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揚州市 > 邗江區(qū)旅游

邗江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小李將軍畫本軒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jù)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wèi)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靶±顚④姰嫳拒帯笔前蠢钫训赖漠嬕庠O計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創(chuàng)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這天透過扇形窗戶觀賞對面熙春臺金碧輝煌的廓影,能夠聯(lián)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詳細]
瓜洲孫氏住宅
  瓜洲孫氏住宅民國時期民居。房屋坐西朝東,共有兩組,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街西一組分南北兩軸,中夾火巷。北軸線前后兩進,明三暗四布局。南軸線前后三進,均面闊三間。街東一組為面闊三間,進深五檁住宅一處。房屋架構布局完整,內廊及門窗槅扇保存完好。整個建筑群體量較大,代表了揚州沿江地區(qū)民居建筑特色。原房主為孫氏,曾從事旱煙、貨棧、醬園等方面的經(jīng)營![詳細]
43、旌忠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旌忠寺
  旌忠寺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仁豐里。寺址相傳為梁昭明太子文選樓故址。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元代至元年間建大殿,明、清均有增修。光緒二十六年建廳五楹,三十年修建山門,民國年間將文選樓升高重建。大殿為楠木梁架,文選樓上藏有大藏經(jīng)五千余卷,1992年遭火毀,F(xiàn)為宗教活動、游覽場所![詳細]
44、龍衣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衣庵
  龍衣庵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南門外新河灣。舊本草庵,相傳因清康熙帝遇雨于此晾衣而得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咸豐圮,后重建,F(xiàn)存建筑前后二進,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后進殿房硬山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兩側為廊房。北有古銀杏兩株。為古運河南線上的文物景點![詳細]
45、蓮溪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蓮溪墓
  蓮溪墓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大明寺內。蓮溪,即真然和尚,晚清畫家,興化人,長住揚州。因曾住黃山,號黃山樵子,擅山水人物、花鳥蘭竹。光緒十年(1884年)卒葬于此。墓在大明寺墻外樹叢中,封土已塌,冢前有青石墓碑,上刻隸書“清故蓮公墓”,下款為“光緒甲申葬”![詳細]
揚州城隍廟
  城隍廟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堡城中心小學。廟址為唐衙城所在,F(xiàn)存大殿系清光緒間(1875-1908年)重建,坐北朝南,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九檁。裝修已改,1985年維修。為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qū)內的文物景點![詳細]
47、望春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春樓
  望春樓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筑規(guī)模從屬于熙春臺,色調顯得清心淡雅,體現(xiàn)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詳細]
48、麻油墩漢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麻油墩漢墓
  麻油墩漢墓位于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經(jīng)圩村蔣巷組。西漢早期墓葬,俗稱“麻油墩”。封土堆呈不規(guī)則圓錐狀,系人工夯筑而成,底邊直徑35米,高度6米,占地面積961.63平方米。2010年6月12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灘田堤壩遺址
  灘田堤壩遺址位于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槐子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宋,占地面積4644平方米。堤壩全長258米,高4.5米,上寬10米,下寬18米,夯筑,截面呈梯形。南北貫穿古雷塘,古槐泗河自南端穿過,缺口處原似有涵閘設施。1984年初,當?shù)刂吠诖┍倍思s10米,內含遺物最晚為宋瓷碎片。這與《宋書地理志》于揚州城北筑堤屯田的記載相符。……[詳細]
50、焦循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焦循墓
  焦循墓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方巷鎮(zhèn)境內,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清代,面積318平方米。焦循世居清代揚州府甘泉縣黃玨橋鎮(zhèn)南首焦莊(今邗江方巷),因此焦循墓坐落于此。2014年,方巷鎮(zhèn)曾對焦循墓進行修繕。鄉(xiāng)人曾偶然發(fā)現(xiàn)了焦循墓原始墓碑,為漢白玉材質,碑文題有“焦公墓”。經(jīng)測量,該碑整體通長132厘米,寬50厘米,厚7厘米。“該墓碑保存完好,碑文字跡清晰,經(jīng)多方考證,這塊碑文中的‘丁丑年’即1937年!苯寡掷硖。原居甘泉縣,即今邗江區(qū)方巷鎮(zhèn)人(原黃玨鎮(zhèn)黃玨村人)。生于清乾隆28年(1763),卒于嘉慶25年(1820)。嘉慶6年舉人。是清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淡于仕進,潛心精讀、著述,學識廣博、顯名于世。他一生研究涉及經(jīng)、史、歷算、音韻、訓詁、詩詞、戲曲、醫(yī)學等領域,成果豐碩,被“一代文宗”、……[詳細]
