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吳壩鎮(zhèn) | 隸屬:臺前縣 |
區(qū)劃代碼:410927105 | 代碼前6位:410927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J |
長途區(qū)號:0393 | 郵政編碼:457000 |
轄區(qū)面積:約3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2.9萬人 |
人口密度:80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3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晉城村 | ~2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據史書記載,此村原為唐末五代時期由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為抗擊朱溫所建軍事城堡。因唐王室封李克用為”晉王“,所以此城堡稱為晉王城,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便稱自己…[詳細] |
大洪口村 | ~202 | 村莊 |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黃河在臺前大寺張決口,洪水直沖東北,在張秋鎮(zhèn)東北十里許形成一個流水口,重回黃河主道。后來人們移居此地,取村名為大洪口![詳細] |
北姜莊村 | ~20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姜姓人從山東東阿張秋鎮(zhèn)姜家營遷此定居,以姓氏名姜莊。1983年因與夾河鄉(xiāng)姜莊村重名,縣政府將其更名為北姜莊。…[詳細] |
石橋村 | ~204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史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往泰安府,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3)遷今址。因村中有一條小河,村民用石頭壘砌一座石橋,以史姓命名為史家橋。李姓遷來后勢…[詳細] |
徐固堆村 | ~205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徐姓始遷祖從淮安府山陽縣遷至史家橋,后十一世祖徐鳳儀購買王氏莊園的堌堆,建村定居,取名為徐堌堆![詳細] |
北張莊村 | ~206 | 村莊 | 明洪武二十五年(1693),張姓人從青州府樂安縣(今屬山東省廣饒縣)遷今址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張莊。因與后方鄉(xiāng)張莊重名,1983年經臺前縣政府批準,更名…[詳細] |
吳壩村 | ~207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萬歷年間,吳氏族人由山東汶上縣遷至此地,這一帶屬黃河灘區(qū),經常有水災,為了防治水患,以吳姓族人為主,人們筑土壩擋水患,逐漸打起了一道大壩,初稱吳家壩…[詳細] |
李壩村 | ~208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李姓祖先最早從山西洪洞縣遷今址建村,后修民埝(壩)防洪水,以李姓命名李壩![詳細] |
王中壩村 | ~209 | 村莊 | 王中壩村創(chuàng)建于元代,王姓族人以姓氏命名為王家壩。至明洪武年間,有李姓族人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立李家壩,吳姓在村西建吳家壩,使其居中,便更名為王中壩![詳細] |
馬廟村 | ~21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始遷祖遷此立村,建有馬氏祠堂,人稱馬廟,遂成村名。1983年為避重名改為南馬廟。…[詳細] |
東周莊村 | ~211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周姓族人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周家莊”,又因與打漁陳鎮(zhèn)周莊村重名,1983年經政府批準,遂改為東周莊![詳細] |
牛三里村 | ~212 | 村莊 | 原為東阿之景德鎮(zhèn)(今張秋鎮(zhèn))牛家橋。明洪武年間,李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地,后來隨著附近鄭、王、馬等“三里莊”興起,牛姓族人改村名為牛三里,即意味牛家橋與…[詳細] |
馬三里村 | ~21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距運河漕運碼頭張秋鎮(zhèn)之東偏北三里許,移民建村時取名“北三里”。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9)原居張秋鎮(zhèn)東街的馬孝傳一族遷此,因其得東平州進士…[詳細] |
王三里村 | ~214 | 村莊 | 清咸豐年間(1854),王氏族人來此定居生活,距張秋鎮(zhèn)(今屬山東陽谷)三里許,取村名為王三里![詳細] |
鄭三里村 | ~215 | 村莊 | 原名綠花園。明洪武年間,有居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距京杭大運河漕運碼頭張秋鎮(zhèn)掛劍臺三里,取名為三里莊。清道光十四年(1834),鄭氏成為望族,遂改…[詳細] |
西董村 | ~216 | 村莊 | 明末,董姓族人最先來京杭運河西側定居建村,董姓人便以董姓命村名為西董![詳細] |
侯莊村 | ~217 | 村莊 | 明天啟年間,因侯姓居民最早來此墾荒定居,以侯姓命名為侯莊。后侯姓人遷至志門村,村名依舊![詳細] |
堤頭村 | ~218 | 村莊 | 堤頭村東曾是京杭大運河中會通河河道,人們?yōu)榉浪,修民埝(大堤),后被黃河沖刷斷裂,形成一個缺口。人們移到堤上居住。當地人稱為“堤頭”,久而久之,便以…[詳細] |
馬莊村 | ~21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馬姓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山東省張秋東街(今屬山東省陽谷縣),越數年,其中一支來此建村定居,以姓氏命名為馬莊。…[詳細] |
志門村 | ~220 | 村莊 | 原名滑春店。明萬歷年間,傅姓人由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其一貞節(jié)烈婦立志守道撫子,村民感其美德而立牌坊以表其志。后人為紀念其婦,遂改滑春店為志門![詳細] |
