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第一批廣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qū)名單。
|
梅花館,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總團部舊址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總團部舊址位于惠城區(qū)橋西街道金帶街3巷7號梅花館內。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江地區(qū)抗日救亡運動進入高潮。8月,香港、澳門同胞和海外華僑組織的回鄉(xiāng)服務團體開始回到東江地區(qū)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0月,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入侵華南,東江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12月中旬,在中共東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僑救鄉(xiāng)會、香港惠陽青年會、余閑樂社和海陸豐同鄉(xiāng)會代表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動員和組織愛國青年回鄉(xiāng)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1月,東江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在惠陽淡水正式成立,先后組建惠陽、海陸豐、博羅、紫金、河源、龍川、和平7個分團(…
[詳細] 中華全國總工會惠州辦事處舊址位于惠城區(qū)橋西街道都市巷9號。該建筑坐東向西,青磚瓦房,前后二進結構,中間有一個天井,共8房2廳,面積約300平方米。中華全國總工會惠州辦事處舊址,也是廣東省農民協會惠州辦事處、中共惠州地方委員會、惠陽縣農民協會舊址。近代以來,在先進知識分子的組織下,惠州工農運動成為廣東工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19年5月,惠州工人參加了五四-。1922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后,惠州的工會組織逐步發(fā)展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1923年1月,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豐總農會成立。5月,海豐、陸豐、惠陽三縣的農會擴大為惠州農民聯合會。7月,惠州農民聯合會…
[詳細] 鄧仲元故居位于淡水街道紅星社區(qū)豬行街,建于清朝末年,為二進四合院粘土結構瓦房,是惠陽區(qū)文物保護單位。他先后在崇雅學堂、廣州將弁學堂學習。1910年籌劃廣州起義。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與陳炯明等在東江舉事攻占惠州城,并任東江第一參謀長,后改編為陸軍第一混成協,任協統(tǒng)。1914年,鄧仲元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副部長,廣東討袁軍總司令。1921年,鄧仲元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隨孫中山率兵北伐。1922年3月21日,在廣九車站下車時遭槍擊,傷重不治,于23日去世,24日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上將。在追隨孫中山期間,他積極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是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2015年廣東…
[詳細] 位于我市塘綴鎮(zhèn)樟山村的世德中學,是一間有著87年歷史的學校,是張炎將軍抗日武裝起義舊址。30年代初,我國正處在軍閥混戰(zhàn)、日寇入侵的內憂外患時期,民生凋敝,國弱民窮。張炎將軍為了紀念堂兄張世德將軍,報答其培育之恩,走“教育興國”的道路。1932年,張炎將軍聯合時任軍政要人陳銘樞、陳濟棠、蔣光鼐、蔡廷鍇、區(qū)壽年等捐岀巨款,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世德學校,培育人才。成立之初的世德學校首任校長為陳智乾,共有16名教員。學校把“雪恥救國、生產救國”作為兩大目標,實行規(guī)范化、軍事化管理。除開設一般中學課程和政治訓練外,還特別開設軍事訓練。在當時被譽為“起衰救弊”之“粵省最新式之教育機關”。據吳川黨史記載,隨著中共地…
[詳細] 會新樓位于秋長街道辦事處周田村。建于民國。坐北向南,總面闊50米,總進深22米,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由前圍、堂屋、橫屋、角樓等組成的客家圍屋。禾坪前有泮池。圍屋正面置三門,中間大門為中軸祠堂門,門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陽刻“會新樓”三字,鄒魯題。踏入大門有條走廊,連通整座建筑。一進門廳,門廳左右置房,后置木屏門,屏門背面書“奕世其昌”字樣;二進中廳為敞廳,屏風擋板上的堂聯為“堂構新成願毓□□多衍慶;真輪著美樂培蘭桂疊騰芳”,墻上有壁畫,左右置房;二進廳堂之間由天井相隔,天井兩邊設橫巷及廂房。中軸與橫屋之間以天階相隔。整座圍屋外墻均有西式的灰塑,該圍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風格,是較為典型的民國時期建…
[詳細] 金鎖排燈塔位于上橫檔島東側金鎖排礁(即上、下橫檔島之間橋墩下)。該礁石在-戰(zhàn)爭時稱飯?zhí)}排,-戰(zhàn)爭前,林則徐在上橫檔島和此礁上與東莞靖遠臺間安設木排鐵鏈,可開可合,成為虎門要塞攔江截艦的“金鎖銅關”,后因在其上安樁建攔江鐵排而被后人稱為金鎖排,面積約0.0004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一帶,小的礁石被稱為“排”,大一點則稱呼為“礁”,再大點則是像舢板洲的“洲”,之后便依次是“圍”“沙”。金鎖排燈塔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為當時廣州海關建造。初期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之后改用乙炔燈。1987年7月改造,方塔上加白色圓形玻璃鋼塔,高13米,改用新型燈具。金鎖排燈塔是廣州最早航海燈塔,對于了解廣州…
[詳細]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落在汕頭市永平路1號,原為日本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層半歐陸式建筑。一樓為多功能展廳,二樓為永久式文物展廳,三樓“清音閣”為潮樂文化展廳。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永平路1號大樓被登記為不可移動的新發(fā)現文物點。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進一步梳理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脈絡,選址于此修建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我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fā)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建設布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位于汕頭市…
[詳細] 寶善居位于平遠縣大拓鎮(zhèn)豐光村。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廣州的標志性燈塔,就數舢板洲燈塔和虎門大橋下的金鎖排燈塔。后者始建于1906年,比舢板洲燈塔年長9歲,因虎門大橋的建設已停用。舢板洲對于廣州來說,就是這樣一座意義重大而特別的燈塔。近百年來,舢板洲僅為燈塔而生。舢舨洲燈塔可謂是一個近代燈塔發(fā)展史的微縮博物館。燈塔最初安設的是電石燈頭,并且配有電石霧炮,當炮膛里電石瓦斯混合空氣燃燒時,便會發(fā)音。后來,燈樓安設了乙炔燈,1982年,舢舨洲燈塔成為我國第一批采用太陽能蓄電池供電系統(tǒng)供電的燈塔,此后又陸續(xù)安裝了雷達裝置、風力發(fā)電機、電霧號等最新式設備,可在任何天氣下全天候提醒過往船舶注意安全,成為集視覺、音響、無線電航標于一體的特大型燈塔。2000年,…
[詳細] 鄧仲元故居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丙村鎮(zhèn)白沙坪�;涇娚蠈⑧囍僭示咏ㄓ谇迥�,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回廊式二層樓房。門樓坐西南朝東北,樓宇周圍有花園護墻,兩邊對稱,辟有外門,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50平方米�;炷量蚣芙Y構,木梁頂架,灰瓦天面,上下層為內陽臺式券廊。1993年11月全面修葺。1987年 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