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長樂區(qū)旅游

長樂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五峰山龍泉寺大殿遺址
  五峰山龍泉寺大殿遺址(唐,古遺址)位于長樂區(qū)五峰山南麓。龍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唐百丈禪師落發(fā)于此,建法堂,立石柱,唐懿宗賜名“龍泉”。寺坐西北向東南。五代后晉天福、明萬歷、清乾隆年間均有重修,現(xiàn)木構(gòu)均已毀,存16根梭形大石柱、覆蓮花柱礎,均系唐代原構(gòu),并保留有宋石質(zhì)瓜棱柱殘件、旃檀金剛環(huán)等石構(gòu)。前殿庭院立有《龍泉寺重興記碑》。殿后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一處,俗稱“流米佛”。寺周保存有歷代名人題刻![詳細]
南陽陳氏祠堂
  南陽陳氏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州長樂市江田鎮(zhèn)友愛村。始建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萬歷九年(1581年)重修,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前后3進,懸山頂,穿斗式木構(gòu)架。一進為門廳,中間設戲臺;二進為主廳;三進為祭祖廳。祠堂牌匾、楹聯(lián)眾多,其中有御賜“家傳孝友,世篤忠貞”匾,以及其它眾多歷史名人如明大學士葉向高、刑部侍郎鄭世威、近代徐世昌、薩鎮(zhèn)冰等題寫的匾額、楹聯(lián)。……[詳細]
23、高應松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應松故居
  高應松故居原系南宋愛國忠烈高應松故居,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建筑,1999年重修。宅第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總占地面積達899平方米。土木結(jié)構(gòu),共三進,前有影壁、門樓,大門門額書“樞密第”。第一進僅存建筑基礎,第二、三進完好,均為面闊七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gòu)架,懸山式屋頂。第三進后有花壇一座,傳有高應松親身種植古榕一株。……[詳細]
24、高應松祠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應松祠堂
  高應松祠堂位于長樂市古槐鎮(zhèn)洋布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知縣王遵道建,全稱“錦嶼高氏忠烈祠”。清代及民國時期均有修葺。前后兩進,保留明代祠堂建筑規(guī)制,尚存牌匾10余塊。1986年,長樂縣(今長樂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和平街陳氏民居
  和平街陳氏民居(清,古建筑)位于長樂區(qū)和平街。該建筑為明兵部右侍郎陳省府第“司馬第”建筑群之一。清代由長樂著名海商陳利事購置后重建。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780平方米,前后共四進,均為穿斗屋架,西側(cè)設有書齋。該民居規(guī)模宏大、用材精良、雕刻裝飾精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詳細]
文石登文道碼頭
  文石登文道碼頭位于長樂區(qū)潭頭鎮(zhèn)文石村,登文道碼頭始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明萬歷、清乾隆、光緒幾度重修。登文道是明清時期長樂重要的碼頭渡口,是長樂學子進京考試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長樂商客出遠洋的始發(fā)地。登文道坐北向南,伸入江中,長百余米,每塊條石長4米,寬1米,現(xiàn)存條石16塊。登文道碼頭是研究長樂古代交通史、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載體。 2020年1月2日,文石登文道碼頭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附屬文物文石天妃廟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清代重修,現(xiàn)僅存兩堵殘垣,廟墻嵌郭汝霖、肖崇世所撰《重修文石廟碑記》,共二通。據(jù)《長樂文石志》記載,鄭和下西洋,四次經(jīng)此設祭開船。2001年修復。。……[詳細]
東關(guān)司馬第
