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文物古跡介紹

西流灣8號民國建筑(周佛海公館)
  南京周佛海公館車水馬龍的南京中山北路中段東側(cè),斜伸著一條幽深的小巷,巷內(nèi)不遠處的民房后面,兩幢松柏掩映的西式洋樓夾雜在附近鱗次櫛比的高樓當中,顯得很是古樸,這便是過去的西流灣8號(今西流灣8號、9號的后面,正門開在中山北路150號國營東方漂染總廠內(nèi))周佛海公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各派軍閥、政治集團打著“共紓國難”的旗號,展開了一場新的分權(quán)戰(zhàn)。擠過蔣介石智囊團,號稱“文膽”的周佛海因擁蔣有功,在蔣汪重組的南京合作政府中,地位陡升,不僅擔任了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還戴上了一頂-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的桂冠。這時,-達官貴人紛紛在京都南京刮起了一陣置地建公館之風,周佛海不甘落后,偕夫人楊淑慧東尋西找,最后覓中了西流灣。周公館于1932年4月初開始動工營造,11月底公館竣工,12月……[詳細]
鄒區(qū)興隆橋
  興隆橋位于常州市鐘樓區(qū)鄒區(qū)鎮(zhèn)老鎮(zhèn)西街,興隆西街西首,東西向橫跨在鶴溪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興隆橋是目前鄒區(qū)鎮(zhèn)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石拱橋,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石橋旁設(shè)置了鋼架人行便橋,用于平時的交通之用,而石橋成為當?shù)氐娜宋木坝^。興隆橋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地方志記載:“興隆橋原名平石橋。明代已建有平石橋,使東西兩街相接,清初改建為石拱橋。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咸豐十一年(1861),河東橋背上建橋樓后,橋的金剛碑座被壓斷。經(jīng)三鄉(xiāng)合謀估算,此橋重修,需要資金貳仟多銀元。有識人士王琴軒首解義囊,捐資較多,民眾踴躍出資成數(shù)。光緒三十一年(1905)仲冬興工,次歲丙午九月落成;民皆喜悅,同賀共慶!爆F(xiàn)存橋梁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橋長22米,寬4.55米,……[詳細]
263、葛成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成墓
  葛成墓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太監(jiān)孫隆受派到蘇州增稅,私設(shè)稅官,擅立關(guān)卡,橫征暴斂,民怨沸天;又逢水災(zāi),桑蠶無收,絲價騰貴,機戶杜門罷織,萬余機匠失業(yè),哄聚填街塞巷,一場以手工業(yè)工人為主體的抗稅斗爭-觸即發(fā)。葛成(1568-1630),蘇州絲織工人。萬歷二十九年六月初三,他在玄妙觀手執(zhí)蕉葉扇,一呼而千人響應(yīng),千人奮挺出,萬人夾道看,若狂三晝夜,焚毀稅官居室,殺死稅官黃建節(jié)等,嚇得稅監(jiān)孫隆逃竄杭州。又將為虎作倀的地痞湯莘等打死,一時人心大快。所到之處,紀律嚴明,不取群眾一線一物,不及無辜一人。當取得-勝利,正待復(fù)工之際,官府派兵鎮(zhèn)壓,四處搜捕為首者,葛成挺身而出承擔責任,被關(guān)押13年。出獄后,吳人敬若神圣,尊稱為葛賢、葛將軍。葛成因敬仰五人之高義,自愿為其守墓,至崇禎三年(1630年)病……[詳細]
揚州石塔寺
  揚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jù)《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焙笸醪ルx寺他去,發(fā)憤攻讀,于貞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見當年壁上題詩已籠之碧紗,對世態(tài)炎涼感慨至深,又續(xù)題二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笔乱惨虼顺雒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cè)。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蘭院”,開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于木蘭院,建石塔藏之,……[詳細]
浦口明城墻
