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九江市旅游

九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臺莊會議舊址
  臺莊會議舊址——修水臺莊張氏宗祠位于東港鄉(xiāng)臺莊村。1928年10月29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黨代表滕代遠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在修水臺莊張氏宗祠主持召開平江、瀏陽、修水、銅鼓縣委和紅五軍黨委領(lǐng)導(dǎo)人聯(lián)席會議,正式恢復(fù)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滕代遠、彭德懷、李宗白、邱訓(xùn)民、王首道5人為特委常委,滕代遠任書記。會上認真總結(jié)了平江起義以來的工作,提出反對盲動主義是當前黨和紅軍的一項重要任務(wù)。會議決定從各縣抽調(diào)一批干部和赤衛(wèi)隊員編入紅軍。將紅五軍和修平銅瀏赤衛(wèi)隊混合編成10個大隊和一個軍部直屬大隊,由彭德懷、滕代遠、鄧萍、李燦、賀國中5人組成的紅五軍軍委,率領(lǐng)5個大隊撤離邊區(qū),相機南下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其余5個大隊1000余人,由副軍長黃公略率領(lǐng),留在湘鄂贛邊區(qū)堅持斗爭。臺莊會議后,修水縣委、縣蘇……[詳細]
九江同文書院
  同文書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國傳教士爾利陶理、吳恪矩等經(jīng)清政府同意創(chuàng)建于城外土橋,命名為“埠閬小學(xué)”。后來隨著學(xué)校規(guī)模的擴大,學(xué)校選擇城內(nèi)南門口甘棠湖畔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車同軌,書同文”之意,定名為“同文書院”,為江西省第一所教會書校。教授內(nèi)容除近代文化科學(xué)知識外,還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長庫思飛在該地挖地基的時候,挖出三大壇唐開元古錢,他把這些古錢拿到美國換得巨款,加上美國教會本身籌集的一部分錢,建教學(xué)樓(今九江二中實驗樓),并更名為南偉烈大學(xué),以紀念其父。1917年停辦大學(xué),集中精力專辦九江南偉烈中學(xué)。1929年,“南偉烈中學(xué)”更名為九江同文中學(xué)。1951年6月11日,改名江西省立潯陽中學(xué)。1959-1962年,一度在此辦九江大學(xué)�,F(xiàn)為江西省級文物……[詳細]
灰山禮堂
  灰山禮堂(1968年)灰山禮堂,位于湖口縣舜德鄉(xiāng)灰山村。此建筑原為清康熙廣西總督屈盡美尋祖問根到湖口舜德鄉(xiāng)灰山時修建的屈氏宗祠,1968年“文革”期間,村民拆屈氏宗祠,并利用原房屋材料改建現(xiàn)在的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灰山村村部。屈盡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監(jiān)察御史出任廣西巡撫(1661-1663年),康熙二年任廣西總督(1663-1665年)。屈盡美在任廣西總督期間,曾尋祖問根到湖口舜德鄉(xiāng)灰山村鴨兒塘,捐資修建了屈氏宗祠,建筑總面積達1300平方米,一進三幢,為封閉四合院形式,二幢有天井。現(xiàn)村部禮堂為1968年建,其建筑坐北向南五開間,并利用原屋材料建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面積達450平方米�;疑蕉Y堂是“文革”時期政治運動的產(chǎn)物,其正面醒目的標語和屋內(nèi)的舞臺、講臺、音響等設(shè)備,無不向我們傳遞著當年……[詳細]
天池寺摩崖石刻
  天池寺附近石刻位于九江廬山,明代敕建為天池護國寺。有匡廬首剎的稱譽。思想家王守仁在天池山作三首絕句,題有廬山最高處,聚仙亭二匾。廬山在元末的戰(zhàn)亂中遭到很大的毀壞,入明以后,廬山各處被毀的遺跡陸續(xù)得到修復(fù)。特別一說的是,在前代不顯的天池寺(整個宋代寫到天池山、天池寺的詩不過二十來首),明代敕建為天池護國寺,該寺在明政府和江西官員的特別扶持下極為興盛,有“匡廬首剎”的稱譽。故明代寫天池的詩多達數(shù)百首。其中,思想家王守仁在天池山所作三首絕句,得到王畿、馮曾、王宗沐、鄒元標、趙用光、李春熙、區(qū)大相、李春熙、邵經(jīng)濟等人的唱和。其《文殊臺夜觀佛燈》寫天池寺側(cè)文殊巖在夜晚往往能見到燈點閃爍的奇妙景觀,人稱“佛燈”,天池寺僧又稱其為“圣燈”,自北宋開始被人記載以來,兩宋間亦有數(shù)詩專寫這一幻景。王守仁此詩以浪……[詳細]
45、山背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背遺址
