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氏墓群當?shù)厝怂追Q“秦大墳”,其中包括宋朝秦覯墓和明朝秦瀚、秦梁父子墓,主要的祭祀建筑均被毀于文革-。墓園北側墳堂內(nèi)有墻碑,稱此地為秦氏故墓。秦覯墓園位于南坡,用黃石砌筑園墻,內(nèi)有羅城、墳丘。秦瀚、秦梁父子墓,墳丘并列,羅城直徑均達15米,為青石砌成,墓前有碑亭,當?shù)厝杂斜W、亭基、亭頂石。亭前有石牌坊殘基、斷柱和石馬一對。200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是南宋時期的制陶遺址,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在6.3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圍內(nèi),20余處古窯遺址零星散布,古窯址直徑小的約30米,大的有近百米,堆積高5米至10米不等。從陶片堆積狀況看,其延燒時間較長,產(chǎn)量巨大,是宋代宜興日用陶瓷的重要產(chǎn)地之一。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科考價值,筱王古窯遺址分別于2002年和2006年被確定為省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蔡鴻生洋房位于蕩口人民路,約建于1931年至1935年間,名“蔡鴻德堂”,兩棟三層,坐東朝西。門樓五間兩層,樓下中間一間為大門通道。緊靠門樓南側建有水塔,高四層。主樓平面呈“L”形,三間三層朝南,五間兩層朝西(解放初期由上海工匠加為三層),門口均有混凝土臺階三級。副樓與樓梯設在建筑東北角,四間三層,與主樓相通。最東側二樓另有通道連接朝西主樓與副樓。建筑南部原有圍墻和水池。墻上用混凝土塑劉海灑金錢浮雕。整棟建筑全部為混凝土結構,彩色馬賽克貼面鋪地,結構精巧,裝飾考究,是民國時期洋房建筑中的精品。洋房內(nèi)自來水、電燈、制鐵落水管等等一應俱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該樓曾駐扎日軍一小隊,解放后先后作為鄉(xiāng)政府和……[詳細] |
![]() | 華圻小學舊址位于惠山區(qū)洛社鎮(zhèn)華圻村。1925年,匡村中學在此設華圻分校。1947年由無錫著名的工商實業(yè)家華圻籍丁熊照先生接辦,出資約計大米4000余石興建華圻私立小學,設初、高級6個班級,面積約2600平方米。由當時著名建筑設計師許鐘锜設計,上海大公營造廠承建。該學校功能齊全,布局合理,反映了當時的辦學理念和建造水平�!�[詳細] |
![]() | 惠山泥人廠舊址建筑總面積1412平方米,目前惠山泥人廠仍保留三幢建廠初期的廠房建筑,結構為清水磚混、磚木結構墻體及門頭,每幢建筑面積為6.5米×44米,總留存建筑面積為860平方米,是建國初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結構,保存完好。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廣濟泉俗稱“四眼井”。位于江陰澄江街道壽山路社區(qū)步行街北側民運巷內(nèi)。宋嘉祜六年(1061)乾明院僧宗壽鑿。其泉清冷,不竭不溢。占地面積17平方米,井深10米,井筒直徑僅4米,上建有井欄4個,內(nèi)為圓形,外為八角形�,F(xiàn)存井圈外刻有“義、勇、關、泉”四個正楷大字。井欄三口為青石質,其中一個井圈為后加,水泥制�?趶�0.55-0.63米,高為0.3-0.4米。井南壁間嵌有雍正二年八月石刻《廣濟泉碑》,碑為青石質,高1.35米,寬0.65米,保存較好。據(jù)載,明末清初,江陰城破,江陰人民視死如歸,在廣濟古泉排著隊投井的人共有400多,其中有一女子在投井前在墻上寫道:尸山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路人休……[詳細] |
![]() | 雄峙于充山半山腰,建成于1931年,建筑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氣勢宏偉�!俺螢懱谩必翌~,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兩旁有陳夔龍書于1933年的對聯(lián):視野開闊,青峰碧波盡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陰,景色變化莫測�!�[詳細] |
![]() | 晴山堂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晴山堂石刻明代江陰縣馬鎮(zhèn)2001年,以“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名稱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華氏襄義莊位于生產(chǎn)街,由華襄云建于1924年,占地面積945㎡,建筑面積612㎡。現(xiàn)存三進,兩側廂。2002年公布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保單位。……[詳細] |
![]() | 橫云山莊及七十二峰山館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橫云山莊及七十二峰山館1917年無錫太湖黿頭渚 ……[詳細] |
![]() | 清名橋及沿河建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清名橋及沿河建筑清代-民國無錫市南長區(qū)清名橋,原叫清寧橋,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jīng)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wěn)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清名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橋,始建于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歷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詳細] |