  浦口明城墻遺址[浦口區(qū)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江浦埤乘》和明顧起元《重修浦口城記》記載,浦口在隋始建城,名晉王城,南宋改名“宣化城”。明初筑城浦子口,即浦口城,平面略呈圓形,周16公里余,東有滄波門,西有萬峰門,南為清江門,北為旸谷門,另設(shè)南便門名望京。明初江浦縣所治。明、清二代多次修葺。泰山、頂山街道境內(nèi)還斷續(xù)留城墻、城河、護城河橋等城垣遺址有:西敵臺段、附鳳門段、長安巷至浦子山段、滄波門至泰工路段、黃姚五組段、南京社會福利院至旸北門段、城墻根至浦廠綜合廠段等七段城墻遺址,金湯街至西敵臺段、滄波門外段城壕遺址,以及滄波門外橋——朱石橋遺址。 2010年文物普查結(jié)束之后,當時的城墻狀況如下:西敵臺段只有城墻西南城角,現(xiàn)存城墻為多邊形,邊長為10、9.7、7.8、……[詳細]
新沂河大橋
  新沂河橫穿沭陽縣中部,由顏集入境,流經(jīng)灌云、灌南兩縣,東注人海。為改變沂沭洪水漫流局面,于1949年l0月開始導沂整沭工程,至1950年4月竣工。之后沿河各地又開始了規(guī)模宏大的興建閘群、筑路建橋工程。新沂河大橋是在新沂河上建橋最早,當時在我國最長的一座雙曲拱公路橋。新沂河大橋建成之前,只有沂河床上的泥結(jié)砂礓簡易路面接連淮陰與新沂交通,但歷年汛期沂河漲水期間,國道淮沭新公路南北交通受到季節(jié)性斷阻,車輛繞道行駛,整個新沂河段只能依靠船渡連通兩岸。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公路為國民經(jīng)濟和鞏固國防服務(wù)的重要作用,確保國道淮沭新公路暢通無阻,國家交通部于1967年批準投資興建新沂河大橋。新沂河大橋位于沭陽城區(qū)西北,緊靠沭陽縣城,因凌駕于新沂河上,故定名為新沂河大橋。該橋于1967年5月始建,1969年6月竣工,……[詳細]
李宗仁公館
  李宗仁公館南京李宗仁公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473平方米。位于鼓樓區(qū)傅厚崗30號(原68號)。該宅院原系國民政府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首都-廳廳長姚琮(1891-1977年)于1934年7月建造。該處現(xiàn)為江蘇省省級機關(guān)第一幼兒園。院內(nèi),松樟楝桐,扶疏掩映,水池假山,賞心悅目。計有門房一幢,樓房一幢,平房二幢。公館主樓為西式帶0的三層樓房,磚混結(jié)構(gòu),并建有地下室。木地板,鋼門窗。一樓內(nèi)廊,氣勢不凡;二樓陽臺,軒敞明亮。青平瓦屋面,青磚清水外墻。兩幢平房建于樓后,有走廊與之相連。整個住宅四幢22間,總建筑面積227.1平方米。1937年8月9日,中央和紅軍代表應(yīng)邀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兩人就住在姚琮公館?箲(zhàn)期間,公館被日寇占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姚琮回到南京,接收該公館。次年,姚琮將該公館租……[詳細]
南京天妃宮觀音寺
  南京天妃宮主要有三處:一在江東門外上新河北岸,一在安德門外大勝關(guān),這里指的是在下關(guān)儀鳳門外獅子山下的“弘仁普濟天妃之宮”,簡稱龍江天妃廟、下關(guān)天妃宮或天妃宮。據(jù)《儉陵玄觀志》記載,天妃宮依山腰而建,前至山麓,有龍江白宮前流過。宮內(nèi)有正殿后殿、雨廓廊廡、三清殿、玉皇閣等建筑,宮后還植種了婆羅樹。其中,在西側(cè)廊廡中,還繪有鄭和航海途中所見到的海中靈異。宮中的玉皇閣、寶蓋珠幢,高可見江,與遠近帆檣相映。明朝初年,因朝廷加強了與海外的聯(lián)系,遣使各國日漸頻繁。為保海上航行平安,祈求海神天妃的活動較前更為興盛。關(guān)于鄭和在出使西洋的途中,屢求天妃救助,所謂化險為夷的事也有所記載。如《皇明大政記》和《明會典》中就有“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戊午,建龍江天妃廟成。命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太監(jiān)鄭和使古里、滿刺加……[詳細]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xiāng)三城鄉(xiāng)劉家莊附近,其南60米處為梁武帝蕭衍修陵。蕭綱系粱武帝之子,太清三年(549)五月梁武帝卒,蕭綱即位,于大寶二年為侯景所害。次年,元帝蕭繹尊為簡文帝,廟號太宗,葬于莊陵。陵向東,已平。陵前有蕭港,可通陵口鎮(zhèn)運河。陵前神道存石獸天祿一,北向,僅存前軀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張,足之下連接石板殘部,厚0.26米,有雙翼,伸頸昂首,翼膊上方有兩片羽翅向前翹起。有別于其他齊粱石獸?诮沁呌腥酌剐亻L須及翼部紋飾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前石獸相似,頗富裝飾意味。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南朝(551年)丹陽縣荊林劉家莊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詳細]