  東關(guān)司馬第位于長樂區(qū)吳航街道東關(guān)社區(qū)司馬巷北側(cè),司馬第為陳省居所,俗稱官廳里。明萬歷年間(1573-1620)建。陳省,長樂縣古槐人,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歷任浙江金華府推官、山西道御史、后巡按山海關(guān)、湖廣、大理寺少卿、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后部右侍郎等職。司馬第為土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2574平方米,并排三座,每座二進,各座隔封火墻。中軸線由前至后依次為:正門、前天井、前座、中天井、主座、后天井、后座。門樓額“司馬第”,柱聯(lián)“禮樂常遵東魯,衣冠實出南陽”。府第內(nèi)尚存“三朝秉憲”匾和石槽等文物。2020年1月2日,東關(guān)司馬第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向東延伸至牌坊以東14.5米,向西延伸7.8米,向南延伸至規(guī)劃道路,向北延伸至規(guī)劃道路。。……[詳細]
28、長樂太平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樂太平橋
  長樂太平橋位于長樂市區(qū)東關(guān)的汾陽溪上,始建于唐代,明代、清代兩次塌毀,毀后均得以重建。橋身長8米,闊5米,橋畔有記錄造橋的明碑1塊、清碑2塊,F(xiàn)為長樂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29、陳謹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謹墓
  陳謹墓背倚營前洞頭山麓,俗稱狀元墓。羅(羅源)長(長樂)高速公路與狀元墓擦肩而過。陳謹墓占地數(shù)畝,規(guī)模宏偉。在花崗石桌后壁上鑲著一塊潔白如玉的大理石,鐫刻著由徐階撰寫的墓志銘,贊其“器識純粹,致力學部,為閩之光”?上甏眠h,字跡剝落,有多處文字無法辨認。墓埕前碩大的花崗石橫欄,刻有“淵渟岳峙”四個大字。墓道由三塊石板鋪成,旁邊有長樂籍當代書法家鄭述信手書的一塊神道碑,上鐫:“明翰林院修撰、惠州府推官、南京太仆寺丞、國子監(jiān)司業(yè)、右春坊中允陳公環(huán)江神道!标愔斈顾闹懿菽臼[蘢,藤蘿遍地,有山徑通往烏龍江畔。2001年,陳謹墓被列為長樂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琴江孝友坊
  琴江孝友坊位于長樂市琴江村北門大街中段,為清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為褒獎賴通照孝親愛友而建的石牌坊。2013年6月公布為長樂市不可移動文物。坊分三層,坊頂?shù)褚皇J。上層刻有雙龍合抱“圣旨”一面,兩側(cè)立有龍柱各一;中層三面石板,中書“孝友”二大字,左書“福州駐防漢軍正黃旗通奉大夫賴通照立”,右書“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蒙禮部題請旌獎”等字樣,背面亦然。中、下層間均系雙面鏤空雕刻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人物,刀法細膩。四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聯(lián)。建于清同治元年(1861)。文革-”中受到部分損壞。2001年8月,琴江鄉(xiāng)親捐資按原貌修復此坊。2013年6月公布為長樂市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臺
  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臺位于福州市長樂區(qū)猴嶼鄉(xiāng)象嶼村,年代為清。地處閩江南岸,與北岸亭頭北雁山炮臺對峙。清順治十五年(1658)筑,光緒十年(1884)甲申中法海戰(zhàn)中被法軍所毀,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筑?谷諔(zhàn)爭時期,又遭日軍飛機轟炸,F(xiàn)存炮臺有二處,一處是基山寨西側(cè)的東口炮臺,又稱里岸炮臺,為平射炮臺,三合城門式護墻,內(nèi)存兩個炮位,由厚墻隔開,平面呈前小后大的八字形,上覆三合土頂蓋;炮位后側(cè)(西南側(cè))是長形山體峭壁,上鑿有一小彈藥庫。另一處是南雁山麓的道頭炮臺,為前沿炮臺,炮臺由山體直接開挖而成,現(xiàn)存四個炮洞,洞口朝向江面一字排開。2020年1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登文道碼頭
  登文道碼頭位于長樂市潭頭鎮(zhèn)文石村北側(cè)海邊,為鄭和到長樂修建天妃廟時登陸的地方。碼頭由條石鋪成,長約99.73米,最寬處有3.44米。登文道碼頭也是古代長樂客商出遠洋的始發(fā)地,也是本地讀書人進京趕考的出發(fā)港。讀書人若中舉返鄉(xiāng),便捐一塊石頭,并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這就是“登文道碼頭”名字的由來。……[詳細]
謝肇淛墓
  謝肇淛墓位于福州城南35公里處長樂市營前鎮(zhèn)下洋村大象山麓,占地195平方米。明崇禎十年(1637)修建。墓坐東向西,背倚大象山,面向閩江,兩側(cè)小丘,前有溪水縈繞,周圍果樹成林。墓埕地面為三合土和石板鋪筑,封土夯筑。墓埕寬8.4米,墓埕至墓室深13.7米。封土前有祭臺,臺上建碑亭,內(nèi)立一墓碑,高1.96米,寬0.90米,碑文:“大方伯謝公佳城,崇禎丁丑歲,季秋吉旦立”。墓圈及墓臺、墓擺均以花崗石構(gòu)砌而成,現(xiàn)除墓圈石構(gòu)件部分損壞外,其余均保存完好。199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福建長樂人,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神宗……[詳細]