前高村 | ~221 | 村莊 | 明成化年間,由高氏族人創(chuàng)建,以姓氏名高莊。后陸姓族人遷入,村名未改,仍稱高莊,后陸姓兄弟二人分居,兄居前,弟居后,稱為前高莊、后高莊,分別簡稱為前高、…[詳細] |
后高村 | ~222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成化年間,由高氏族人創(chuàng)建,以姓氏名高莊。后陸姓族人遷入,村名未改,仍稱高莊,后陸姓兄弟二人分居,兄居前,弟居后,稱為前高莊、后高莊,分別簡稱為前高、…[詳細] |
沈屯村 | ~223 | 村莊 | 明代,實行屯兵制,該處為兵屯,且屯長姓沈,故取名為沈屯。…[詳細] |
十里井村 | ~224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居民在村中修有一口吃水井,因距離京杭大運河漕運碼頭張秋鎮(zhèn)(今屬山東省陽谷縣)的掛劍臺(歷史文化遺址)十里許,取村名為十里井![詳細] |
西趙橋村 | ~225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據《臺前縣志》(2001年版)記載,明末清初,趙橋有一個人娶黃河東岸雞山村大戶姑娘為妻,回娘家時為村東趙公河所隔十分不便。其娘家專修一橋,取名為趙公河…[詳細] |
東趙橋村 | ~226 | 村莊 | 明末清初,趙橋有一人娶黃河東岸雞山村大戶姑娘為妻,回娘家時為趙公河所隔,十分不便,其娘家專修一橋,取名為趙公河橋,簡稱趙橋。橋東村為東趙橋,橋西村為西…[詳細] |
朱莊村 | ~227 | 村莊 | 明天啟年間,因朱姓居民最先來此墾荒定居,以朱姓命名為朱家莊,后簡稱朱莊![詳細] |
豐莊村 | ~228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有豐姓人在此定居立村,便以豐姓命名豐莊,數年后,豐姓外遷,但村名沒有改變![詳細] |
翁莊村 | ~22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最早有翁姓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建村,以姓氏命名翁莊![詳細] |
西穆村 | ~230 | 村莊 | 清初,楊姓在此定居,始建楊家莊。乾隆年間,呂姓自山東省東平縣戴廟鎮(zhèn)寺里遷至于此,穆姓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從山東東阿穆橋遷來,緊鄰楊家莊定居,建…[詳細] |
東穆村 | ~231 | 村莊 |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穆姓從山東東阿穆橋遷今址,隨后楊氏遷來。兩姓相處和睦,村名為穆楊村。1970年,穆楊分為東穆和西穆兩個大隊![詳細] |
柿子園村 | ~232 | 村莊 |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3)楊姓一支從山西洪洞縣遷往山東陽谷白楊莊,后遷今址。楊姓人擅長種植柿子,數年后形成柿子園,便命村名柿子園。…[詳細] |
邵莊村 | ~233 | 村莊 | 明天啟年間,最早在此墾荒建村的為邵氏族人,并以姓氏命村名為邵莊![詳細] |
前董村 | ~234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董氏族人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來居住,以董姓命名為董家莊。因村北還有一個董家莊,人們以方位稱之,居南的為前董,居北的為后董。…[詳細] |
楊洪村 | ~235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劉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首遷黃河東岸的斑鳩店子路村(今屬山東東平縣斑店鄉(xiāng)),越數年,其十世祖又遷至黃河西岸今址定居,并建有一紅色家廟,取名為紅…[詳細] |
東張?zhí)么?/a> | ~236 | 村莊 | 東張?zhí)么宓某青l(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張?zhí)么?/a> | ~237 | 村莊 | 西張?zhí)么宓某青l(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明萬歷年間,吳氏族人由山東汶上遷此,因此處地勢低洼,水災頻繁,村人修筑民堰,堆土筑壩,大壩成,稱吳家壩,簡稱今名。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wèi)會命名吳壩鎮(zhèn)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縣城)。
2016年12月,2016年河南省省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名單公布,吳壩鎮(zhèn)榜上有名。
基本介紹:
臺前縣吳壩鎮(zhèn)位于河南省的東北角頂端,金堤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在這里林黃堤終接于北津堤,屬黃河半灘區(qū)鄉(xiāng)。全鄉(xiāng)轄37個行政村,人口2.84萬,耕地面積2.43萬畝。 吳壩鄉(xiāng)歷屆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全鄉(xiāng)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特別是黨的三中全會以來,吳壩鄉(xiāng)全面貫徹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全方位的深化農村改革,使農業(yè)、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和現狀。
吳壩鎮(zhèn)地處偏辟,交通不便又由于受小農意識的影響和其它因素的束縛,經濟發(fā)展比較緩慢。面對這種狀況,該鄉(xiāng)黨委、政府經過廣泛調查研究,確定了發(fā)展經濟,統(tǒng)一思想,全面啟動改革,憋足干勁,實施經濟發(fā)展的大動作。甩掉禁
歷史沿革:
春秋屬齊、魯、衛(wèi)、晉4國。
隋代分屬濟州壽張縣、范縣。
明、清至民初,分屬東阿二區(qū)、山東省壽張縣三區(qū)(夾河)。
1941年屬張秋縣。
1947年為壽張縣第八區(qū)。
1949年屬平原省。
1952年復屬山東省。
1958年屬夾河公社。
1963年改稱夾河區(qū)。
1964年劃屬河南省范縣。
1968年復稱夾河公社。
1973年析夾河公社成立吳壩公社。
1974年屬范縣臺前辦事處。
1978年設立臺前縣,屬之。
1984年改設吳壩鄉(xiāng)。
區(qū)劃: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吳壩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