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武漢市 > 武昌區(qū)旅游

武昌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
  1930~1936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武漢大學校內珞珈山、獅子山等10余座山丘之間,東、北、西三面環(huán)水,濱臨東湖西南岸。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余平方米。是武漢大學早期校址。武漢大學的前身是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3年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1928年改名為國立武漢大學。由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李四光選址、規(guī)劃、籌資,美國著名建筑師開爾斯主持設計。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大樓和圖書館、體育館、華中水工試驗所、學生宿舍、飯廳、俱樂部、18棟教授住宅樓、牌樓、水塔等。整體布局在3條南北軸線與2條東西軸線相交匯的軸線網絡上,形成以圖書館、理學院、工學院為主體的三個建筑團組。3條南北軸線為:中心花園(小操場)至圖書館;理學院至工學院和水工試驗所;理學二院至大禮堂(現為人文科學館)和辦……[詳細]
黃興拜將臺舊址
  拜將臺,位于武昌閱馬場首義廣場南端,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舊址遙遙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漢劉邦拜韓信為將儀式,在此筑臺拜將,任黃興為戰(zhàn)時總司令。故此地有“拜將臺”之稱。1928年,辛亥首義同志在此修紀念亭。1948年,因亭毀改建紀念碑,F紫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乃1955年武昌區(qū)人民政府改建。現拜將臺的紀念碑北向,正面鐫刻“拜將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陰刻“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款識。向游人敘述著這段歷史。武昌起義勝利后,清府急調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并令海軍提督薩鎮(zhèn)冰率艦隊溯江而上,企圖盡快奪回武漢,撲滅革命烈火。為保衛(wèi)新生革命政權,湖北軍政府積極擴軍迎戰(zhàn)。但由于缺乏指揮作戰(zhàn)的主帥,于是決定電請黃興來漢任帥。1911年10月28……[詳細]
23、抱冰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抱冰堂
  抱冰堂位于武昌首義公園蛇山東端中部,進首義公園大門后見岔路走右邊,兩分鐘便到。原址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訓練新軍的指揮所。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張之洞調任軍機大臣離鄂,1909年夏,其在鄂軍界的門生、僚屬集資建成此堂。(其學界門生集資同時建了“奧略樓”,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拆毀)。這年10月,張之洞辭世,以此堂存作紀念。因張之洞晚年自稱“抱冰老人”,取《吳越春秋》“冬常抱冰,夏還握火”語意,借越王勾踐抱冰0的故事,自勵發(fā)憤圖強。民國初,原新軍將士又捐修抱冰堂,并將其開放為公園。1953年曾進行修葺。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時,進一步整修,后辟為文化活動場所,不定期舉辦書法、繪畫、攝影展覽,F正在舉辦《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展覽。門樓匾額“抱冰堂”三字,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傳統(tǒng)……[詳細]
孫中山先生紀念碑
  孫中山先生紀念碑位于武昌首義公園內的蛇山南麓。與辛亥首義英雄烈士雕像相鄰。1928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年后,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同人為紀念孫中山的革命偉績,在武昌蛇山西段興建了“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與紀念堂,由當時辛亥首義公園的經理夏道南和首義傷兵代表何正方監(jiān)造。抗日戰(zhàn)爭時期,蛇山西段上的“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堂”被毀,紀念碑則幸免于難。1955年因建武漢長江大橋,該紀念碑被遷移到陳友諒墓東側的蛇山南坡,1994年遷移到現址。碑坐北向南,占地100平方米。碑體用花崗巖砌成,高7米,碑頂為盒形,碑座左右兩面飾有花圈挽帶浮雕圖案,四周立有護柱,且環(huán)以鐵鏈。孫中山先生紀念碑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又具近代風格,氣勢恢宏。碑正面鐫刻著“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與“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慶日落成”,碑背面……[詳細]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洪山東部南麓。