  山背遺址位于修水縣上奉鎮(zhèn)山背村,距縣城63公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一種有段石錛和夾砂紅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贛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專家所說的山背文化遺址,是指在鄱陽湖地區(qū)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的總稱。山背遺址主要分布于跑馬嶺、養(yǎng)鴨場、金雞嶺、長窩嶺、風(fēng)洞嘴、楊家坪、刺毛窩、荷樹窩等8處丘陵山坡上,面積約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遺址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人類聚焦之地,距今約五千年,是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學(xué)樣本。山背址文化遺群目前已探明有46個文物遺址,其中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均勻地分布在山背村周圍山丘西南坡上,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4公里,見距50米至200米不等。山背遺址的……[詳細]
鐵線觀音像碑
  鐵線觀音像碑 山門內(nèi),延伸出一條探幽的小徑,兩旁的冬青樹枝蔓修長,飄然交合。鐵線觀音像碑就坐落在這條石徑上,有瓦亭覆遮。畫像采用國畫中的鐵線描法,故稱鐵線觀音。相傳畫像的上半身為唐吳道子所作。元泰定二年(1325年),畫師姜月境將其續(xù)為全身坐像。整座畫像渾然一體,幾乎無法找到接續(xù)的痕跡。畫中的觀音端莊豐腴,服飾華麗,嘴角微翹。非常有趣的是,這尊觀音兩眉之間開有天日,嘴角兩旁還繪有胡須。據(jù)說,唐、宋時期,觀音大士有著丈夫身。元以后,觀音逐漸演變?yōu)槟感孕蜗�,有了觀音娘娘、觀音0之稱。畫像在技法上描繪精細,線條流暢,疏密有致,具有典型的唐代風(fēng)格。 觀音像碑采用星子特產(chǎn)金星石料刻制而成,刀法純熟,深淺得當。既再現(xiàn)了唐代畫家的風(fēng)格,又具有中國石雕藝術(shù)的特點,是極為珍貴的藝術(shù)品。原石刻……[詳細]
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
  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1928年)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舊址,位于江西省湖口縣舜德鄉(xiāng)王燧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由來簡介:1928年12月9日,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王燧村共產(chǎn)黨員王文鳳家中召開。出席會議代表20人,會期4天。大會由代理省委書記馮任主持。會上,代表們聽取了中央代表張金刃傳達共“六大”精神報告、王文鳳的政治報告、馮任的省委工作報告,大會產(chǎn)生了新的省委,其中執(zhí)委13人(張世熙、王文鳳、馮任、沈建華、胡子壽、曹策、賀俊、方志敏、華鄂陽、蔡申熙、李興保、孫樹榮、空一各額由中央指派),候補執(zhí)委7人(江建民、劉士奇、劉啟勛、邵式平、張野火、徐京丹、徐少保),審查委員會3人(肖韶、曾文甫、楊九興)。隨后,執(zhí)委會議推選張世熙、王文鳳、馮任、胡子壽、沈建……[詳細]
回坑村古建筑群
  回坑村古建筑群(廊橋、繡花樓、龍王閣、泉塘古井)九江市修水縣新灣鄉(xiāng)回坑村清1、廊橋: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5􀆰67米,東南延伸8.02米,南延伸5.67米,西南延伸8.02米,西延伸5.67米,西北延伸8.02米,北延伸5.67米,東北延伸8.02米.面積:521.42平方米;2、繡花樓: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15.99米,南延伸22.41米,西延伸2.75米,北面同文物本體重合.面積:777.42平方米;3、龍王閣: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14.85米,東南延伸27.80米,南延伸41.29米,西南延伸31.58米,西延伸7.20米,西北延伸至路邊,北延伸至路邊,東北延伸至路邊.面積:1253.21平方米;4、泉塘古井: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14.85米,東南延伸27.80……[詳細]