雙頡雙墩漢墓
  雙頡雙墩漢墓位于邗江區(qū)楊廟鎮(zhèn)雙頡村雙墩公墓西側。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乾隆詩碑
  乾隆御詩碑原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瓜洲鎮(zhèn)實驗小學(原錦春園遺址內),1984年移至瓜洲鎮(zhèn)寶石工藝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碑高0.98米,寬2.25米,厚0.33米,右上角缺損。碑邊線陰刻,飾以八龍戲珠圖案。詩文行書陰刻,豎排14行,共70字。有御印2方。詩為七言詩文。乾隆帝第三次南巡,途經(jīng)瓜洲,游私家園林吳園,盛其景,賜名“錦春園”,作錦春園即景一首,園主勒石建亭供奉,咸豐年間園亭俱毀。錦春園原名吳園,據(jù)《瓜洲志》記載:吳園位于瓜洲城西北陳家灣北,為乾隆南巡駐蹕之地,乾隆十六年(1751)賜名“錦春園”。……[詳細]
王羲之心經(jīng)碑
  王羲之心經(jīng)碑位于邗江區(qū)瓜洲鎮(zhèn)三汊河高旻寺內。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4、古邗溝遺跡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邗溝遺跡
  古邗溝遺跡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城北螺絲灣橋至黃金壩。又稱邗江、邗溟溝、中淡水。春秋末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吳王夫差在邗城下開鑿,以溝通江淮,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也是古運河最早的一段。今螺絲灣橋至黃金壩東西向一段為古邗溝遺跡,長約1450米,寬50-60米,兩側淤積層約20-25米,當中溝床現(xiàn)為10米左右。中段有“邗溝橋”跨水上,橋南原有大王廟![詳細]
55、小墩漢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墩漢墓
  小墩漢墓位于邗江區(qū)楊壽鎮(zhèn)寶女村寶女墩漢墓東北500米。漢代墓葬,封土直徑30米,高度3米,夯層厚0.2-0.3米,保存較好。封土墩周邊曾有土坑墓發(fā)現(xiàn),并出土釉陶壺、瓿、罐等。此墓可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寶女墩墓主人的陪葬墓。2010年6月12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鼓墩漢墓
  金鼓墩漢墓位于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金槐村金槐小區(qū)北側,西北繞城公路南側。西北繞城公路南側,西漢早期墓葬,封土堆呈不規(guī)則圓錐狀,系人工夯筑而成,底邊直徑60米,高約8米,占地面積2826平方米。2010年6月12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帽兒墩漢墓
  帽兒墩漢墓位于邗江區(qū)平山鄉(xiāng)朱塘村,揚子江北路與朱塘路交匯處東北角。漢代墓葬,封土底部呈“方中”狀,南北70多米、東西60多米,占地面積4534.2平方米,在其上為圓錐形封土墩,高度10.5米,系人工夯筑而成。2010年6月12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8、石濤墓
石濤墓
  石濤墓石濤乃皇族后裔,明宗室靖江王朱贊儀之十世孫。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稱監(jiān)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于福州。當時石濤年幼,由太監(jiān)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石濤為清初著名的四大畫僧之一。石濤著有《石濤畫語錄》,名重天下。當時書畫界由董其昌等人倡導的“南北宗”學說所主導,摹古之風日熾。才華橫溢的石濤不為所縛,自創(chuàng)新法,自標新格,繪畫理論和藝術實踐獨樹一幟,被譽為“清代以來300年間繪畫第一人”。石濤晚年定居揚州,直至終老天年。這個時期是石濤繪畫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代表作品如《淮揚潔秋圖》、《余杭名山圖卷》、《卓然廬圖軸》、《溪南八景圖冊》等,件件精絕,代表了石濤的藝術頂峰。石濤開創(chuàng)了揚州的一代畫風,之后出現(xiàn)的“揚州八怪”畫派群體,無論在繪畫理論還是藝術實……[詳細]
熊成基墓
  熊成基墓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大明寺內。熊成基(1887-1910)中國民主革命戰(zhàn)士,一名承基,字味根,江蘇甘泉(揚州)人。曾參加光復會,1908年組織安慶起義失敗,-日本,加入同盟會,1910年(宣統(tǒng)二年)在哈爾濱謀殺海軍大臣載洵未成,因奸人告密被捕在吉林就義。民國元年(1912年)同盟會員葬其遺體于此。墓在松林中,墓冢原為封土,前立墓碑,楷書“味根熊公墓”。1987年修葺,改為水泥墓冢,重立墓碑,隸書“熊成基烈士之墓”。因大明寺東園擴建,墓地環(huán)境亟待整治。……[詳細]
吳惟華天中塔碑
  吳惟華天中塔碑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汊河街道高旻寺來果紀念堂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清。清順治乙未(1655)秋九月吳惟華立。碑方首抹角,方座,通高1.95米,寬0.95米,右下角略有殘損。吳惟華,順天人,明末諸生,降清后封恭順侯,官至戶部右侍郞,碑文《天中塔記》為吳惟華手寫草書,豎排12行,滿行25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