寶應(yīng)學宮
  寶應(yīng)學宮位于寶應(yīng)縣安宜鎮(zhèn)小新橋25號。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明、清均重建。大成殿于1992年重修。主要建筑有迎秀門、狀元橋、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jīng)閣、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寶應(yīng)縣城的孔廟、大成殿,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代,曾兩度毀于戰(zhàn)亂,后經(jīng)重建、增建,直至清代中葉巳成為一組完整的、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范圍東抵朱家巷,西至縣南街,南臨迎秀門,北止學墩巷,占地共約五十多畝。其周圍城河環(huán)繞,石橋臨空,南頻秀水,北倚“高峰”。當時的迎秀門、狀元橋、泮池(即孔子的硯臺池,后又稱做養(yǎng)魚池)、欞星門、鼎甲坊、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jīng)閣、天魁亭等建筑,依次排列中在軸線上。東為副學署,西為射圃廳,布局對稱,各得其勢。副學署的大門為一高兩低三楹古牌樓……[詳細]
271、周莊澄虛道院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莊澄虛道院
  澄虛道院是周莊一帶有名的道觀,它是一個道教圣地,道教始創(chuàng)于東漢,由張陵創(chuàng)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追求修身養(yǎng)性,長生不老。澄虛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間,已有900多年歷史,原名“圣堂”,是吳江澄虛人士來此捐建,故名澄虛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壞,1994年周莊政府出資重修,又重現(xiàn)了當年的面貌。進觀首先看到的這一位是道教的-神王,叫做王靈官,他手拿金鞭,三目怒視,好像在警告世間一切-之人不可再為禍人間,他有三只眼睛,中間一只眼睛可以分辯好人與壞人,所以他是懲惡揚善的,他手中的鞭子是天地間最長的一根鞭子,所以做了壞事的人,千萬不可有僥幸心理,無論逃到哪里,都難逃他的懲罰。走過靈官殿,我們來到一片廣場,這是道士做道場的地方,在這……[詳細]
272、楊泗洪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泗洪墓
  楊泗洪生于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后棄學從軍。在宿遷城南項王故里東側(cè),古老的大運河西畔,沿著東關(guān)口西田間的羊腸小道,跨水溝,過小橋,一段迂回輾轉(zhuǎn),斗折蛇行后,便會看見,一片蒼松環(huán)抱、綠樹掩映之中,一座赭紅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后靜臥著一座占地數(shù)畝,簡樸肅穆的墓地,這里,長眠著清末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抗倭保臺、為國捐軀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楊泗洪將軍,這就是著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公墓。楊公墓從1895年楊公壯烈殉國在此埋葬后一直為土墳,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心支持下,多次專項撥款,重建墓地。特別是自1990年以來,修建規(guī)模不斷加大,先后改土墳為磚和水泥結(jié)構(gòu),并在墓地立造神道碑墓主生平楊泗洪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光緒十五年升任鎮(zhèn)標……[詳細]
揚州瘦西湖白塔
  揚州瘦西湖白塔:位于瘦西湖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式樣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塔下筑長方形高臺,四周圍有欄板,前有小臺,小臺北面和兩側(cè)均筑階梯,可以登人。塔位于高臺中央,底為磚雕須彌座,上為塔肚(亦稱寶瓶),塔肚上是塔脖子,再上是十三層瘦長的圓圈,稱“十三天”,頂上蓋圓盤,最上是銅質(zhì)葫蘆塔頂。此塔用磚砌成,為-塔的一種形式,因刷白色而得名。是瘦西湖著名景色之一。景點位置揚州市瘦西湖景區(qū)內(nèi)……[詳細]
錦溪柿園(陸曙輪故居)