1926年北伐戰(zhàn)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在攻占武昌城的戰(zhàn)役中,共產黨員、一營營長曹淵等191名官兵壯烈犧牲。北伐軍攻克武昌城后,為紀念攻打武昌城犧牲的將士,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批準中共獨立團特別支部的建議,將停放長春觀的烈士靈柩葬于洪山。1927年初,由葉挺主持修建烈士墓。立碑刻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和獨立團一營營長曹淵等191位犧牲官兵的名字,以及“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 1954年,當地政府對陵墓進行維修。1980年,武昌區(qū)人民政府擴建為陵園。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由牌坊、紀念碑、曹淵……[詳細]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都府堤20號,原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創(chuàng)辦于1918年,1926年更名為湖北省立第一小學。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此舉行開幕式,之后在漢口黃陂會館(已毀)繼續(xù)進行。中共“五大”是在國民黨-發(fā)動政變、革命面臨嚴重危機的緊急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同年5月1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亦在此召開。中國0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湖北地區(qū)早期黨組織負責人陳潭秋曾在此以教書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舊址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7900平方米,建筑臨街立面采用西方古典風格,內部則為傳統(tǒng)木建筑形式。舊址較好地保存有建于1918年的4棟建筑,均為融合西式風格的學宮式建筑。另有風雨操場、小禮堂、教工宿舍3棟為2007……[詳細]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南麓首義公園內,與辛亥革命武昌首義英雄烈士雕像、孫中山紀念碑水平依次排開。由湖北省暨武漢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七十周年紀念大會于1981年主持修建。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碑頂建筑式樣,用麻石砌成,坐北朝南,高11米,底座12.96平方米,臺基平面300平方米。碑身正面鐫刻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題寫的金色大字“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念碑”。碑座分三層,碑座前面鑲漢白玉大理石,上刻著名史學家章開沅撰、著名書畫家張昕若書的碑文,記述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贊揚了孫中山先生和革命黨人的功績。碑座背面,陰刻文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七十周年紀念大會1981年10月10日立”。碑座的左右兩面,刻有萬年青、梅花瓣和彩帶組成的浮雕圖案。紀念碑矗立在紅色……[詳細]
辛亥首義紀念建筑
  辛亥首義紀念建筑位于武昌區(qū)蛇山東區(qū)首義公園內,包括蛇山首義炮臺遺址、蛇山辛亥首義人物群雕像、蛇山辛亥首義紀念碑亭、蛇山首義槍聲塑像。武昌起義時,起義軍打開中和門,接應駐扎在城外起義的南湖炮隊進城,炮隊迅速在中和門城樓、楚望臺和蛇山山頂架炮向湖廣總督署發(fā)起猛烈進攻,指引起義軍迅速攻克總督署。1993年在蛇山山頂首義炮臺遺址原址復建蛇山首義炮臺,面積200平方米。蛇山辛亥首義人物群雕像(孫中山、黃興等15人)建成于1995年,背景為武昌城墻,通高5米,像高3米,座寬20米,雕刻4組共計15位辛亥首義人物像,分布面積150平方米。蛇山辛亥首義紀念碑亭建成于1995年是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和起義軍戰(zhàn)時總司令黃興,面積20平方米。1996年建立蛇山首義槍聲塑像,是為了紀念湖北新軍工程……[詳細]
武昌蛇山烈士祠
  武昌蛇山烈士祠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蛇山南坡。據中共武漢市委、市人民政府《重修烈士祠記》以及其他史料記載: 1938年初,國民革命軍二十五軍設表烈祠,為十三師產業(yè),十三師陣亡病故官兵,均有主牌靈位。隨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在蛇山南坡建成一座臨時的忠烈祠,用以表彰先烈、供奉抗戰(zhàn)中陣亡的將士,表烈祠就變成了忠烈祠?箲(zhàn)中陣亡的將士。包括郝夢齡、劉家祺等知名抗戰(zhàn)將領以及所有參加武漢會戰(zhàn)犧牲烈士們的靈位安放該祠。 1947年,表烈祠維修整理,最終定名為“忠烈祠”。7月7日,抗日陣亡將領靈位入忠烈祠奉祭。1947年以后,忠烈祠逐漸荒廢。 2011年,為了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出資,徹底原樣整修了忠烈祠,并更名為“烈士祠”,將武漢會戰(zhàn)的烈士和辛亥革命……[詳細]
勝像寶塔