![]() | 無錫縣城隍廟舊址,計有儀門、內(nèi)戲臺、外戲臺、西偏廳和一條長廊。儀門的歷史最長,其粗大的石柱、石鼓磴、抱鼓石及梁、枋、斗拱等部分木構件仍為明初之原物,為現(xiàn)在老城區(qū)內(nèi)所罕見。內(nèi)戲臺和城門連成一體,特別高大,其前臺面積達245平方米,臺面離地3米左右,額枋上雕有山水人物,形態(tài)逼真,兩旁飾有木雕獅子,仰蓮垂柱,臺口兩側立花崗巖石柱各一,上刻楹聯(lián)一副:“神聽和平雅奏重番新樂府;民欽正直崇臺式換舊規(guī)模。”系咸豐九年七月金匱知縣兼署無錫縣事陸以賢撰句,里人顧翰敬書。戲臺頂棚設藻井,分上下兩層。下層呈八角形,井口直徑約2米左右,有斗拱昂嘴16豎行,每行5個,最上一個雕涂金鳳羽,中間三個雕鳳凰展翅,最下一個雕涂……[詳細] |
![]() | 華氏為無錫望族,而蕩口鎮(zhèn)更是華氏一族聚居之地,自明初華氏遷居蕩口以來,蕩口鎮(zhèn)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江南聞名的商埠。數(shù)百年以來,得鵝湖靈秀之氣,蕩口鎮(zhèn)名人輩出,也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民間傳說:如華氏義莊建筑群,華蘅芳、華世芳兄弟故居建筑群;民族實業(yè)家華鴻模、華繹之祖孫開創(chuàng)的鵝湖中學、果育鴻模小學舊址;當代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祖居等等�,F(xiàn)在這些文物古跡大部分保存完整,并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此外,現(xiàn)北倉河、新生河兩岸仍保留了成片的民居建筑群,其中絕大部分是明清以來蕩口華氏子孫所建,是華氏興衰的歷史見證。蕩口華氏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駁岸、碼頭大部保存完整,明代到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筑數(shù)量豐富、保存完整……[詳細] |
![]() | 蠡園,地處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是國家重點名勝區(qū)“太湖”的主要景點之一。它占地123畝,其中水域面積約五分之二,以水景見長。蠡湖,原名漆湖、五里湖,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該園三面環(huán)水,遠眺翠嶂連綿,近聞長浪拍岸;南堤春曉,桃紅柳綠;枕水長廊,步移景換;假山聳翠,曲折盤旋;亭臺樓閣,層波疊影。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而且蠡園假山就水而疊,因水而活,盡顯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無限情趣。百花山房始建于1930年,面闊五間,雕花門窗。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闊五間,雕花門窗。房后有長廊,名“浣芳”,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詳細] |
![]() | 姚桐斌故居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姚桐斌故居1947年無錫市錫山區(qū) ……[詳細] |
![]() | 榮氏梅園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榮氏梅園1912年無錫市西郊 ……[詳細] |
![]() | 阿炳故居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阿炳故居清末民初無錫市崇安區(qū) ……[詳細] |
![]() | 彭祖墩遺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鴻聲鎮(zhèn)西北3公里處,東北2公里處有鴻山,相傳吳太伯葬于此山。1990年無錫市博物館在考古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該遺址。遺址為一近長方形的臺地,三面環(huán)水,北高南低,東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23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彭祖墩遺址文化層堆積在各發(fā)掘位置有差別,堆積厚約2.5米,最厚處3.5米,主要為屬于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的遺存。發(fā)現(xiàn)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遺跡有房址、灰坑、墓葬等,出土遺物有釜、罐、盆、豆等陶器,斧、錛、鑿等石器,在墓葬中還出有玉玦等。發(fā)現(xiàn)的馬橋文化遺跡主要為灰坑,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有釜、甗、鼎、罐、盆、豆等,石器較少,有斧、錛、鑿、刀等�!�[詳細] |
![]() | 秦觀墓位于無錫市惠山二茅峰南麓,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時其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將秦觀棺柩從高郵遷葬于此。秦觀,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江蘇高郵人。元豐八年(1085)進士,歷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卒后被追贈為龍圖閣直學士。工詞,其作品平易含蓄,淡雅輕柔,凄婉纖弱,被稱為“婉約派”的代表,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著有《淮海集》。墓地背依惠山,面對東大池,林木蔭翳,環(huán)境清幽。墓冢建于石巖下,石巖上及兩側原建有近方形的石砌羅城,正南門外有踏步1O余級,其下為一平壇,內(nèi)設拜壇。正中有踏步5級,兩側黃石護墻。墓上原有一亭。亭中有贈碑、詩石,碑上刻南宋建炎四年(1130)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的誥……[詳細] |
![]() | 張中丞廟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1995年4月張中丞廟清代無錫市……[詳細] |