  柿園是近代著名畫家、圍棋國手陸曙輪先生故居,位于錦溪鎮(zhèn)古鎮(zhèn)區(qū)德求堂內(nèi),因園內(nèi)有兩株柿樹而得名。柿園兩字為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先生所題,柿園主體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緣于主人藏有石濤,《片石山房》古印一枚,又覓得古湖石一片,遂作書齋名。柿園現(xiàn)在是已故陸曙輪先生和他的次子陸家衡先生的書畫藝術(shù)陳列館。陸曙輪(1900年——1980年)名紀,字序倫、曙輪,號陸叔子、殘道人、柿園老人,昆山錦溪人,生性淡泊,有隱士風,善工詩、書、畫并擅圍棋,30年代曾作為中國圍棋國家隊隊員迎戰(zhàn)日本棋手。繪畫師從近代著名畫家陳伽庵,又為陸廉夫再傳弟子,曾執(zhí)教于蘇州淪浪美術(shù)?茖W校,所作山水畫有元人氣息,作品《秋山蕭寺圖》等曾入選1937年全國美術(shù)展。陸家衡,陸曙輪老先生次子,字持平,現(xiàn)為中國……[詳細]
275、徐州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州文廟
  徐州文廟始建于宋,位于現(xiàn)徐州市鼓樓區(qū)黃樓辦事處永康社區(qū)居委會河清路街道96 號,F(xiàn)存大成門、大成殿、月臺和尊經(jīng)閣臺基。大成門為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15.8 米,進深7.6 米,高9 米,木直欞門窗;大成殿面闊五間寬20.25米,進深13.1 米,高11.7 米,方格門窗,檐下三層斗栱;月臺長20.75 米,寬9.6 米;皆歇山頂覆琉璃瓦。原文廟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對地方孔廟的要求而建,共3路5進庭院,貫穿在南北中軸線上,占地近2萬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大成門前為泮池,左右為配殿,東南角為奎星樓。是徐州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后因歷史原因僅存大成門、大成殿。1989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大成門、大成殿重新修建。北宋詩人陳師道曾為徐州文廟州學教……[詳細]
276、吳中北寺塔
吳中北寺塔
  北寺塔位于北塔公園,是中國樓閣式佛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始建于三國,相傳是孫權(quán)為報母恩所建,因而得名報恩寺塔。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層,雄冠江南。登高可俯瞰全城風光。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東的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現(xiàn)存殿宇為明萬歷時重建,是蘇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為重檐歇山造,面闊五楹,進深五間,內(nèi)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為抹角石柱,內(nèi)柱用楠木。觀音殿南建有一長廊,陳列著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長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見的元代石雕“張士誠紀功碑”。塔北有古銅佛殿、藏經(jīng)閣。古銅佛殿曾供銅鑄三世佛,單檐硬山造,觀音兜山墻,梁架、脊飾具有徽州建筑風格。藏經(jīng)閣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原額梵……[詳細]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位于興化市新垛鎮(zhèn)施家橋村。1957年和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施耐庵世居興化(楊新《施讓墓志銘》“鼻祖世居揚之興化”),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寓所,其孫施述元扶柩歸里,葬于白駒場施家橋!杜d化縣續(xù)志》載:“縣境合塔圩內(nèi)施家橋葬元隱士施耐庵”。元明時期的白駒場施家橋及合塔圩內(nèi)施家橋,皆今興化市新垛鎮(zhèn)施家橋村。自明代以來,歷年清明節(jié)前后,施氏后裔都從四面八方聚集施家橋,在祖塋前舉行隆重而簡樸的祭祀活動。明初所建施耐庵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到抗戰(zhàn)初期,淹沒在蓬蒿野草之間。1941年,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三任縣長孫蔚民在堅持敵后抗日、組織軍民反掃蕩的艱苦歲月里,仍親往祭奠,并著手重修。不久孫蔚民奉命調(diào)離,臨行前專門交待接任者蔡公杰要修復(fù)、保護好施耐庵墓……[詳細]
