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湖閘”位于丹陽市練湖東南角,系鋼筋混凝土五孔泄水閘,民國24年(1935)11月,由江蘇省建設廳江南水利工程處設計,陳宏記營造廠承包建設,民國二十五年(1936)7月竣工投入使用,閘分五孔,每孔寬2.5米,閘墩高3.3米,全閘長17米。閘門為木制,鋼筋混凝土底板,啟閉方式為手動搖螺桿啟閉,閘東有多排坡形緩水墩!熬毢l”用于連接當時的練湖與京杭大運河。練湖于西晉末形成,主要儲蓄寧鎮(zhèn)山脈諸水,用以灌溉農(nóng)田,至唐宋時期,練湖對于京杭大運河的濟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泄練湖水一寸,以濟運河水一尺”曾被譽為“東南第一水利”,因大運河鎮(zhèn)丹段地勢高亢,枯水期難以航行時,練湖可開閘放水,抬高運河水位。至清末……[詳細] |
眭氏節(jié)孝坊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柳茹自然村中,牌坊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為表彰柳茹村貢蔭三之妻眭氏而建。節(jié)孝坊東西向,為四柱三門式,高6.6米,寬7.4米,由青石、花崗巖兩種石質(zhì)組成,三門呈品字。坊柱間、青石坊上雕有花紋圖案。節(jié)孝坊上層嵌豎“圣旨”牌,中層為“節(jié)孝坊”,下層字牌直行刻書“旌表處士貢蔭三妻眭氏之坊”。沿邊有對聯(lián),左鐫刻:“貞明執(zhí)操”右刻“瑤池冰雪”。下方有兩江總督、江蘇布政使、江蘇學政、鎮(zhèn)江知府、丹陽縣令等各級地方官員的多處題刻。該牌坊保存完整,形制較大、壘砌穩(wěn)固、造型古樸優(yōu)美,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是江南清代牌坊中的精品。1999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通泰橋又名永泰橋,俗稱麻巷門橋。該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民國八年(1919年)重修,為花崗巖質(zhì)地單孔石拱橋。坐落在市區(qū)新民東路,南北面的護城河上。橋東西向,橋高8米,橋?qū)挒?.7米,橋基座下半部由青石砌成,上半部為花崗巖石,橋面由花崗巖石臺階形鋪成。橋面中心有左右兩條條石獨輪車道,橋欄用花崗巖石砌成,約50厘米高。橋拱用青石券砌而成,有對聯(lián)一副,拱頂部條石上刻有“通泰橋”三字。北面刻有“大明萬歷已未造,民國八年重建”。通泰橋?qū)ρ芯康り柮髑宄鞘胁季、明清石拱橋修造工藝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
解放日報社舊址位于丹陽市云陽鎮(zhèn)荊城村,原為王姓祠堂,二進二院,磚混結構,坐北朝南。《解放日報》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創(chuàng)刊,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中共中央機關報,1947年3月27日停刊。1949年4月,經(jīng)黨中央批準,《解放日報》改為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上海市委機關報,4月下旬,為解放上海,隨同解放上?偳拔爸泄踩A東局進駐丹陽,解放日報社進駐王家祠堂,在丹陽成立了領導班子,創(chuàng)刊的籌備工作由舒同、惲逸群同志具體負責。發(fā)刊詞《慶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陽起草審定的,1949年5月26日移至上海![詳細] |
貢氏宗祠于柳茹村中,現(xiàn)存祠堂建于清代,原為三進,1972年因擴建小學前后進被拆,只留中進。2005年恢復前后進。三進房屋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進深九檁,面闊24.3米,進深10米。祠堂為紀念村中貢姓祖宗貢祖文而建。貢祖文(1103—1182)南宋人,曾任武德大夫都總將軍,秣陵關總鎮(zhèn),與抗金名將岳飛為摯友,岳飛被殺后,貢祖文冒生命危險,將岳飛三子岳霖藏于家中,以年老為由,辭官回柳茹老家隱居。貢氏宗祠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祠堂建筑分布格局,建筑工藝以及岳飛后裔在丹陽分布居住的歷史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藏經(jīng)樓位于丹陽市丹鳳南路市委黨校內(nèi)。該建筑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僧正善募建,原名海會庵,萬歷四十二年敕賜今額,并頒大藏經(jīng)卷,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殿焚毀,僧寶相募建,太平天國時又毀,住持僧上升,寬鴻募建,現(xiàn)海會寺僅存藏經(jīng)樓一座。