗,是永城八景之一。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始建成一座木造結(jié)構(gòu)橋梁。此后屢壞屢建,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嘉十二年(1807),并在橋頭立了一塊《西津橋志》石碑表彰。這次修建不僅已復舊貌,而且比先前更堅固更雄偉了。西津橋設計巧妙,造型奇特。全橋13墩14孔,長70丈,寬1.5丈,高1.4丈。橋墩上有木構(gòu)橋身,上建廊屋55間,橋中心3間建有雙層亭閣,構(gòu)造美觀實用。排列成行的石墩呈弧形向下游微曲,如此從北向南看,可使人感到“一眼看不穿橋身……[詳細] |
蕭家小龍橋位于金華市婺城區(qū)湯溪鎮(zhèn),年代為清。江南多雨,江河縱橫,水網(wǎng)密布。古人出行,橋,不可或缺。早在清乾隆年間,蕭家小龍橋還是金衢古驛道上的交通要塞。時隔300多年,這座婺城區(qū)現(xiàn)存最長的古橋早已不見舊時的熙熙攘攘,曾經(jīng)開闊的莘畈溪也激流不再,就連橋側(cè)的時刻文字都已淡得模糊難辨。如今出行便利,這座古橋既無法通車,也沒有平坦的道路與之相連,有時候一整天也未必有人來踏訪。小龍橋好似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望著靜謐流淌的河水,遺世獨立、靜默平和。造訪古橋時是一個深秋的晌午,以水稻為主要經(jīng)濟作物的蕭家村已經(jīng)進入了繁忙的收割季。蕭家村位于湯溪鎮(zhèn)西北面,北靠洋埠和鐵路,東為西祝村,西與龍游交界,西南為黃堂村![詳細] |
八詠樓位于金華城區(qū)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婺江,原名玄暢樓。據(jù)光緒《金華縣志》記載,系南朝齊隆昌元年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沈約建造?⒐ず笊蚣s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登玄暢樓》、《玄暢八詠》詩、《八詠》詩等,所以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玄暢樓為八詠樓。八詠樓自創(chuàng)建以來的一千四百多年中,與歷代文人名士結(jié)下了親緣。唐代的崔顥、嚴維,宋代的呂祖謙、謝翱,元代的趙孟等詩人、書法家,都曾慕名前來登臨題詠,留下了不少繪景抒情的詩文名篇。南宋著名愛國女詞人李清照避難金華時,登八詠樓寫下了《題八詠樓》詩。還有明末兵部尚書朱大典,率兵與清軍激戰(zhàn)中,壯烈地犧牲在八詠樓,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詳細] |
五峰書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于2004年,是一個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五峰書院、中國書院文化陳列室)、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教育景觀為一體的金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貎(nèi)各種設施配套完備,展示內(nèi)容較為豐富,各項制度完善,較好發(fā)揮了接待、服務和宣傳等功能;貎(nèi)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文化代表性的景點:一是浙江省政府辦公舊址(重樓)。1937年日寇侵華,滬、杭相繼淪陷后,浙江省國民政府遂于1938年元旦遷至永康方巖,省府及秘書處、民政廳、財政廳等重要機構(gòu)設在五峰重樓辦公,其它機構(gòu)租用巖下、橙麓村民房。作為省政府臨時辦公駐地,大多機關較簡陋。期間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將五峰重樓建筑漆成青灰色,以示不忘國恥。1942年……[詳細] |
