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龍故居,位于平里鎮(zhèn)貴溪村文橋組34號,系祁紅鼻祖胡元龍故居,該建筑為兩層磚木徽派建筑,面積約220平方米。2017年8月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胡元龍(1836—1924),字仰儒,祁南鄉(xiāng)貴溪人。自幼才能出眾,文武雙全,其祖因功被朝廷封賞三代,但元龍18歲時,認為“書可讀,官不可做”,毅然辭去世襲把總官職,轉(zhuǎn)而從事實業(yè)。他開墾荒山種植茶樹、毛竹、松杉,創(chuàng)辦茶廠,大膽探索,于光緒元年(1875)請來江西寧州茶師舒基立,改制紅茶獲得成功。他還興辦瓷土廠,發(fā)現(xiàn)了專供御窯使用的太和坑優(yōu)質(zhì)瓷土。胡元龍為人公道,樂善好施,他一生濟困扶危,造福地方,威望很高。由于在祁紅創(chuàng)制和早期發(fā)展中的突出貢獻,胡……[詳細] |
西峰寺遺址位于閃里鎮(zhèn)西峰山。唐光化二年(899),僧人清素自五臺山來此求安禪地,縣人鄭傳為其建卓錫亭及廟院百余間。吳王楊行密賜號“上元西峰寶林禪院”。吳天祐八年(911),清素圓寂,其徒建清素塔,置師骨于塔下。宋熙寧時(1068~1077)改稱“壽圣寶林禪院”,隆興中(1163~1164)再改“廣福寶林禪院”,至嘉定時(1208~1224)改為“廣福寶林普佑禪院”。宋顧士龍詠西峰寺:“三十六溪清淺水,二十四重高上山。卓錫自無風雨厄,不然俗駕便須還”。祁門民諺云:“五百年前西峰寺,五百年后九華山”,言西峰寺歷史悠久。清嘉慶十七年(1812)及道光十四年(1824)兩次大修。后圮,遺有銅鼎、鐵笛、……[詳細] |
祁門茶業(yè)改良場位于祁門縣平里鎮(zhèn)平里村,是農(nóng)商部于1915年4月設立最早的中國茶葉技術改良機關,當時稱為“農(nóng)商部安徽模范種茶場”,歷經(jīng)國立、省立等朝代,名稱亦多次變更。祁門茶葉改良場建立后,主要開展了植茶、制茶、茶業(yè)調(diào)查和業(yè)務推廣等方面的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國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積極推動了全國的茶葉改良運動,促進了茶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2017年8月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祁門茶山公園原為祁門茶業(yè)改良場自建茶山,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曾有連片梯田式茶山千余畝,目前仍保留有梯田茶山200余畝,縣委會大院內(nèi)仍保留著與原茶業(yè)改良場有關的歷史建筑,包括原改良廠辦公樓、廠房、宿舍、原蘇聯(lián)專家住所等建筑。茶山公園伴隨了整個祁門茶業(yè)改良場的興衰史,是縣城內(nèi)唯一具有祁紅文化歷史價值的茶園,雖現(xiàn)存面積與以往相比較小,但對其進行保護仍具標本意義,是宣傳祁紅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名片。通過其風貌保護,避免茶山公園被城市建設破壞,同時保護與祁紅有關的歷史文化與工業(yè)建筑舊跡,對祁門茶文化的整體保護具有深遠意義。2017年8月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祁山摩崖石刻位于縣城祁山西北面山腰,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有兩方,一方名為“佛”字,無款識,另一方曰“靈峰”由明人楚蛟所題,兩方均為篆書,其中“佛”字為陽刻,字的結(jié)體剛勁有力,線條明快,直徑達1.5m左右,“佛”字左側(cè)陰刻“山中靈氣”4字,亦篆書,上方百米處刻有“最上一乘”4字,題款“夕沙”。石刻前原有平臺,據(jù)傳,為“青蘿寺”的高僧--參禪處。是我縣目前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極少的摩崖石刻之一。2008年3月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陳氏宗祠位于祁門縣閃里鎮(zhèn)坑口村,座北朝南偏西,磚木結(jié)構,三進五開間,前后天井,祠前遺存旗桿石4只,門前石臺、欄板等建筑風格獨特,屋內(nèi)斜撐木雕人物(八仙)、獅子雕刻精美,石立柱14根,建筑面闊14.8米,進深36.3米,占地面積537平方米。閃里陳氏宗祠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紹德堂位于祁門縣箬坑鄉(xiāng)合利村下汪自然村,為下汪村汪氏宗祠,座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三進三開間,門口有院,前后天井,寢堂為二層結(jié)構。