一進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上下2層。面闊30米,進深8.2米。前廊有卷棚軒結構,柱梁粗大,門口有兩株約400年銀杏樹,現(xiàn)為黨校圖書室及辦公用,建筑分布面積為246平方米。藏經(jīng)樓保存完整,外形優(yōu)美,對研究丹陽明清大型宗教建筑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該建筑位于陸家村中,為當?shù)仃懶障茸,建于清代中期,原建?guī)模為三進正房,正房北、東、西約有三排長附房包圍,三排附房平均十二間一排,南西為-墻及大門,故俗稱“九十九間半”,F(xiàn)存三進正房及東、北兩面附房。磚木結構,規(guī)模很大,現(xiàn)存占地面積約1650平方米。第一進只剩殘部,第二進為明廳,抬梁式梁柱結構,用料粗大,有卷棚廊軒,第三進上下兩層跑馬樓。該民居是丹陽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清代中晚期大型民居建筑,對于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民居建筑風格技巧,以及丹陽長江圩區(qū)清代的開墾歷史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
老西門橋又名寶成橋,俗名西門大橋,該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當時由知縣韓萬象建造,原為拖板橋,清康熙二十一年寶成橋圮,知縣吳之彥重修,清代雍正、光緒年間及民國時重修多次。該橋橫跨在西門護城河上,橋東西向。橋長約36.6米,寬約6.3米,高約12米。橋基由青石塊砌成,橋欄及橋板民國期間用混凝土澆鑄重修過。欄高約1.5米,橋面為近代用混凝土鋪面,現(xiàn)仍為市民交通要道。老西門橋不但是丹陽老西門大街明代人民生活、居住的直接見證,更對丹陽明、清橋梁建造的形制、工藝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
束錫琦民宅位于丹陽市埤城鎮(zhèn)門樓村下門樓自然村。該建筑建于清代咸豐2年。座向西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12.5米,分布面積為505平方米。房屋為4進。第一進三平小間,進深6檁,方形水磨磚鋪地,第二進三開間,進深七檁,東西山墻,保存較好。方形水磨磚鋪地,天井地面為長方形青石塊鋪地。第三進進深七檁,上下2層,中間明間大門為方格子門窗。第四進進深七檁,上下2層,天井左右各一小門。該民宅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中晚期的民居建筑風格、布局、技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望褚橋位于丹陽市皇塘鎮(zhèn)下琴行政村繞云岸自然村西。橫跨在南北流向的越瀆河上。橋為石板板,花崗巖石質(zhì)地,橋東西向,橋兩邊基座上由青石塊疊砌成。橋柱為二組三塊長條花崗巖石豎立成。橋面由三組三塊長條形大理石平鋪成。橋兩邊有“望褚橋”三字。橋兩邊基座傾倒塌陷。橋長12.4米,寬1.8米。據(jù)光緒年丹陽縣志介紹,“望褚橋”橋名為里人懷念唐代中書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起。該橋?qū)ρ芯康り柕貐^(qū)古代石梁橋修造、形制、工藝等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陳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埤城鎮(zhèn)祈欽村六都自然村。該建筑始建于明代,據(jù)村民所敘述,陳家祠堂為紀念宋代“太學生陳東”而建。祠堂共有兩棟建筑,座向朝南,硬山頂,第一進五開間,面闊24.6米,進深七檁8.5米,北墻體嵌石碑一塊,石質(zhì)對聯(lián)一付,院內(nèi)有古井1口,第二進清代重修過,五開間面闊24.6,進深九檁8.5米。陳家祠堂所在六都村,是北宋太學生陳東的后裔聚居村落。陳家祠堂是丹陽市為數(shù)不多的明祠堂古建,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
束氏宗祠位于三城巷村東,由束姓先祖始建于明嘉靖19年(1540),原建筑5進七開間,毀于清康熙七年(1668)。今祠于康熙七年重修,四進三院,七開間。解放后由三城巷小學使用,硬山式磚木結構,第三、四進之間各有東西廂房各5間,第四進建筑面闊36米,進深10米左右。束氏宗祠是目前丹陽存在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祠堂建筑,對于研究丹陽地區(qū)明、清宗族習俗,明清大型建筑的風格、布局、建筑工藝都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關帝廟位于丹陽市新橋鎮(zhèn)鎮(zhèn)中心地帶。該建筑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座北朝南,原有兩進,現(xiàn)僅存一進三間。