49、紗籠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紗籠橋
  紗籠村位于修水縣港口鎮(zhèn)紗籠村,紗籠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民風(fēng)純樸,紗籠橋聞名遐邇。紗籠橋,這座坐落于江西省修水縣港口鎮(zhèn)紗籠村的古橋,橫跨五里港,呈現(xiàn)東西走向。它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擁有寬4米、長24米、高8米的尺寸,總面積達到130平方米。該橋巧妙地運用了青石橋墩,共計3個(東、西引橋各1個,水中1個),并在橋墩上安置了木梁,上面鋪就了寬闊的木板,形成了橋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橋面上還搭建了一座小青瓦頂?shù)?節(jié)橋廊,由木柱穩(wěn)固支撐,兩側(cè)則配備了精致的木柵欄和簡易木凳。磚砌的東、西橋門門楣上,清晰地題寫著橋名,以示紀念。如今,這座古橋依然保存完好,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在古代,紗籠橋是修水通往湖北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其獨特的建造形制在修水境內(nèi)難得一見。因此,它對于我們了解清代以來……[詳細]
50、楊賡笙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賡笙故居
  楊賡笙故居,始建于1933年(中華民國22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西南角,距離湖口縣老縣委黨校不遠,相傳叫“面城居”�!懊娉蔷印弊鰹闅v史遺跡已修葺一新,由于以前沒有對外開放,只能透過院墻,隱約看見它大致的模樣。2018年江西省公布的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湖口縣有4處文物保護單位榜上有名,楊賡笙故居就是其中之一。湖口縣為大力弘揚楊賡笙先生、楊叔子院士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崇高奉獻精神,2018年起正式啟動了對楊賡笙故居的保護修繕工作,歷時一年多,2019年4月29日,楊賡笙故居暨楊叔子院士事跡展正式建成開放。楊賡笙故居暨楊叔子院士事跡展建成開放,將成為湖口縣當?shù)攸h員干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黨性錘煉的重要場所,人民群眾傳承好家訓(xùn)、建設(shè)好家風(fēng)的重要陣地,廣大青少年學(xué)習(xí)歷史文化、陶冶道……[詳細]
迪畬敦彝堂
  迪畬敦彝堂(又名“何杰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洪下鄉(xiāng)迪畬村新屋何家自然村。該建筑始建于清代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先后建造達14年之久。建筑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坐東北朝西南。原建筑面積1350平方米。整個建筑由四大部分組成,即官廳、壽堂、客堂、文昌閣等。面闊三間,進深六架,共有廂房36間,大小天井18口�,F(xiàn)僅存建筑前部,面闊23.7米、進深24.45米。整座故居,臺石房基,青磚砌墻,灰瓦蓋頂,硬山式屋檐,五岳朝天式封火墻,內(nèi)穿斗式與抬梁式混合梁架,檻窗式門窗,正梁一架,呈弧形,上刻麒麟,侯鳥、山水花草。屋內(nèi)兩側(cè)磚墻上鑲嵌有紅砂石的戲劇人物典故及青石浮雕八幅。該建筑結(jié)合了瑞昌地方民居與宗祠的建筑技藝,內(nèi)部裝飾具有自己的個性風(fēng)格,對研究當?shù)啬芄で山车难b飾技藝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價值。而……[詳細]
武寧永濟橋
  永濟橋,這座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船灘鎮(zhèn)遼里(洋深)村的古橋,于1984年被武寧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橫跨在河槽之上,橋面距河槽高度為15米,展現(xiàn)出其雄偉的身姿。該橋以紅塊石巖精心砌造,堅固而高大,半圓拱形的設(shè)計更是別具匠心。雖然橋上的亭子已不復(fù)存在,但曾經(jīng)的輝煌依然可以想象。亭子的寬度與橋面相同,約為8米,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風(fēng)格顯得古樸而典雅。亭門以圓拱磚砌成,并加以石灰粉刷,門額上橫批的行書“永濟橋”更是彰顯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亭內(nèi)兩邊的磚砌方柱上承木架,采用穿梁式與抬梁式相結(jié)合的結(jié)構(gòu),頂蓋覆蓋著青瓦。柱根之下部還巧妙地鑿孔穿入長形木凳,為行人提供了舒適的休息空間。此外,亭內(nèi)西南角上還置有一塊青石碑,上刻《附建茶亭記》,盡管字跡已部分剝落,但依然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保護范圍……[詳細]