278、磬山塔林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磬山塔林
  磬山塔林,在宜興市湖氵父鎮(zhèn)崗下村,是磬山崇恩禪寺及分屬寺院高僧的墓地。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磬山崇恩寺興建于明代天啟年間,名磬山禪院,入室弟子4人,以玉琳通秀最為著名。清順治皇帝慕其名,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遣使詔請,次年抵京后,賜以名香法衣,賜名大覺禪師。順治十七年(1660)秋再次奉召入京,賜號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賜紫衣金印,于佛成道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在阜成門外慈壽寺說佛講經(jīng)。次年順治帝駕崩,玉琳國師率弟子為他作佛事7晝夜?滴醯奂次缓螅仓爻俭A送南歸,改磬山禪院為磬山崇恩禪寺。雍正三年(1725)賜額“宏闡法印”。乾隆皇帝御書“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石牌坊于山腳下進山路口(現(xiàn)存兩側(cè)石柱),御賜“磬山崇恩禪寺”匾額。寺院殿宇宏偉,規(guī)模宏大,常住僧眾400……[詳細]
279、徐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園
  徐園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漢族古代園林建筑。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公園內(nèi),“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園構(gòu)筑于“桃花塢”舊址,位于瘦西湖長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韓園桃花塢故址。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nèi)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過池是館軒,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而稱聽鸝館。整個院落工整而又具變幻。繞過徐園,立于小紅橋,小金山聳立,湖面陡然放開。徐園規(guī)模不大,占地0.6公頃。但結(jié)構(gòu)得體,庭院起承轉(zhuǎn)合,錯落有致。內(nèi)有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館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于一身,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聽鸝館前陳列鐵鑊兩具,相傳為南朝簫梁時鎮(zhèn)水之物,并立有《鐵鑊記》碑文,相傳是南朝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地址:揚州市邗江區(qū)大虹橋路28……[詳細]
下關(guān)火車站
  下關(guān)火車站初稱為滬寧鐵路南京車站,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稱南京下關(guān)車站;汪偽時期,一度稱為南京車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側(cè)的南京火車站建成后,更名為南京西站。下關(guān)火車站初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按當時統(tǒng)一規(guī)格“一等站屋”設(shè)計,有大小平房18間,建筑面積520平方米。有大廳、票房、電報房、站長房、郵政房、貨物經(jīng)理人房等建筑設(shè)施。候車室僅有兩小間,木結(jié)構(gòu)屋頂,屋面鋪蓋瓦楞白鐵皮。共有站臺三道,分別長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國民政府鐵道部對車站進行重建。重建的車站為中間3層、兩側(cè)2層的建筑,中部為橢圓形車站大廳,車站站臺上蓋有雨篷。1947年,國民政府對下關(guān)火車站進行擴建。擴建工程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建筑師設(shè)計,徐順興營造廠建造,當年完工。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