原整體占地面積約為33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戲臺等建筑,十分壯觀,廟前有照、扶引正門樓上刻有“關帝行宮”四個大字?谷諔(zhàn)爭時期及文革期間被毀,F(xiàn)僅存大殿三間,磚木結構,硬山式。面闊13.6米,進深11.5米。關帝廟是丹陽極少數(shù)的清中期廟宇建筑,對研究丹陽清代廟宇建筑的結構、形制、技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沈家橋原名永安橋,位于丹陽市云陽鎮(zhèn)夥巷北端,該橋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修,橋南北向,橫跨在東西向的內(nèi)城河上。為單孔石拱橋,花崗巖石質(zhì),橋長16.4米,寬4米。中心線上壓印,為方便獨輪車通行而開鑿。橋拱南側(cè)內(nèi)壁刻有“大明弘治十二年次三月”等字,2006年橋欄桿用青石塊重建過。現(xiàn)仍使用。該橋?qū)ρ芯康り柮髑宄鞘胁季忠约把芯克、元、明、清石拱橋的建造形制、建筑工藝有很高的價值![詳細] |
白龍池位于埤城鎮(zhèn)西風村白龍寺自然村北50米處,據(jù)丹陽縣志記載,該泉始建于梁大同年間,傳說每逢大旱有白龍來此,老百姓向白龍祈禱求雨,結果非常靈驗,所以建白龍池。傳至宋嘉奉年建,因白龍池而建白龍寺,白龍池應此得名。池本體為八角形,池壁石砌,下用青磚扁砌,池水深約1米,面積約4平方米。白龍寺1937年毀于抗日戰(zhàn)爭,泉護欄為2007新修。對于研究丹陽地區(qū)的齊梁文化、寺廟建筑歷史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華東財經(jīng)委員會舊址,位于丹陽市云陽鎮(zhèn)城河路,該建筑為二進一院,有古井一口,原為清末陸氏民宅。坐西朝東,硬山式磚木結構,為三開間進深七檁,上下2層,分布面積約272平方米。中共中央華東局財經(jīng)委員會于1949年3月在徐州成立。1949年5月初進駐該舊址。在解放上海戰(zhàn)役總前委、中共華東局的直接領導下,為解放上海,接管上海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解放上海戰(zhàn)役勝利后,財委會隨總前委華東局機關離開丹陽![詳細] |
華甸橋位于丹陽市開發(fā)區(qū)華甸社區(qū)華甸村。該橋始建于景定年間(1260—1264)年,里人華福成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里人徐義等重建。1991年由石板橋面改為混凝土水泥路面,該橋橫跨老九曲河上,南北向,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6米,寬約4.2米,橋欄為水泥混凝土澆灌成。橋拱形由花崗巖石圈砌,橋基座由青石錯縫砌成,現(xiàn)仍使用。該橋?qū)ρ芯康り柟糯鷺蛄航ㄔ煨沃、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價值![詳細] |
嘉山寺又名龍慶寺。始建于北宋時期,明宣德年間重修,至明后兩年加建。原寺廟規(guī)模宏大,現(xiàn)僅存2進,朝向東南,第一進為天王殿,五開間,面闊22米,進深九檁13米,抬梁硬山式磚木結構,第二進大雄寶殿五開間,進深九檁15米,柱梁粗大,另寺廟東側(cè)石記碑一塊,碑記載明萬歷26年間,重建嘉山寺。嘉山寺是丹陽唯一的保存較完整的明佛教寺廟,對研究明代丹陽地區(qū)宗教建筑風格、布局、技藝有很高的價值。……[詳細] |
林家宗祠位于延陵鎮(zhèn)松卜行政村中松卜自然村中,該建筑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過,坐北朝南,分布面積為530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二進五開間,東西山墻為五峰馬頭墻。屋內(nèi)梁柱粗大,梁上雕有人物故事圖,進深七檁,抬梁式梁架結構,水磨地磚。第一進西廂房二間,第二進后門上刻有“木東水源”四字,現(xiàn)保存較好。林家宗祠對研究丹陽地區(qū)古代祠堂建筑風格、形制、工藝以及林姓族源分布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中共丹陽第一個支部舊址位于西門小學內(nèi),民國時期該地為縣第二高等小學。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中共派惲代英、候紹襲、劉重民等來丹宣傳革命思想,民國14年(1925年)4月經(jīng)惲代英介紹戴盆天、黃競西、夏霖、錢正表、吳起文五人就在該舊址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建立第一個支部由戴盆天任書記,遺址為平房1間,磚混結構,面闊10.8米,進深3.95米。對研究丹陽地區(qū)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史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