嚴濟慈故居位于東陽市橫店鎮(zhèn),年代為民國。作為中國現(xiàn)代物理學奠基人,世人印象中的嚴濟慈理性、睿智。鮮為人知的是,生活中的他至情至性。在他的故鄉(xiāng)橫店鎮(zhèn)下湖嚴小區(qū),還保留著兩幢故居,一幢是祖居也即出生之地,一幢是他和妻子張宗英為母親建造的康養(yǎng)居所。后者在下湖嚴被稱為當時全村最美的房子。1901年1月23日,嚴濟慈出生在下湖嚴一幢三合院內(nèi)。這幢小小的九間頭三合院由嚴濟慈的曾祖父所建,西南朝向,占地206平方米。曾祖父于清朝同治年間在橫店后岑山開了一家中藥鋪“惠元堂”,因醫(yī)德醫(yī)術受人稱道,前來買藥就診的人不少,家境日漸殷實,遂在家鄉(xiāng)造了此院。小小的三合院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穿斗式架構(gòu),粉墻黛瓦,木雕精致![詳細] |
厚仁后宅廳位于永康市石柱鎮(zhèn),年代為明。后宅廳坐落在永康市石柱鎮(zhèn)厚仁村,為厚仁李氏第八世祖松川公(字用彰)所建,距今已有近500年。它是永康現(xiàn)存唯一的明代古民居,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完整,布局合理。整座建筑占地近千平方米,最多時曾同時居住著上百人。厚仁村古稱碧湍之滸,據(jù)稱始遷祖輝公1304年遷居于此,正是看中這里溪水環(huán)繞、一馬平川的地理環(huán)境,F(xiàn)在的厚仁村有1300多人,村民多姓李。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村曾經(jīng)有著豐富的古代建筑,包括1座古祠堂、4個古廳堂、5眼古井,古橋、古亭各2座……錯落有致,疏密有序,布局嚴謹。如今,始建于公元1506年的李氏家廟經(jīng)過修繕重建,已經(jīng)承擔起文化禮堂的功能,展示著村莊的歷史文……[詳細] |
葉店葉氏宗祠位于金華市婺城區(qū)白龍橋鎮(zhèn),年代為清。整座建筑格局保存較完整,規(guī)模宏敞,雕刻題材豐富,體現(xiàn)了婺派精美的技藝,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葉氏宗祠采用磨磚八字大門,兩側(cè)置青石,左右設立抱鼓石,氣派雄偉。整個建筑用材粗大,兩側(cè)都有磚雕、磨磚門墻,工藝精湛,極富地方特色。此刻,宗祠大門和左側(cè)的小門都緊閉著,右邊的小門靜靜地敞開。據(jù)悉,祠堂每天早上6點開門,下午4點鎖門,現(xiàn)在主要作為葉店村文化禮堂和白龍橋鎮(zhèn)老年活動中心。據(jù)《葉氏宗譜》記載,葉氏宗祠又名尊親堂、石林公祠,始建于明神宗丁酉年(1597年),成于神宗丁己年(1617年)。祠堂中堂頂高五丈余,氣宇軒昂,成為當時金華西鄉(xiāng)的一座名祠……[詳細] |
陶店古建筑群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年代為清。包括何氏宗祠、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何氏宗祠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66號,又稱小宗祠,坐西朝東,前面有小溪盤旋,似襟帶繞流。建筑分前后兩院,分三進五開間左右?guī)麖T,建筑面積641平米,耗工4年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何懋宰發(fā)起建造。道光十二年(1832),其子孫又對宗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擴建,F(xiàn)存青石門樓系道光時期建筑的原物,上面記載了落成的年代。清咸豐十一年(1861)被太平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修復。建筑采用木梁石柱,冬瓜月梁,徹上明造,梁架結(jié)體粗壯,木雕精美,門面的青石牌樓有很精美的石雕,曾辦過私塾,義烏鄉(xiāng)賢何菁曾就讀于……[詳細] |