恭乾禪師塔
  恭乾禪師塔位于廬山牯嶺西南的金竹坪,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為恭乾禪師的墓塔。據(jù)《廬山志·續(xù)志》記載,恭乾禪師在萬歷七年創(chuàng)建九齊寺,后九齊寺香火日盛。歷史上恭乾禪師塔曾多次出現(xiàn)坍塌,1986年經(jīng)全面維修后,文物管理部門一直定期對它進行維護。重修后的禪師塔分為三級,由八塊花崗巖組成,高3.5米,基座直徑1.3米,靜臥在萬綠叢中,莊嚴肅穆占地200余平方米。四周以雕花欄板與花飾望柱組成的圍欄,高雅清新�;嫌辛切问�,墩上用仰覆蓮承托圓鼓石,石上刻有“圓寂禪和尚鼎塔”等字。六角石柱的相輪上,刻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0-常轉(zhuǎn),佛國增佛,阿彌陀佛”等禪語。在相輪與仰覆盆之間飾以仰覆蓮座。祭合左前方有天然臥石,上 書-“臥碑”二字。臥碑上方有巨石為船,船頭有一座三級六面石塔,古樸優(yōu)……[詳細]
廬山會議舊址及廬山別墅建筑群
  廬山會議舊址位于牯嶺東谷擲筆峰麓。這里原是蔣介石在廬山創(chuàng)辦軍官訓(xùn)練團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廬山大禮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劇院”,外表壯觀,內(nèi)飾華麗。1959年中國共產(chǎn)黨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均在此召開。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廬山會議紀念館:現(xiàn)舊址已辟為廬山會議紀念館。里面保存著當年許多珍貴的實物、照片、材料和根據(jù)紀錄片制作的錄像。廬山大廈:位于紀念館右側(cè)不遠處。原為國民黨軍官訓(xùn)練團的中下級軍官住所,正面匾額上原有蔣介石題寫的“廬山傳習(xí)學(xué)舍”4個大字�,F(xiàn)已裝修成標準客房的旅游賓館。位于會址和大廈中間的一座宮殿式建筑即為1935年落成的廬山圖書館,現(xiàn)用作商場、餐廳。導(dǎo)游:位于牯嶺東谷擲筆峰麓。里面保存著當年許多珍貴的實物、照片、材料和根……[詳細]
靈源摩崖石刻
  靈源摩崖石刻包含“靈源”、“黃龍山”、“三關(guān)”、“法窟”石刻、觀音井與明代石亭等。黃庭堅在黃龍寺周圍所刻的摩崖石刻“黃龍山”、“靈源”、“法窟”等字,保存完好無損,可謂“�?菔粻€”,更是使此山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黃龍山”三字刻于寺前下馬石前石壁上,字徑達85厘米、字體方圓渾厚,,有力透石背之感。“靈源”二字,行書陰刻于靈源拱橋頭左側(cè)巨石上;寺右側(cè)有崖鑿石梯多級,其石壁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其側(cè)另有一處僧人焚化之地,其石壁上刻有“三關(guān)”和“法窟”二字,均為黃庭堅真跡。寺右側(cè)有石刻“翠云洞”三字,洞內(nèi)有宋人摩崖石刻“張顏幾、黃叔豹、叔熬、茂來謁長老清公,時堂中有眾五百人。建乙酉二月甲子”字跡,其側(cè)有江西派詩人韓駒題刻“韓駒丕馳來游”。黃龍寺眾多的石刻,已被列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悉,前些……[詳細]
廬山天主堂
  廬山天主堂于1986年被列為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天主堂建于1908年,由法國天主教“江西北境六府主教”樊體愛修建的。 整幢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寬9米,長18米,高約16米。墻體與大多數(shù)廬山別墅一樣,廬山天主堂的主要建材多為就地開采,不用一塊磚瓦,上天賦予的廬山石扮演了主角。整座教堂的外墻和墻柱、棱角等都由條石砌就,墻面均以不規(guī)則塊石疊壘,水泥灰漿縫合,非常堅固。 教堂內(nèi)部宏偉華麗內(nèi)墻也由天然山石裝飾而成,純樸、自然。一眼望去,教堂宛若一座石城,淺灰、淺黃的天然色彩錯雜相間,卻感自然而協(xié)調(diào),雖歷經(jīng)百年依舊不改質(zhì)樸色調(diào)。100多年來,廬山天主堂隱藏于1300余米的山谷深處,群山拱衛(wèi),門前溪流潺潺,左右乃至后面均是蒼松掩映,近處沒有人家,遠離了都市的繁華與暄囂,顯得十分靜謐隱……[詳細]
中共贛北特委舊址
