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越秀區(qū) > 洪橋街道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洪橋街道

[移動版]
地名:洪橋街道隸屬越秀區(qū)
區(qū)劃代碼:440104001代碼前6位:440104
行政區(qū)域:廣東省 地理分區(qū):華南地區(qū)
行政級別:街道車牌代碼:粵A
長途區(qū)號:020 郵政編碼:510030
轄區(qū)面積:約1.52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3.68萬人
人口密度:24211人/平方公里
辦事處地址:小北路小石街3號
下轄地區(qū):8個社區(qū)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三眼井社區(qū)~007主城區(qū)
因居委會辦公點位于三眼井街,故名。清代時此地曾有一口井,井面呈“品”字形,故稱三眼井![詳細]
德源里社區(qū)~101主城區(qū)
因轄內在清代已有德源里,故名。1954年成立洪橋街第一、第三居委會。1960年第一、二、三居委會組成洪橋人民公社第一管理區(qū)。1961年恢復洪橋街第一、…[詳細]
丹桂里社區(qū)~102主城區(qū)
因居委會辦公點位于丹桂里,故名。1954年成立洪橋街第二、第四居委會。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洪橋人民公社第一、第二管理區(qū)。1961年,公社撤銷,…[詳細]
洪慶坊社區(qū)~104主城區(qū)
因轄內有老街巷洪慶坊,故名。1954年成立洪橋街第五、第六居委會。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分屬洪橋街第二、第三人民公社第三管理區(qū)。1961年公社撤銷,…[詳細]
越秀山社區(qū)~110主城區(qū)
因轄內有越秀山,故名。1954年洪橋街第十居委會成立。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第十居委會與第十一、十二居委會合并成立洪橋街道人民公社第四管理區(qū)。19…[詳細]
北園社區(qū)~112主城區(qū)
因轄內有北園酒家,故名。北園酒家是始創(chuàng)于1928年的廣州市知名老字號。…[詳細]
馬莊巷社區(qū)~113主城區(qū)
因居委會辦公點位于馬莊巷,故名。馬莊巷因曾有清代教育家湛若水的養(yǎng)馬房而得名![詳細]
法政社區(qū)~114主城區(qū)
因轄內在清代已有法政路,故名。法政路因在清末時曾建有法政學院而得名。…[詳細]

地名由來:

洪橋街道名稱源于境內明代簧橋;古時人們稱書院、學庫為“簧”,過甘溪到貢院及粵秀山麓書院之橋名“黃橋”。后簡化為“洪橋”。

洪橋街道
洪橋街道
五羊石雕
五羊石雕
洪橋街道
洪橋街道
洪橋街道
洪橋街道
五羊石雕
五羊石雕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洪橋街道人口數(shù)量為3.68萬人,位列越秀區(qū)各街道人口數(shù)量排行榜第17位。

基本介紹:

洪橋街位于越秀區(qū)中部偏西,東起東濠涌,南至東風路,西臨小北路,北靠環(huán)市路,面積1.52平方公里。轄內主要路段有東風路、環(huán)市路、小北路、應元路、越秀北路和法政路。全街設德源里、丹桂里、洪慶坊、應元、豆腐寮、三眼井、越秀山、天秀、北園、馬莊巷、法政11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有居民17309戶,人口55261人。廣東省人民政府、0廣州市委、廣州軍區(qū)空軍后勤部、廣東省糧油貿易公司、廣東省航運規(guī)劃設計院、廣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州市高速公路總公司等黨政軍機關和企業(yè)單位設駐轄內;攬越秀山秀麗風光,擁鎮(zhèn)海樓、五羊石雕、明古城墻、四方炮臺、孫中山紀念碑等名勝古跡;活躍著洪橋客家山歌協(xié)會、小北樂社、北秀書畫會

+查看詳細洪橋街道概況>>

文化旅游:

廣州鎮(zhèn)海樓(廣州博物館)

這座絳紅色的建筑就是鎮(zhèn)海樓,它是廣州文化史跡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zhèn)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

廣州中山紀念碑

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觀音山頂上,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紀念碑建越秀公園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碑

廣州明代古城墻

明廣州古城墻位于廣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三城合而為一,并向北擴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稱舊城。據(jù)明黃佐《廣東通志》載,當時廣州城“周長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

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

孫先生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位于越秀山南面百步梯的半山坡上,即孫中山于1921年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時,曾和宋慶齡居住過的“粵秀樓”遺址。1922年6月26日,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發(fā)動武裝叛亂,孫先

“佛山”石牌坊

“佛山”石牌坊位于越秀公園“古之楚庭”牌坊下方。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為四柱三間一樓的花崗石結構。明永樂三年(1405年)此山頂上建有觀音閣,后改為

歷史沿革:

宋代至清代,為南?h治。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廣州市小北區(qū)。

1950年,成立洪橋街道;同年,小北街并入,先后屬小北區(qū)、北區(qū)。

1960年,洪橋街道與倉邊街道合并成立洪橋公社,屬越秀區(qū)。

1961年,與倉邊街道分置,恢復洪橋街道。


還有1個地名與洪橋街道同名:

以下地名與洪橋街道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