建筑規(guī)模較大,通進深38.7米,面闊20米,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祠內(nèi)雕刻古樸,無精雕細作。2012年2月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王琠墓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歷口鎮(zhèn)歷溪村后的來龍山上,墓碑為康熙(1664年)王氏后裔所立,現(xiàn)仍保存完好,墳冢較為簡樸,用卵石壘砌而成,面積約30平方米。2008年3月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王琠,生于1479年,卒不詳。明嘉靖年間御醫(yī),他篤志學古,精研詩文,自幼研讀《素問》諸書,得醫(yī)學之奧妙,治病不泥古方。明嘉靖年間閑游京師,因治愈皇太子病,授太醫(yī)院官,直圣濟殿事,加授登仕郎。有《醫(yī)學碎金》、《意庵醫(yī)案》等書行世。王琠去世后,被村人安葬在村后的水口林中,以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愛戴。王琠墓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王璧墓坐落在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zhèn)銅鑼灣村.銅鑼灣古代又稱“灣坦”,由于該地四面環(huán)山,形成鑼形,后人因而易名為銅鑼畈。王璧墓就座落在銅鑼灣的南面,為其與章、程、周三位夫人合葬墓。墓坐北朝南,由墓道、拜臺、墓冢三部分組成,面積約130平方米,規(guī)模頗為壯觀。寬敞的文閃河呈S狀由北向南繞其而過,環(huán)境十分優(yōu)雅。目前,墓冢已被其后人集資修復。而國內(nèi)外歷史學家,尤其是民俗研究專家以及學術界專家也多次前來考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現(xiàn)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璧墓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閶江雙橋(平政、仁濟)位于祁門縣祁山鎮(zhèn),時代為明清。閶江雙橋為祁門縣平政橋和仁濟橋的合稱。位于祁門縣城東閶江之上,上橋名“平政”,長78米;下橋稱“仁濟”,長79.4米。兩橋各寬7米,均為五孔,全用紫砂石砌成,兩端各有石階上下。雙橋相距250米,窺拱遙含,上下相望,頗為壯觀。攀嶺俯視,雙橋象一個漂浮在閶江上的等號,與兩岸“河街”又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布局奇特,景致極佳!吨袊麆僭~典》稱:“雙橋橫陳江上,宛如雙虹盤地,光彩四射!彪p橋昔為“”之首,素有“閶江雙虹”的美稱。閶江雙橋(平政、仁濟)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東皋塔位于祁門縣鳧峰鎮(zhèn)恒峰村塔下組(赤橋自然村)旁。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里人方楷倡建。原為5層,萬歷時(1573~1620)增建至7層。塔呈六邊形,高42米,底層直徑7米,磚石結(jié)構。底層一面設門,入門即一佛龕,龕后有石階沿壁盤旋而上。二層以上四面有窗,每層塔檐懸有風鈴,塔頂為葫蘆狀鐵剎。登塔遠眺,附近山嶺、田野、河流、村舍盡收眼底。2008年3月公布為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現(xiàn)狀一般。東皋塔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桃源廊橋位于閃里鎮(zhèn)桃源村口兔耳溪上,廊式石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橋長20.4米,寬4米,高5.2米,單孔,橋上建橋廊,兩側(cè)廊墻開什錦窗各6個,東西兩端設門出入,廊東豎有《桃源里橋記》銘文碑。橋頭門額“古津”楷書,為清同治五年(1866)吳得英所題,橋孔篆書額“桃源橋”。橋西堍建有八角形魁星閣,“文革”時被毀,1999年村民集資重建。2008年3月公布為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現(xiàn)狀較好。桃源廊橋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汪子嚴木牌坊位于祁門縣箬坑鄉(xiāng)上汪村舜溪河邊進村巷道上,座東朝西,為明正統(tǒng)年間舉人汪子嚴立。牌坊跨街而立,高約6米,二柱三樓式,上額枋書有“進士”(注:舉人又稱鄉(xiāng)進士)二字,下額枋書“戊午科進士汪子嚴”字樣。木柱直徑18厘米,柱底有方形石礎,前后有四塊長3米、寬15厘米、厚10厘米石條斜撐固定,是縣內(nèi)僅存的木制牌樓。經(jīng)修繕保存現(xiàn)狀較好。