在義烏南部,有一處令人向往的地方,那就是朱丹溪陵園。 這里茂竹修林,鳥語花香,風鈴陣陣,低水淺吟。一代歷史在這里沉積,當代文化在這里展現(xiàn)┅┅這一切,都緣于一位歷史文化名人,他以其豐厚的才學、批判的精神、寬廣的胸懷、仁慈的心腸,牽動了千萬現(xiàn)代人的情感,吸引了海內(nèi)外無數(shù)雙充滿希冀與虔誠的目光——他,就是我國“金元四大名醫(yī)”之一的朱丹溪。朱丹溪,赤岸鎮(zhèn)人。原名朱震亨,字彥修。他一生刻苦治學,博采眾長,潛心鉆研前人經(jīng)驗而又不拘泥,終成“滋陰說”一派大師,他的醫(yī)學著作有十幾種,其觀點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的后學者,開辟了中醫(yī)學的新紀元。朱丹溪誕生于1281年11月,因居住在赤岸鎮(zhèn)丹溪岸畔而被人們稱“丹溪先……[詳細] |
吳晗故居位于義烏市上溪鎮(zhèn)苦竹塘村,為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家宅,由吳晗父親吳瑸玨于1924年所建,系前廊式天井院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面積為463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面闊20.72米,通進深11.4米,建筑面積440平方米。整個建筑大體上呈“凹”字形,呈軸對稱分布,上下兩層,由正堂、邊房、兩廂及花園組成。正堂明間通敞,次、梢是用板壁隔斷,正門墻和圍墻,直對山梢間山面辟石庫門通室外。二樓檐廊設西洋寶瓶式欄桿圍筑,欄桿的望柱頭、癭項及小華版上都是雕刻有纏枝花紋。廂房按軸對稱左右各有一間,前后均辟門,分別通走廊和南面的花園。院落中間圍成一個天井,天井用長條石鋪地,中間為青石甬道,直通花園![詳細] |
新光古建筑群位于浦江縣虞宅鄉(xiāng)新光村,年代為清。很多人把新光村稱作江南的喬家大院,一來是因為始遷祖朱可賓是清朝的傳奇婺商,二來是村中靈巖莊園氣派恢弘。新光村始祖朱照北宋年間為婺州通判,退休后定居浦江縣城西街,第十三世祖朱勝于洪武二年(1369)遷居茜溪五沙畈上宅(現(xiàn)智豐村,俗稱朱宅舊屋)。第廿三世祖朱可賓(號靈巖)于1740年前后在應家畈(現(xiàn)新光村,朱宅新屋)開始建造新宅靈巖莊園。嘉慶年間,朱可賓的后輩朱舍鋼對靈巖莊園又進行了擴建。新光村古建筑群的主體便是朱可賓族人聚居的家族莊園。靈巖莊園的主體建筑群呈“井”字形布局,以家廳詒穀堂為中心,兩側(cè)布置的是朱可賓的宅第,再往外則分布著他四個兒子的生活起……[詳細] |
劉英烈士陵園,位于國家級名勝景區(qū)——方巖風景區(qū)馬頭山麓,始建于1953年,1982年重修,1988年被定名“劉英烈士陵園”,并由共和國元帥聶榮臻同志題寫園名。1992年,時值劉英烈士犧牲五十周年,陵園進行擴建,F(xiàn)陵園總面積33409平方米,集墓、館、碑、亭于一園。陵園是劉英、張貴卿烈士的犧牲地,建有劉英烈士墓、張貴卿烈士墓、永康十三烈士合墓以及劉英、張貴卿殉難處以示紀念。其中劉英烈士墓墓碑由粟裕大將題寫。陵園東北角是革命紀念館,占地1164.5平方米,建筑面積661.75平方米,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內(nèi)設三個展廳,依次以劉英生平事跡、張貴卿生平事跡、永康黨史為序布展,附設……[詳細] |
潘周家古建筑群位于浦江縣檀溪鎮(zhèn),年代為明、清。潘周家村,其實是兩個村,一個叫潘家,一個叫周家。由于兩個村莊已經(jīng)連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稱。據(jù)家譜資料記載,周家是宋朝時從杭州遷來,距今已有770多年。潘家是明朝時從古徽州遷來,已有410余年歷史。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潘周家村現(xiàn)已有500來戶人家。潘周家村位于浦江和桐廬臨交界的北部山區(qū)。令人稱奇的是,此地卻平生一塊山間平原,視線開闊。當?shù)剞r(nóng)民稱之為“大坪洋”,文人們則喜稱為“盤州”,因為四周皆山、環(huán)抱如盤。有一條不大的溪,叫壸源江,流經(jīng)該村。正是這片肥沃的土地,使得潘周家村留下大片宏偉的明清古建筑群。潘周家村的古建筑群全部是廳堂式建筑,一般以家……[詳細] |
