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圣公會十字堂(shenggonghuishizitang),位于無錫市中山路98號內,始建于民國五年(1916)。無錫圣公會,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由美國圣公會江蘇教區(qū)委派的牧師麥甘霖和副牧師朱保華(華人)所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建小禮拜堂和鐘亭,民國五年(1916)又建大禮拜堂。命名為圣公會十字堂,即現在的無錫的基督教堂。1954年和1981年分別進行過大修。現存的十字堂為哥德式建筑,尖頂無梁,建筑面積767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紅磚嵌條墻。1994年1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圣公會十字堂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在惠山區(qū)陸區(qū),有這樣一座橋叫陸墟橋,是一座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橋。陸區(qū)地名的來歷是從陸墟橋而來。老街上的一座陸墟橋800多年的古橋。據有關方面的記載:南宋初年,浙江人陸羽帶領兒子陸墟來到江南水鄉(xiāng)安陽山腳下,開荒、種茶、開茶店、發(fā)展茶文化。當時其居住地方就是現在的陸區(qū)鎮(zhèn),到安陽山去開荒種茶,要繞過一條小河,深感不便。在陸羽去世后,陸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單孔黃石橋,取名叫陸墟橋。陸墟橋面上刻有:國泰平安、風調雨順。在橋的兩側刻有鴨頭春漲綠浸柳堤,鷹齒云排紅迷橋岸的對聯�,F在陸墟橋已評為無錫市文化保護遺址。2019年,陸墟橋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開原寺,是一個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梅園內的佛教寺廟、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開原寺原址在梅園前小橋頭旁,清朝咸豐年間被毀。1930年,量如和尚募化易地重建,由榮德生贊助地基20畝并建造了講堂。1933年,寺院建成。1946年,量如和尚在寺內創(chuàng)辦無錫漢藏佛學院,并自任院長,榮德生則擔任董事長。1955年,榮德生之子榮毅仁將梅園及開原寺交給政府。1958年部分佛殿被拆。文革-期間,開原寺遭到破壞,佛教活動停止。1983年恢復開放后,黿頭渚廣佛寺住持隆賢法師修復重建開原寺。寺內設有素齋館,供應寺院風味素齋。2019年3月,開原寺及漢藏佛學院舊址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榮德生舊居位于無錫崇安區(qū)健康路健康里16號和16號之一,原是榮德生長婿李國偉住宅,建于民國初年,是一座西式花園洋房。故居內原有門間、主樓、廂房、附房、網球場、前后花園及圍墻。榮德生晚年長期居住于此,直到1952年7月病逝。榮德生(1875-1952),名宗銓,字德生,號樂農居士,無錫人。與胞兄榮宗敬同為近代著名工商業(yè)家。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和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1949年前后,他與無錫工商界愛國人士的重要活動大多在此進行。2006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5日,無錫榮德生舊居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宜興文昌閣原位于江蘇省無錫宜興市宜城街道通貞觀東路今文化廣場處,始建于明初,原為道觀通貞觀的一部分,同時用于科舉考試試場和文人雅集之地,萬歷十二年(1584)重建,清順治時重修。原建筑由大殿、東西廊廡、硯池和花園等組成,東院大殿面闊三間,兩側耳房各一間,進深十三檁,硬山頂,殿前有青石壘砌的月臺,院內有上置單孔小石拱橋的長方形硯池及桂柏數株,東西廊廡原各九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被改建,西院花園內有人工堆筑的土山與小亭。1998年因舊城改造而移建大殿至城西氿濱公園內,并重建大門一間與東西廂房各三間,現閣內陳列有“荊邑千秋、人杰文昌——科舉和宜興狀元宰相史料展”1�!�[詳細] |
![]() | 現存窯址為一東西向的小山丘,東西長350余米,南北寬約80米。其間分布窯墩10余座,四周瓷片堆積十分豐富,厚約1—2米,少數地域厚達5—6米。從現場采集的標本看,其產品主要為各式平底碗、四系罐、執(zhí)壺、洗等,還有少量的研輪、瓷枕等。青灰或紅褐色胎。拉坯成型,器表常常帶有修坯時留下的旋削紋;壺嘴、把、系等均采用粘接法.粘接處修制不規(guī)整:執(zhí)壺的把用模制成型后粘貼·少數帶條形紋和“吉”字紋。釉色以茶綠、醬色、青綠等為主.釉面光澤較好,胎釉結合牢固,釉內常帶有細小的片紋,施釉往往不及底。真武殿窯群的窯址皆為龍窯結構,從燒造器物的特征看,該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中晚期,延燒至北宋�!�[詳細] |