汪子嚴木牌坊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鐘秀橋位于祁門縣柏溪鄉(xiāng)柏溪村柏溪河上,三孔、紅巖石砌筑,東西走向,橋長28.3米,寬5米,高度7米,單孔跨度7米。船形橋墩,橋面設石欄桿。橋名碑“鐘秀橋”。2017年8月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彥興堂位于祁門縣歷口鎮(zhèn)彭龍村,建于明代年間,系村中汪氏支祠,座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二進五開間,門樓為汪宗順牌坊,前設天井,無寢堂,祠內(nèi)木柱、梁架無精雕細作,建筑風貌簡樸,體量較小。建筑通面闊10.5米,通進深15.1米,占地面積159平方米。2012年2月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現(xiàn)狀一般![詳細] |
舍會山皖贛特委會會址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祁紅鄉(xiāng)永勝村舍會山組15號,座北朝南,二層木樓,一廳四廂房,會議在樓上召開,北側(cè)墻設有一逃生門,直通后山山路,可通往江西地界。1937年10月間,陳毅同志來到祁門舍會山,召開了皖贛特委會議,作了《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該會址1985年10月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8月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光慶堂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歷口鎮(zhèn)彭龍村中,系村中汪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間,座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三進五開間,祠門增設圍墻,門內(nèi)有青抱鼓石一對,雕刻精美,前后設有天井,祠內(nèi)木雕甚少,享堂桅口飾有斗拱式斜撐,左墻嵌有道光十七年罰戲碑一塊。建筑體量較大,氣勢恢弘。建筑通面闊15米,通進深35.8米,占地面積537平方米。2012年2月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光慶堂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敬敷堂位于箬坑鄉(xiāng)倫坑村內(nèi),為“汪氏支祠”。座北朝南,三進五開間,由儀門、享堂、寢堂三部分組成,祠堂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代重修,保存較為完整,建筑面闊14.3米,進深47.4米,占地面積678平方米。該建筑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祠前水池及欄桿仍保持原樣,儀門兩側(cè)的抱鼓石以及祠內(nèi)的石雕、木雕均精雕細作,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和審美觀。祠內(nèi)保存的石碑刻對徽學的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2012年2月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敬敷堂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永錫堂位于黃山市祁門縣閃里鎮(zhèn)文堂村上文堂組,系村中陳氏藻公一脈的宗祠,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陳舍公之手,取名于《詩經(jīng)》“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句。祠堂座西朝東稍偏,三進五開間,門前漢白玉抱鼓石一對,前后天井,寢堂明式風格顯著,建筑通面闊19.6米,通進深52.6米,占地面積1031平方米。久經(jīng)風雨侵蝕,近年族人捐資重修,有專人管理。2017年8月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建本堂位于黃山市祁門縣渚口鄉(xiāng)伊坑村伊村組,系村中倪氏宗祠,始祖倪康民公為唐末兵部尚書,由歙篁敦遷此建村,祁門倪氏皆朔此為源。祠堂座北朝南,三進五開間,徽派磚木結(jié)構。祠堂前14米處建有槽門1座,12根立柱落地,磚木一層,呈“八”字形,上有“經(jīng)鋤舊家”匾額。祠堂大門前有抱鼓石一對,上有四來頭,大門邊設二耳門,前后天井,寢堂設祖先牌位,祠內(nèi)木結(jié)構用材碩大,梁坨雕刻精美。建筑通面闊12.6米,通進深34.3米,含槽門一起總體占地面積612余平方米。2017年8月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