  勝像寶塔又稱寶像塔,因其色白又稱白塔。原在武漢市武昌蛇山西首黃鶴樓故址前的黃鵠磯頭,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跨線橋旁。1984年遷入黃鶴樓公園西大門人口處內。位于黃鶴樓正前方約159米、白云閣以西433米處,勝像寶塔塔高9.36米,座寬5.68米,采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筑,以石砌為主,內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磚。是黃鶴樓故址建筑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單體建筑。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勝像寶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于它的外形輪廓酷似燈籠,又有三國時諸葛亮在此燃燈為關羽水軍導航的傳說,曾被誤封“孔明燈”的稱號。因為該塔分地、水、火、風、空5輪,故也稱五輪塔。有時還被稱為……[詳細]
31、岳飛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亭
  岳武穆遺像亭簡稱岳飛亭。岳飛亭,全稱岳武穆遺像亭,武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主路56號黃鶴樓景區(qū)東區(qū)岳飛廣場。在蛇山中部頂端。1937年武漢的抗日群眾團體,在原岳廟廢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飛半身遺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民大眾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的愛國熱忱。亭為木石結構,六角攢尖頂,單檐外展,頗為端莊古樸。亭額刻“岳武穆遺像亭”六字,為孔慶熙所題,其下石柱楹聯為:“撼山抑何易,撼軍抑何難,愿忠魂常鎮(zhèn)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yè)先從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碑上所刻岳飛像,線條遒勁,意態(tài)英武,亦屬藝術杰作。像上方列明萬歷十年(1582年)云南太和(今大理)張翼先撰寫的四言像贊,現碑系按明碑原拓復刻。其文……[詳細]
32、無影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影塔
  無影塔位于武昌區(qū)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園內。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興福寺原名晉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并建此塔。興福寺毀于近代,1953年該塔遷移至洪山公園內。無影塔為樓閣式石塔,塔身為實體。八邊形平面,高11.25米。塔身下部為石砌須彌座,直徑4.25米,須彌座上為七級塔身。第一、三、五、七層外壁設龕,檐下施四鋪作斗栱,其余層檐下無斗栱。每龕,中間嵌菩薩、天王、力士、供養(yǎng)人等造像。第一層南面小龕的左側刻“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右刻“咸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杰題”。無影塔形制古樸、年代確鑿,可作為武漢地區(qū)古建筑斷代的重要標尺,同時對研究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33、石瑛故居
石瑛故居
  辛亥革命同盟會元老石瑛故居位于武昌曇華林三義村,是一幢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二層小樓,是湖北省境內僅有的一所辛亥革命名人故居。地址在武漢市武昌區(qū)曇華林特一號石瑛故居。石瑛的故居如今終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變身為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工作室,一批知名藝術家業(yè)已入住。近年來,武昌區(qū)政府將曇華林一帶已經修繕的石瑛故居、修女教堂、教士公寓等閑置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群整合起來,在強化保護的基礎上,以租賃的方式和優(yōu)惠政策引進知名藝術家,創(chuàng)辦文化創(chuàng)意園工作室。藝術家入住這些歷史建筑,肯定會倍加呵護,既可提升曇華林歷史街區(qū)的文化含量,也能促進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詳細]
34、李書城舊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書城舊居
  李書城舊居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武珞路51號。是李書城1932年前后在武漢任職期間的公館。武昌蛇山南坡,緊鄰一條小徑向里走,曲徑盡頭有一座兩棟相連的中西合璧式兩層樓房,樓前大理石銘文寫有:“此處是李書城在1932年任湖北省建設廳廳長、民政廳廳長時的寓所。”出生于湖北潛江的李書城(1882~1965),23歲追隨孫中山,與黃興并肩戰(zhàn)斗過,參加過討袁、-戰(zhàn)爭。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幫助胞弟李漢俊發(fā)起中共建黨,中共“一大”在他上海的家中召開。武漢解放,他是功臣。白崇禧揚言要在撤退時炸毀張公堤、武泰閘、水廠和電廠,李書城前去交涉,質問:“你這不是要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嗎?你想炸也好,可以,但是先把我炸死再說!”由于李書城等的阻止,武漢免遭劫難。李書城受邀到北京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詳細]
武漢毛澤東故居