![]() | 宛山石塔,又稱報親塔、寶清塔,位于無錫市錫山區(qū)羊尖鎮(zhèn)宛山,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二十六年(1574年),當地人顧大棟建。石塔塔心為實心,仿樓閣式,六面六層,底層每面寬2.5米,向上逐層收窄,通高12米。塔心用鐵褐色石塊砌筑,并用石灰糯米汁拌砂,澆漿灌縫。外部是以青石條塊包砌成。因年代久遠,塔除正南青石貼條基本完好,其他均開始剝落。1983年,由原無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無錫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8月,當地政府開始募資40萬元重修石塔,并于2001年4月3日修復竣工。2011年12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認定其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宜興丁蜀鎮(zhèn)前墅古龍窯,創(chuàng)燒于明代,延燒至今,是華東地區(qū)目前仍以傳統(tǒng)方法燒制紫砂陶器的唯一一座古龍窯,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內目前僅存兩座還在燒制陶器的明代古窯,一處是廣東佛山石灣的-南風古灶,另一處是宜興的前墅古龍窯。前墅古龍窯窯比佛山石灣的龍窯還要早100年,古龍窯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周圍都是普通人家。該龍窯利用自然山坡建成,遠遠望去,像一條蜿蜓而上的巨大長龍。用磚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彎狀隧道,由窯頭,窯床,窯尾構成。2002年10月22日,前墅窯址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寶界老橋是1934年,無錫著名民族工商業(yè)家榮德生60壽辰,以壽資辦慈善事業(yè),造寶界橋。橋長375米,60孔,從此一橋臥波,架通南北,給蠡湖增添無限風情,因為它是無錫當時最長的橋,俗稱“長橋”。在橋成時,德老欣然命筆“寶界橋”,錦于橋梁東西兩側,百姓焚香燃燭進行慶賀。1993年榮德生之孫榮智健又捐資建新的寶界橋。新橋21跨,長390.7米,寬18.5米,新老兩橋稱“寶界雙虹”,北堍樹碑建亭,由書法家啟動書畫碑文,記述兩橋歷史倉桑。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秦金墓位于無錫濱湖區(qū)胡埭鎮(zhèn)秦尚書灣。秦金葬于胡埭鎮(zhèn)歸山的薛墩,原神道上設置華表、翁仲、石馬、石亭、墓碑等。墓前武士俑頭戴武士巾,身披戰(zhàn)甲,手執(zhí)長劍。武士俑高兩米,寬零點七米,約重一點五噸。其口方鼻直、眉目清秀,身材比例合理,線條感很強,披風、鎧甲、護腕、護心鏡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秦金墓墓主秦金,無錫胡埭人,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后裔,無錫名園寄暢園第一代園主。其曾在明都南京、北京任五部尚書。一五四四年卒于原籍家中,享年七十七歲。2006年6月5日,秦金墓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華學士坊原為明嘉靖時期翰林院侍讀學士華察府大門。華察年老致仕歸鄉(xiāng)后,幫助當地縣令清丈田畝,查出漏科數千畝,深得民眾稱贊。華學士坊是一座高大壯觀的高官府第牌樓,三間四柱,頂部被毀,石柱為花崗巖質,兩側八字形照壁下有獅子浮雕獅。1983年,原無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無錫縣文物保護單位。1928年,當地創(chuàng)辦東亭小學(現為東亭實驗小學),校門利用其牌樓做成,以示紀念。1980年,重建牌樓。1988年6月,公布為錫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陸定一故居位于無錫市西河頭28號,為清末民初建筑,房屋前后三進,有數十間房屋,第三進為轉盤樓結構,帶有后花園。陸定一同志1906年6月9日出生在無錫西漳,在1925年“五卅運動”的波濤中,他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后,他先后歷任團中央、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八路軍總政治部的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在黨的“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陸定一故居清末民初無錫市崇安區(qū)……[詳細] |