厚吳村位于永康市南端,與縉云縣接壤。現(xiàn)存永康農(nóng)村第一大古建筑群,整個村現(xiàn)存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廳堂樓宇、民宅大院、廬墅精舍近百幢,總數(shù)1000多間。厚吳村擁有永康市最早創(chuàng)辦的小學和創(chuàng)辦已逾百年、歷史最悠久的村級婺劇團。村中的“吳儀庭公祠”,規(guī);趾。此建筑始建于清嘉慶年,樓屋雕刻精湛,眼下雖然殘破凋零,仍然掩飾不住昔日的輝煌與氣派。原有“吳氏宗祠”,裝修后,取名“吳公祠”!扒骞佟笔乔О倌陙碇袊傩崭畹俟痰某绨菖枷瘛0傩諏τ凇扒骞佟钡耐瞥,超出了想象。厚吳“清官文化”,可以說,貫穿其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皡鞘献陟簟保粌H建筑氣派恢宏、木雕精美,而且,廳堂中的“忠、孝、節(jié)、廉”四字,概括了舊……[詳細] |
祝宅祝氏宗祠位于梅江鎮(zhèn)祝宅村蘭浦公路北側(cè),東、西、北三面環(huán)路,北距梅溪約80米,有臥龍橋一座,南隔石子路是長陵小學操場。1940年由上祝宅村廣旺帶頭,眾家族捐助籌建,占地面積1988平方米。七開間三進,共21間12廂。硬山頂,歐式門樓,F(xiàn)為長陵小學。門額上 書-“祝氏宗祠”,東西各開門,額上 書-分別為“光前裕后”、“源遠流長”。1940年由上祝宅村廣旺帶頭,眾家族眾人捐助籌建,建國后設為區(qū)公所,1983年改為長陵小學,一直沿用至今。因教師宿舍及辦公的需要,分隔成許多辦公室及房間,文革期間諸多精美牛腿雕刻人物面部被削。前進:七間,通面闊28.45米,通進深7.75米。明間三柱七檁,六架梁帶前單……[詳細] |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區(qū)酒坊巷84號,即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臺灣愛國人士李友邦經(jīng)國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動員了幾十名在閩臺灣同胞于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義勇隊。他們以“保衛(wèi)祖國,收復臺灣”為宗旨,以浙江為主要活動地域,在東南各省開展抗日活動,最多時發(fā)展到380余人。臺灣義勇隊在成立前后,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的支持和幫助。臺灣義勇隊利用其中許多人懂日語的優(yōu)勢,配合宣傳抗戰(zhàn)和積極開展對敵政治斗爭;利用其中許多醫(yī)務人員的優(yōu)勢,開展戰(zhàn)地醫(yī)療救護,先后在金華、蘭溪、衢州、福建建陽建立了4所“臺灣醫(yī)院”;因地制宜,開展軍需用品加工制造,生產(chǎn)出多種器材、軍火原料及戰(zhàn)場急需的藥……[詳細] |
義烏東陽素以木雕聞名,宋時盛極一時,至明清更是登峰造極。東陽木雕構(gòu)圖飽滿、層次分明,無論浮雕還是深雕,無不精美絕倫。史家莊花廳為一廳三堂結(jié)構(gòu)耗時三年完工。幾乎就是東陽木雕之集大成者花廳主人葉樟朝,幼年喪父,年少時,到懷魯?shù)木司思易隹,其舅舅為懷魯一富,建有豪宅。舅舅常出言相諷,料定外甥不會有出息,不能建造華堂。葉樟朝長大后發(fā)憤圖強,在上海等地經(jīng)營火腿生意,后來成為史家莊的首富。1909年,葉樟朝開始實施兒時夢想,建造超群的豪華住宅,1912年建成。又傳,葉樟朝建成此滿堂雕刻的住宅,竟未花“一分”工錢。因為時值戰(zhàn)亂,營造業(yè)蕭條,許多工匠到外地無法謀生,擠在東陽本地無活可做,又碰上了連年旱災,鄉(xiāng)民……[詳細] |
坐落于浙江省蘭溪市柏社鄉(xiāng)洪塘里村“蔣氏宗祠”,祠堂共有前后三進,前排門樓9間,中廳5間,后進9間,兩廂共26間,計1758m2。始建于明朝隆慶初年(1567年),隆慶末年完工(1572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歲次八月豎寢室,十月建享堂及拆其廳料,十一月建兩廡,十二月豎門樓,歲暮而止。次年因物力已竭公議且停,又過了三年打石板為砌階沿、門限、石鼓之需,又過了三年而備門扇、窗欞、樓柵之料,又過了三年為神龕蓋疊、樓板之具,物竭財蹶。十有四載而獲成功,時歲次甲寅乃康熙13年(1675年)祠事完成。咸豐辛酉(1861年)粵匪擾浙江浦江蘭溪一帶,祖繼淪陷,蔣氏宗祠也付于一炬,同治丁卯(1867年)磋商……[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