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敵遺址
  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敵遺址位于長樂市松下鎮(zhèn)松下村大王山麓。1941年4月19日,日軍48師團所屬400余眾官兵由長樂牛頭灣寨下灘登陸,向福清方向竄犯。松址鄉(xiāng)副鄉(xiāng)長陳俊盛組織丁壯聯(lián)合松下水警分隊警兵在日軍必經(jīng)¬之道——鹿山北嶺頭與日軍浴血激戰(zhàn),陳俊盛等三十一人壯烈犧牲。1943年3月各界在松下大王山麓建“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日陣亡軍民公墓”。墓面海,坐北向南偏西30度,依山而建。墓表為三合土夯筑,墓埕寬8.47米,深18.4米。整個公墓由墓葬和紀念碑兩部分組成。墓埕前為圍屏,封土前嵌有青石墓碑,高1.95米,寬0.98米,上刻“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敵陣亡軍民公墓碑記”,由墓后沿臺階而上,至頂峰建有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敵陣亡軍民紀念碑,石構(gòu),碑身為方塔式,高3.7米,邊寬1.38米,碑座四周各鐫有詩文。墓屏墻……[詳細]
35、羅零基點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零基點
  羅零基點(清,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長樂區(qū)營前閩江南岸,包括清代羅零基點石刻、當代羅零標石。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為確保航運安全,清政府在閩江口下游設立驗潮站,1866年起,由德國工程師對閩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進行系統(tǒng)觀測,確定了閩--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觀測標記,即羅星塔零點,簡稱羅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省的陸上高度(海拔)和水下深度皆以其作為起點計算,同時該點也被東南沿海各省采用。1951年,國家建立全國統(tǒng)一高程系統(tǒng),1952年底確定了羅零標高為黃海高程-2.179米,并在羅基點上方約20米處埋設標石,稱為“國家水準點羅零1”。……[詳細]
《天妃靈應之記》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又稱《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寶殿之后,鐫嵌《天妃靈應之記》碑于南山宮殿中。碑以黑色頁巖為料,高1.62米,寬0.78米,厚0.16米。碑額書有小篆“天妃靈應之記”六字,其中二字殘損。字框的上端及兩側(cè)陰鐫線刻如意云氣紋。頂端正中涌出一輪圓月。石碑正文四周鐫刻著纏枝蕃蓮花紋。正文楷書直下計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損外,尚可完整辨識。碑文記述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05年~1431年)間,三保太監(jiān)鄭和奉使統(tǒng)率遠洋船隊百余艘,以先進的航海技術(shù)七次下西洋的經(jīng)歷。這是研究鄭和……[詳細]
營前新街
  營前新街位于長樂市營前街道,為1928-1933年間,由福建辛亥革命先驅(qū)、時任福建省農(nóng)工廳廳長的黃展云所創(chuàng)建的模范農(nóng)村——“營前模范村”的一部分,現(xiàn)余38間。1929年,黃展云發(fā)動農(nóng)民改造閩江河灘,打入木樁填土為地,不占用一分農(nóng)田,建成了一條大道,道路旁蓋起一色兩層高的樓式店鋪,形成全新的商業(yè)街,即“營前新街”。新街建筑均為騎樓樣式,灰磚樓房,每十幢間辟有小巷,利于交通與防火。騎樓的屋頂,都有相通的平臺,每兩戶合建一座進出屋頂平臺的半亭式分厝,樓前則有避雨人行道。除店鋪外,還建有郵局、海關(guān)及其他服務設施。黃展云建設“新街”的初衷是用一間間騎樓從地主、鄉(xiāng)紳的手中換取土地,再無償分配給赤貧的農(nóng)民,以實現(xiàn)孫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理想。隨著商業(yè)街的落成,大批商店的開業(yè),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商業(yè)網(wǎng),……[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