![]() | 紫金橋,是江陰目前唯一遺存的宋代橋梁。位于南閘鎮(zhèn)涂鎮(zhèn)村錫澄運河邊。南北走向。據清光緒《江陰縣志》載:“紫金橋,跨九里河支河蔡涇鎮(zhèn)。紫金橋是錫澄運河支河上的一座小橋。橋長6.0米,凈跨3.5米,橋面由3塊武康石石條組成,寬2.4米。該橋為紫紅色細孔花崗巖板構造。從現存的紫金橋欄桿構造來看,在涂鎮(zhèn)古鎮(zhèn)興盛之時,紫金橋為集市街梢的市鎮(zhèn)跨河橋梁,方便行人車馬通行。據傳,紫金橋之東的小河上還有一姐妹橋,名白玉橋,但早廢。2019年,紫金橋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龍頭岕窯址,位于丁蜀鎮(zhèn)周家村分洪橋南九十頭山龍頭岕襠(新長鐵路南50米),與小窯墩窯址相距500米,是宜興六朝青瓷窯址集中的區(qū)域。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頭岕窯址依坡勢而建,創(chuàng)燒于東漢,盛于西晉,產品主要有青瓷盤口壺、罐、缽、洗等,胎體較厚重,釉色青中泛黃,裝飾有網格紋、連珠紋等。目前,窯址因新長鐵路取土,部分被挖損,現存面積約500平方米。窯址附近有紫砂泥料場�!�[詳細] |
![]() | 北倉門蠶絲倉庫位于無錫市北倉門37號,在通運路與縣前東路之間。建于1938年。由一幢二層辦公樓和兩幢三層蠶繭倉庫組成,均為坡頂磚木結構,清水外墻。倉庫A樓面寬30米,進深20米;倉庫B樓寬35米,進深20米;辦公樓三間寬19米,進深二間12米。建筑群總面積近6000平方米,庫房每層高近5米。設計要求為避光、避風、恒溫、恒濕、防鼠、防蟲,至今保存完好。此倉庫用于收購和存放蠶繭,見證了無錫養(yǎng)蠶業(yè)、繅絲業(yè)的興旺發(fā)達。2006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華氏老義莊是由華進思、華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間所建,其后華氏子孫陸續(xù)修建,現存房屋四進,位于蕩口北倉河北側,占地面積250()平方米。老義莊系江南地區(qū)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規(guī)模較大,保存相對完整。尤其第三進楠木正廳及門前隔河照壁頗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同時對研究江南地區(qū)義莊的興起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加02年,老義莊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老義莊修葺一新。2019年10月7日,蕩口華氏老義莊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 | 揚名大橋座落于無錫市濱湖區(qū)太湖街道。該橋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建造,比清明橋還早建一百多年,初時僅為一孔。嘉靖年間重修。情乾隆五年(1740年)增建了左右兩孔。咸豐十年(1860)遭毀。同治八年(1869)七月,由丁明奎倡議募捐,重建揚名大橋。揚名大橋全場40多米,高約3米。橋沿厚40厘米。橋面呈梯形,底寬4米,上寬約3米,用條石鋪設。南設20多臺階。現為三環(huán)石拱橋,堅固實用。2006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遺址創(chuàng)燒于西晉,延燒至唐宋兩代。窯址為龍窯結構,東西長約50米,最寬處近20米,高約10米。小窯墩窯屬我國古代南方的越窯青瓷系統(tǒng)。文化堆積包含三個不同時期。下層為西晉時期遺存,主要產品為青瓷器,胎質堅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黃,器形主要有盞、碟、缽、洗、盤、碗、罐等日用器;中層為唐代堆積,以碗、盆、罐、燈盞等青瓷器為主;上層為宋代堆積,大都為缸、甕等日用粗陶。2002年10月22日,小窯墩窯址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橫云石壁在一個天然大水灣里。湖灘崖上,石壁列陣,怪石眠空;下側湖水吞波吐濤。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于蠡湖,常在這里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箲�(zhàn)勝利時,無錫人朱松黯書“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八個隸字于石上,以示對東林黨人高風亮節(jié)的敬仰。“橫云”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1895年春,廖綸偕友泛舟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欣然題書鐫于巖壁,以譽太湖似母親般地孕育著江浙兩省人民�!�[詳細] |
![]() | 李金鏞宅位于無錫市惠山區(qū)。年代為清。李金鏞故居雖然十分破舊,已無人居住,但大部分房基舊貌尚存,尚有平房三間,矮樓四間,原木結構臥室,雕花廳窗等舊貌尚存,小院內的古井、天竺石榴樹尚存。李金鏞故居位于洛社鎮(zhèn)天授村戴李巷,是清代愛國名人清朝二品道員內閣學士,漠河金礦創(chuàng)辦人,老百姓心中的“李青天”“李善人”李金鏞1835年出身和生活20余年的地方。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