  毛澤東同志舊居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都府堤41號,是棟晚清民居式建筑,坐東朝西,面積為436平方米,磚木結構,青磚灰瓦,傳統(tǒng)的天井、堂屋加廂房組合成三進屋宇。原房1956年因修武昌公園而拆除,現在的房屋系1967年經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委決定按原貌重建,復原的7處陳列有:前廳,毛澤東、楊開慧夫婦的臥室(毛澤東撰寫完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地方),毛澤東岳母和毛岸英、毛岸青的臥室,毛澤民、蔡和森住過的房間,彭湃、毛澤覃住過的房間,夏明翰住過的房間,毛澤東接見工農基層干部的后廳。1926年11月下旬,毛澤東從上海經南昌武漢。他當時擔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土地委員會委員等職。針對當時黨內外對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他用親自在農村考察所得的事實,在這里撰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詳細]
36、行吟閣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吟閣
  在東湖西北岸聽濤軒東側小島上。四面環(huán)水,由新筑長堤上之荷風橋通達。為建國初興建,取《楚辭?漁父》中屈原“行吟澤畔”之意命名。閣系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代磚木建筑形式,高22.5米,平面正方形,底邊長12米,四角攢尖頂,飛檐三層,上覆翠瓦,四壁墩垛,古色古香。閣內立紅色圓柱,并設旋梯上下。雄健俏麗,頗富民族風格。檐下懸“行吟閣”匾額,乃郭沫若手書。閣前豎有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全身塑像,高3.6米,造形端莊凝重,清癯飄逸,表現傳人對天長吟的生動形象。四周層臺上下,遍布佳木花卉,島邊圍以垂柳、棕櫚,點綴有致,意境開闊。據考,屈原當年不僅途經武昌,還在此流連了一番,正因為此,歷來就有人在今武昌一帶設清烈公祠,祭祀屈原。屈原是詩人,又是政治家,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是楚文化的標志性人物,也是……[詳細]
37、九女墩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女墩
  九女墩在東湖西北岸。相傳太平天-占領武昌時不少獲得解放的婦女參加起義。后清軍反撲,于城郊大肆-,有女兵九人,不為敵威所屈,在此英勇抗擊,壯烈犧牲。鄉(xiāng)人將其遺骸合葬于此。時為避清政府-,故不稱墳而稱墩。建國后,加以培修,在崗頂墓前建有70平方米的層臺,周有護欄,南有36級臺階,中立雄偉紀念碑,上鐫-、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張難先等所寫碑記和題詞。碑頂懸掛銀鈴,風振鈴鳴,配以拍岸怒濤,頗具當年女英雄們-、激戰(zhàn)疆場的意境。四周繁花環(huán)擁,樹木拱衛(wèi),更顯莊嚴美觀。地址: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西畔,東湖聽濤景區(qū)內類型:陵園/墓地紀念碑游玩時間:建議10-20分鐘電話:027-86793760(東湖管委會)開放時間:聽濤景區(qū)正常開放時間8:30-18:30,但是晚上并不會閉園。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清同治黃鶴樓銅頂
  清同治黃鶴樓銅頂:又名寶銅頂,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民主路56號黃鶴樓公園內,系同治七年(1868年)武昌府知府黃昌輔為重建黃鶴樓而下令鑄造的。銅頂為青銅鑄成,中空,頂高3.4米,底徑1.8米,壁厚4厘米,重約2噸。頂分為三部分,上層為寶瓶攢尖頂,中部為兩個球體疊加形成的葫蘆形,底部為蓮花寶座型,造型優(yōu)美。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遭火災,僅遺留此銅頂。清同治黃鶴樓銅頂造型精美,保存較好,是黃鶴樓幾經興廢的歷史見證,為研究黃鶴樓歷史和清代古建筑提供了重要參考![詳細]
武昌路隧道
  武昌路隧道從閱馬場折向民主路,須穿過蛇山下的武昌洞,這段路叫武昌路。此洞開鑿的過程在首義公園內保存有一塊《開通蛇山洞路記》碑國有記載。由于蛇山橫貫城中,影響南北交通,因此由總兵張彪負責派遣3000士兵鑿石開路,打通蛇山,做工234天,修路170丈,在光緒30年(1904年)4月完工。民國初年,洞坍塌,后以鋼筋水泥取代原來的磚石進行修復,并加大了洞口,成為蛇山中段南北交通要道。洞上有黎元洪題寫的“武昌路”三個大字![詳細]
中共“五大”會址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
  中共“五大”會址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位于武昌區(qū)都府堤20號,建成時間不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占地3000平方米,現保存有四棟原房,臨街一棟樓上為當年陳潭秋夫婦住房。該地原為武昌第一小學。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學校小禮堂舉行開幕式,原址小禮堂已不存在!拔宕蟆焙笠茲h口雙洞門黃陂會館繼續(xù)舉行。中共“五大”是在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的危急關頭時召開的。由于共產國際影響,會議沒能擔負起挽救革命的歷史重任。陳潭秋及夫人徐全直在這里居住和工作了五六年,以教書為掩護。現為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和陳潭秋烈士紀念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