  中共贛北特委(贛北分區(qū)委)舊址位于位于修水縣渣津鎮(zhèn)渣津村。1930年12月,湖南省委為加強對贛北各縣黨的工作的領(lǐng)導(dǎo),決定調(diào)張警吾組建贛北特委。1931年1月,贛北特委正式成立,機關(guān)先后駐修水上衫宮選大屋和渣津匡上庚大屋,書記張警吾;同時撤銷修水中心縣委,成立修水縣委。贛北特委隸屬湖南省委辦事處,下轄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委和宜豐臨時縣委(同年3月后為縣委)以及湖北通城縣委。同年3月,中共湘鄂贛特區(qū)委成立時,贛北特委改為贛北分區(qū)委,隸屬湘鄂贛特區(qū)委,下轄江西修水、宜豐、銅鼓和湖北通城等4個縣委。同年8月,贛北分區(qū)委撤銷,又恢復(fù)修水中心縣委。中共贛北特委(贛北分區(qū)委)舊址原為匡上庚大屋,民國初年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外墻上仍保存有“實行工農(nóng)--”、“鏟除地主階級殘余勢力”等紅軍標語……[詳細]
抗日戰(zhàn)爭期修水中心縣委地下聯(lián)絡(luò)站舊址
  中共修水中心縣委地下聯(lián)絡(luò)站舊址位于修水縣義寧鎮(zhèn)黃土嶺鸚鵡街24號。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為了團結(jié)一切抗日力量,打擊國民黨頑固勢力,做好駐修水的國民黨第三十集團軍等部隊的抗日統(tǒng)戰(zhàn)工作,奉中共湘鄂贛特委和修水中心縣委指示,中共地下黨員、修水縣各界民眾抗敵后援會副總干事楊抱愛以創(chuàng)辦“抱愛醫(yī)院”為名,建立了地下聯(lián)絡(luò)站。當時修水中心縣委駐在離縣城60華里的馬坳鄉(xiāng)下,楊抱愛常帶著來修工作的地下黨員步行到馬坳,同中心縣委書記甘卓吾聯(lián)系,接受任務(wù);國民黨駐軍中地下黨員和修水中心縣委的聯(lián)系,也是通過楊抱愛取得聯(lián)系的。1940年3月29日,楊抱愛被國民黨特務(wù)暗殺,抱愛醫(yī)院因此停止了地下活動。中共修水中心縣委地下聯(lián)絡(luò)站舊址屬西式風(fēng)格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180平方米。2007年9月,修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修……[詳細]
真如寺塔林
  真如寺塔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城東北22公里云居山五腦峰南麓。真如寺塔林,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年間(八〇六~八二〇年)。當時有位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huán)列如屏障,就在這里開基建寺--云居禪院。真如寺現(xiàn)塔林有建筑面積約一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玉佛殿、禪堂、虛云老和尚紀念堂、寮房等,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宮殿式重廡雙檐大開間,上蓋生鐵鑄瓦。寺屬水田一百馀畝、山林三千三百馀畝。寺中尚存千年古銀杏十馀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禪師手植者,直徑達二米,拔地參天,蓊郁蒼翠。寺內(nèi)還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間鑄造的千僧大鐵鍋等。寺廟周圍有歷代僧塔二十馀座,寺前還保留著佛印與蘇東坡的談心石以及趙州關(guān)、明月湖等字樣……[詳細]
60、七賢寺
七賢寺
  棲賢寺 循三峽澗北上,距觀音橋數(shù)百米,有一座響名天下的古剎,這就是被稱為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的棲賢寺。古志記載,這座寶寺曾經(jīng)是風(fēng)光無限:右倚石壁,左俯流泉,狂峰怪石,翔舞于金彩之上;杉松竹箭,橫生倒植,堂祠亭閣,掩隱于蔥郁之中。南齊永明七年(489年),諮議參軍張希奏建寺,原址位于九江西部10公里處。唐寶歷初,江州刺史李渤將該寺遷置山南,由赤眼(亦曰拭眼)禪師智常任住持。相傳李渤曾在此讀書,報故名棲賢寺。在一起讀書的共有七人,又稱為七賢寺。千百年來,風(fēng)刀霜劍,兵燹匪禍,棲賢寺屢有興廢,現(xiàn)在的棲賢寺為解放后重修。 棲賢寺原是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先后建制山門、佛堂、駐節(jié)堂、愛堂、應(yīng)真閣、劉西澗祠、凈成精舍、雙鏡樓、慈云庵、寒泉亭、五老亭、玉淵亭等。今均已不存�,F(xiàn)錄述于下,以供玩家踏勘……[詳細]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